顾随词集 读《顾随诗词讲记》有感
水色含清 最近读了《顾随诗词讲记》,叫我三月不知肉味。《顾随诗词讲记》是顾随讲课,叶嘉莹笔记,最后由顾之京整理而成的。 顾随(1897—1960)是叶嘉莹的授业恩师,顾之京的父亲。他字羡季,别号苦水,晚号驼庵,河北清河县人,终生执教并从事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不仅工诗词,且治佛学。
叶嘉莹,周汝昌,史树青,郭预衡,颜一烟等誉满海内外的学者都是他弟子中的佼佼者,可谓桃李满天下了。我想这也证明了顾随先生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面的独特造诣和深厚的学术根底,故也可说明顾随先生的讲课亦是独到的,精辟的,精彩的,说明这本书是很值得看的。
《顾随诗词讲记》共有两大部分:“驼庵诗话”和“驼庵说诗”。
“驼庵诗话”又有总部之论,分部之论和补编三个部分;“驼庵说诗”又包含《诗经》谈片,太白古体诗散论,论杜甫七绝,说长吉诗之怪,论小李杜,宋诗略说,说竹山词,论王静安,知.觉.情,欣赏.纪录.理想,漫议S氏论中国诗和古代不受禅佛影响的六大诗人等十二个部分。
每个小部分独立成章,互不干扰。内容包括顾随先生在课堂上泛谈的诗歌妙理以及他对诗人诗歌的专论。 顾随先生在课堂上所阐发的见解眼光独到,视觉新颖,富于启发性。
“他对诗歌极其敏锐的感受和深刻的洞见,纯以感发为主,全任神行,一空依傍,并不讲述书本上可以学到的所谓记问之类的知识”,而是将其博学锐感深思以及丰富的阅读和创作经验融入诗歌讲解中,带领学生和读者领会诗歌中真正的精华妙义,并用多种譬解作最细致和最为深入的传达。
《顾随诗词讲记》的语言全是顾随先生上课的原版语言,口语性很强,且妙语连珠。叶嘉莹教授的笔记不仅纪录了顾随先生讲课的内容,更把他讲课时的音容语气一起录了下来。
著名红学家,诗词学者周汝昌曾评价其恩师讲课“在他当时上堂说法,那真是音容笑貌,精彩百出。名师上堂,正如名角登场,你没见过那种精气神,一招一式之美一音一字之妙……”。
读书时,顾随先生讲课时的神采,丰姿都会跃然纸上,让人如临其境,如他评价作品时往往用“真好。”“真是诗味。”“简直恶劣。”等等。又如其评价李义山的《乐游原》“如同说吃饱了不饿,但实在是好,我们一读便感到太阳圆圆的慢慢的落下去了。
”绝无仅有啊,又准确的一针见血。 顾随先生讲课的语言也很刻露,他是个感性的人,敢于表现自己的个性,敢于把真性情流露。《顾随诗词讲记》中在这方面很有体现。如在“分论之部”(二)中他就大胆批评“中国诗人一大毛病便是不能跳入生活里去。
”再如其调侃太白“会须一饮三百杯”,便只是直着脖子嚷。 同时顾随先生学贯古今中外,不仅中文底子厚实,对外国文学与语言亦颇有了解,学识卓越。
因此他常常进行中西方文化。流派和思想的比较;或用西方哲人的思想来解释评价中国的诗歌作品或作者的思想。如“分论之部”(二)中“左拉(Zola)有眼光的盛宴,左拉与曹子建不同,曹子建所见的是物象,左拉所见的是人生,物象是外表,人生是内相所见是外表,故所写是浮浅的,所见是内相,故所写是深刻的。
”又如“论小李杜”只“西洋写作品乃有意识的,想好步骤再写,中国乃无意识,不是意识了的,乃不自觉的。
”再如同一章中“诗是要将日常平凡生活美化(升华),自此点看来,义山颇与西方唯美派相似。”此类例子不胜枚举。最明显的要算是“漫议S氏论中国诗”了,从标题就可看出来了。他的这一特点也算得上是当时文人的一大特点了,很多文人在文学研究都擅长纵横中外,驰骋古今。
像闻一多的《唐诗杂论》中也有此现象。 由于顾随先生对诗歌作品的独到了解以及其良好的语言文字驾驭能力,他也擅长把抽象的哲理形象化,把复杂的思想简单化。
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言有尽之意而无穷”。与此同时,先生的见解精辟,对作家作品的评价常出乎人意料之外,是平常人所逮不到的。如其评价“曹氏父子含蓄稍差,而真做到了发煌的地步。
”“曹子建无深刻思想,只是视觉敏锐。”一般来说,人们评价曹植往往采用钟嵘《诗品》的看法“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而顾随先生却不以为然。 顾随先生也把自己品诗的观点在讲课中流露,而不仅仅是对诗歌作品的评价。
我们从书中零碎的笔记里可以窥见一斑:“诗根本不是在教训人的,只是在感动人”。(P4)“诗中常存有雅俗之见,且认为只有看花饮酒是雅。分得太清楚,太可怜。
这样不但诗走入歧途,人也走入歧途”后人心。(P13)“人不读书是可怜,读书太多书作怪,也可怕”。(P61)“凡天地间事没有不能写进诗的,就怕你没有胆量。但只有胆量写得鲁莽灭裂也还不行”。(P65)“学时要博采,创作时要一脚踢出。
若不然便处处要低一格”。(P65)这些话读得人如当头棒喝、鹈鹕灌顶。 读《顾随诗词讲记》既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学术氛围,又不会觉得沉闷,乏味,孔夫子味很重,死气沉沉。因为在顾随先生的口里,中国古典文学都是活的,是栩栩如生,活蹦乱跳的。他的顿悟似的、灵感似的思想也深深的影响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