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气是世界500强吗 上海电气:“十二五末跻身世界五百强”
(今年要)改造提升制造业。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重点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技术工艺系统集成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上海的工业曾经创造过辉煌。“十二五”开局之年,新的跨越即将展开。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副总裁、上海电气重工集团总裁吕亚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包括上海电气在内的上海大企业集团,将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动力,突破发展瓶颈,实现再次创业,“上海电气力争十二五末进入世界五百强。”
核电核岛设备在手订单突破250亿元
最近几年,船用曲轴、16500吨油压机、超临界发电机组低压转子等一批顶尖水平的重工产品陆续在上海电气问世。吕亚臣说,我们要发挥上海在先进制造业、高端制造业方面的优势,做进口替代,做别人做不了的东西。
根据国家发展高效清洁能源的战略,上海电气把核电、风电设备作为主攻方向,努力在提升影响力和竞争力上下功夫。如今,上海电气核电设备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已经成为国内核电核岛设备产业链最完整的供应商。公司的堆内构件、控制棒驱动机构、蒸发器、稳压器、压力容器产能进一步提高,同时研制成功了部分核电设备大型铸锻件等关键设备。
此外,公司通过与德国KSB集团的合作,核电主泵实现新突破。吕亚臣介绍,公司核电核岛设备在手订单已突破人民币250亿元,去年实现销售18亿元,今年预计销售28亿元-30亿元。
在吕亚臣看来,上海聚集的制造企业大部分具有较大的产业规模和产业辐射力,比如宝钢、上汽、商飞、上海电气等都是行业排名前几位的龙头企业。未来,这些龙头企业要发挥行业领导者的本色,对整个行业起带动和引导作用。在研发方面,上海电气把提升集团的研发能力作为集团实施“十二五”计划的重中之重,加大对新兴产业、前瞻性技术研究投入力度,制定科研体系方案,完善研发体系构架。
世界级工厂凸显产业集成能力
上海的工业制造业体系较为完备,从石化、汽车、装备、钢铁、船舶、航空、消费品、电子信息到物流、生产性服务业等一应俱全。但是,上海制造业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吕亚臣认为,上海的制造业要实现更好的发展,就要提升产业集成能力。
在上海电气临港重装备核电制造基地,你可以看到:5万平方米的巨大厂房,足以容下一艘航母;承担着近百亿元产值生产任务的厂房里,安装着数百台国际先进设备,从起吊700吨的行车,到可加工数百吨重部件的精密数控车床;厂区外还有一个5000吨级的配套专用码头。这个世界级工厂的背后,就是一条上海电气集团内部集成的产业链。在基地里,机床、维修、后勤等业务逐渐被整合到了一起。
集成扩展出去之后,是从上游的原材料冶炼加工,到下游的零部件配套,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链的整合。
吕亚臣希望,这种集成能走出去,到海外去拓展市场。比如,力争到“十二五”末实现核岛主设备的制造和集成,并出口海外。
持续创新是生存脉搏
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脉搏。这种创新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技术上创新也包括管理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等等。
吕亚臣说,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的竞争,而人的竞争需要好的环境。但是他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不少刚刚毕业的外地技术人员工作一两年之后就离开了上海。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在上海买房的成本太高。为此,上海电气在分配上做了大胆尝试和创新,分配重点向技术团队研发人员、一线技术工人倾斜。在住房上,根据不同的人确立三种标准,其中给最高每个人每月可以获3000元的住房贷款补贴。
上海电气的上市改制也是一种创新。像临港基地的建设,就需要大量资金。钱从哪里来?除了传统的自筹资金、银行借贷以外,国有企业也可以通过上市来筹措资金,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十一五”期间,上海电气在整个上市过程当中募集了110亿,拿出了60亿投入了临港基地的建设。上海电气的销售额也由“十一五”初期的400亿左右,增长到了2010年底的800亿元。新的发展目标则是,力争十二五末进入世界五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