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秀楼需要门票吗 贵州甲秀楼及其长联赏析

2018-08-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甲秀楼位于贵阳市城南的南明河上,以河中一块巨石为基而建.始建于明,后楼毁重建,改名"来凤阁".清代甲秀楼多次重修,并恢复原名.        现存建筑是宣统元年(1909年)重建的.楼上下三层,白石为栏,层层收进,由桥面至楼顶高约20米.南明河从楼前流过,汇为涵碧潭.楼侧由石拱"浮玉桥"连接两岸,桥上原有小亭一座叫"涵碧亭".甲秀楼朱梁碧瓦,四周水光山色,名实相符,堪称甲秀.甲秀楼需要门票吗 贵州甲秀楼及其长联赏析       

        甲秀楼位于贵阳市城南的南明河上,以河中一块巨石为基而建。始建于明,后楼毁重建,改名“来凤阁”。清代甲秀楼多次重修,并恢复原名。

        现存建筑是宣统元年(1909年)重建的。楼上下三层,白石为栏,层层收进,由桥面至楼顶高约20米。南明河从楼前流过,汇为涵碧潭。楼侧由石拱“浮玉桥”连接两岸,桥上原有小亭一座叫“涵碧亭”。甲秀楼朱梁碧瓦,四周水光山色,名实相符,堪称甲秀。

甲秀楼需要门票吗 贵州甲秀楼及其长联赏析

        甲秀楼是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高22.9米,石柱托檐, 护以白色雕花石栏杆。浮玉桥为九孔,称“九眼照沙洲”。解放后临河修公路填埋二孔,现能见七孔。

楼基和桥虽经多次洪水冲击,历近四百年,仍然砥柱中流。楼前原竖有铁柱二根:一为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鄂尔泰镇压古州(今榕江)苗民,收聚兵器,铸铁柱标榜功绩;二为嘉庆二年(1797年),勒保镇压兴义布依族王囊仙起义,收聚兵器又铸铁柱立于楼下。

甲秀楼需要门票吗 贵州甲秀楼及其长联赏析

解放初,政府维修甲秀楼,拆除铁柱,移存省博物院。十年动乱中,楼危亭毁。1981年,按原式样重修,楼基部分,采用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

重建涵碧亭,重修过程中,发现楼阁底层石墙中嵌有诗碑,重修后有八块诗碑复嵌于底层楼壁。楼额“甲秀楼”三字,系宣统年间谢石琴所书。十年动乱中散失,后寻回刻有“秀”、“楼”二字的两块,另据过去照片,配写“甲”字,按原式样悬挂楼顶层外面。

甲秀楼需要门票吗 贵州甲秀楼及其长联赏析

        甲秀楼是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阁楼,这种构造在中国古建筑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楼高22.9米,飞甍翘角,12根石柱托檐,护以白色雕塑花石栏杆,翘然挺立,烟窗水屿,如在画中。登楼远眺,四周景致,历历在目。浮玉桥如白龙卧波,全长90余米,穿过楼下,贯通两岸。桥上有涵碧亭,桥下有涵碧潭、水月台,桥南有翠微阁,遥相呼应。

        甲秀楼甲秀楼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浮玉桥;第二部分甲秀楼主体建筑;第三部分翠微园。

        浮玉桥头立有石木牌坊,牌坊中央设有“城南遗迹”四个大字,桥上建有“涵碧亭”。主体建筑甲秀楼飞甍翘角、石柱托檐、雕栏环护。

翠微园是一组由拱南阁,翠微阁,龙门书院组成的明清古代建筑群。同时新建的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服饰陈列院,收集收藏了贵州省苗族、侗族、彝族、水族、革家、土家族、布依族等民族传统服饰、手工刺绣品、民间蜡染数百余件,令人叹为观止。该馆所陈列展示的民族传统服饰和民族工艺品,是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体现,也是贵州各少数民族的骄傲。

        甲秀楼边,有贵阳仅存的一座始建于明宣德年间,距今560多年的明代建筑“翠微园”。这里原先是一片寺庙和园林,王阳明普经游览过的南庵便在这里。他在《南庵次韵二首》诗中写道:"松林晚映千峰雨"'"渔人收网舟初集"。后改建为翠微园,把寺庙建筑与园林庭院合为一体。

        翠微阁内,开辟了萧娴书法作品陈列馆。萧娴是贵阳人,她是康有为的弟子,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女书法家。请看她的手迹,在气势宏大的笔触中显出售秀,"飞檐甲天下,落影秀寰中"的条幅,诗句中隐言"甲"与"秀"的意思。

"清风待客,明月留人",运笔飞动,词意清雅,表达了贵州人民殷勤好客的情怀,欢迎天下游客来贵州,到甲秀楼乍客。甲秀楼是闹市中一处不可多得的清幽之地,景区内古色古香,景区外高楼林立,入夜后灯火辉煌,人影晃动,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聚焦点,在现代文明中闪烁着历史的光芒,昂扬着"甲秀天下"的精神风貌,引导人们走向美好的未来。

        甲秀楼长联

        风景如画的贵阳甲秀楼,取“科甲挺秀”之意,有它为始,贵州出现了三个状元,一个探花,七百进士,六千举人,现代贵州更是人才辈出。

“科甲挺秀”的好风水,引无数骚人墨客争相咏叹,诗、词、赋、联不绝如缕,最出名的首推《甲秀楼长联》。来甲秀楼的游客,无不争睹其风采。可惜,由于对贵州历史了解不多和不认识一些已经少用的文字,原本快炙人口的甲秀楼长联,如今有些人读不通,读不懂。

        历代骚人墨客对甲秀楼题咏甚多,其中清人刘玉山所撰206字长联脍炙人中,此联比号称天下第一联的昆明大观楼长联还多26字。 甲秀楼它概括了山城贵阳的地理形势及历史变迁。甲秀楼长联原文:

        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眼界拓开。看东枕衡湘,西襟滇诏,南屏粤峤,北带巴夔,迢递关河。喜雄跨两游,支持岩疆半壁。恰好马撒碉隳,乌蒙箐扫,艰难缔造,装点成锦绣湖山。漫云筑国偏荒,难与神州争胜概。

        数千仞高陵牛渡,永镇边隅,问谁双柱重镌,颓波挽住。忆秦通僰道,汉置牂牁,唐靖苴兰,宋封罗甸,凄迷风雨。叹名流几辈,留得旧迹千秋。对此云送螺峰,霞餐象岭,缓步登临,领略些画阁烟景。恍觉蓬州咫尺,招邀仙侣话游踪。

        长联赏析

        脍炙人口的《甲秀楼长联》,174个字,长短相见,对仗工整,和昆明大观楼长联、成都望江楼长联,鼎足而立,是我国著名的三大长联之一。

        上联书写贵州的山川胜景、地理风貌,歌颂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下联追忆了贵州历史。

        上下联充分表达贵州人“五百年后,云贵赛江南”的信心和不甘落后,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是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好教材;长联高雅的文学内涵,是地方民族文化素质的瑰宝。

        长联翻译

        甲秀楼五百年来稳稳地占立在鳌矶石上,独立地支撑着天宇,让我更上一层楼,眼界会更加开阔。我看到东面的湖南好像贵州的枕头,西面的云南好像贵州的衣襟,南面的广西好像贵州的屏障,北面的四川好像贵州的腰带,高大的关山和蜿蜒的河流纵贯全省。

更令人欣喜的是,甲秀楼雄伟地横跨在两条河流之上,支持着重峦叠嶂的半壁边疆。应该认识到摧毁了马乃土司龙吉兆的反叛,扫荡踏平了乌撒土目安邦彦的反叛及其居住的深山老箐林,经过这些艰难的缔造,才装点出这样的锦绣湖山。不要再说贵州偏僻荒凉,难得和中原大地争哪里景色更美丽这样的老话了。

        甲秀楼高高地凌驾在南明河上,永远镇守着边疆的一角,问一问是谁重新铸造雕刻了那两根铁柱,挽住了颓败的波澜。回想秦始皇打通到贵州的五尺道,汉武帝设置牂牁郡,唐高宗平定了贵州动乱,宋太祖册封彝族先祖普贵为罗甸王,经历了凄凉迷漫的风雨。

可叹有几个名流创造的事迹能留传千秋。面对螺丝山上涌起云海,象王岭上升起彩霞的美景,我漫漫地登上甲秀楼,欣赏雕梁画栋的楼阁在烟水苍茫中的景色。恍惚觉得蓬莱仙景近在眼前,应当邀约好朋友商谈怎样游览这美丽的景色。

        长联解说

        上联:甲秀楼五百年来稳稳地占立在鳌矶石上,独立地支撑着天宇。让我更上一层楼,眼界会更加开阔。如今,甲秀楼被众多几十层的高楼围在中间,显得很矮小。

不要说几百年前,就是几十年前甲秀楼都还是贵阳市的高楼大厦。五、六十年前,贵阳绝大多数房子是砖木结构、草木结构的平房,高三米左右,四层楼的房子全市只有几座,建在鳌矶石上有三层之高的甲秀楼是当之无愧的高楼。

当年有顺口溜这样称赞甲秀楼之高:贵阳有座甲秀楼,半截伸进云里头。看东面的湖南像贵州的枕头。贵州的东面是湖南。衡即衡阳,是湖南重要的城市,湘是湖南的简称,所以,衡湘就是指湖南。

西面的云南像贵州的衣襟。贵州的西面是云南。滇、诏都是指云南。滇是云南一个古老的部族,这个部族在今昆明滇池一带建有政权,称滇国,所以,滇是族名,也是国名,云南因此简称滇。也有说因境内有滇池而简称“滇”的。

诏也是指云南。因为唐宋时期,云南出现过统治时间长达254年,传了13代的“南诏”政权。南面广西的崇山峻岭是贵州的屏障,贵州的南面是广西。现在,和贵州接壤的是广西,不是广东,广西简称桂,广东简称粤,粤即广东怎么会是贵州的屏障?是不是搞错了呀!

没有搞错。历史上,广西的区域屡经变动,有时也包括广东的一部分;先秦时期,广东、广西皆为百越(粤,)之地,古语粤与越相通。所以,楹联中的粤指的就是广西。尖而高的山曰峤,广西和贵州接壤的崇山峻岭,像屏障一样护卫着贵州。

北面的四川像贵州的腰带,贵州的北面是四川。巴,指巴国。公元前十一世纪在四川建立的一个部族联盟,史家称为“巴国”。其疆域大约相当于今陕南、鄂西、川东、川北和贵州思南一带。

宋朝时在四川设西川路和陝路,后来把此二路分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合称“川陝四路”,简称“四川路”。因此,夔也指四川。所以楹联中的巴夔指的是四川。高大的关山和蜿蜒的的河流纵贯全省。

喜雄跨两游,支持岩疆半壁。“西南半壁”更令人欣喜的是,甲秀楼雄伟地横跨在两条河流之上,支持着重峦叠嶂的半壁边疆。两游指南明河、市西河,这两条河的交汇点在老一中对面的雪涯桥处。摧毁了马乃土司龙吉兆的反叛,马乃就是现在贵州兴仁县的马乃营。

清朝顺治十七年(1660年)四月马乃土司龙吉兆反叛,马乃营是土司龙吉兆反清的大本营。清廷总督赵延臣于十一月兵分三路剿灭土司龙吉兆,踏平了马乃屯,解散了众兵丁,烧毁了马乃营寨,将龙吉兆捕获斩首,其家三百多口人,都被杀死,只剩下一个未满周岁的小男孩,被丫环抱着躲在后花园里的鱼缸中,后来,丫环才背着小孩,星夜逃住云南蒙自。

碉,一般指兵营,具体指龙吉兆反清的大本营马乃营。

隳即摧毁、毁灭之意。马乃碉隳就是龙吉兆的反叛被镇压,他的大本营马乃营被毁灭。如今,马乃营古营盘还存在,它是这段历史事件的实物见证。1986年8月,兴仁县政府将马乃营古营盘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扫荡踏平了乌撒土目安邦彦的反叛及其居住的深山老箐林,乌蒙是今贵州毕节的威宁,赫章一带。元世祖二十四年毕节的威宁,赫章一带设立乌撒、乌蒙宣慰司。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乌撒土目贵州宣慰同知安邦彦反叛,曾围攻贵阳,后被官军击溃,指挥管良相合家自焚,军民被残杀殆尽。

箐,山间的大竹林,泛指树木丛生的山谷。扫,即扫荡踏平。经过这些艰难的缔造,才装点出这样的锦绣湖山。不要再说贵州偏僻荒凉,难得和中原大地争哪里景色更美丽这样的老话了。

        下联:甲秀楼高高地凌驾在南明河上,永远镇守着边疆的一角。楹联中,甲秀楼是被省略了的的主语,所以,数千仞高的是甲秀楼,不是有些人说的铜鼓山即今仙人洞。

铜鼓山即仙人洞确实高,确实在南明河上,但是,楹联中没有一点点铜鼓山的字、句。甲秀楼在南明河上,把南明河写成牛渡河,错不错?不错。牛渡河即今水口寺一带,是南明河的下游。既然甲秀楼在南明河上游,不在下游,为什么不写成数千仞高凌南明河?这样写不符合楹联对仗的要求,牛渡与鳌矶才对仗工整。

问一问是谁重新铸造雕刻了那两根铁柱,挽住了颓败的波澜。甲秀楼前曾经竖有两根“平苗纪功”铁柱:一根是雍正十年(1732年)鄂尔泰镇压古州(今榕江县)苗族人民起义后,收聚兵器铸造的,一根是嘉庆二年(1797年)勒保镇压兴义布依族王囊仙起义后,收聚兵器铸造的。

1952年9月6日两铁柱被拆除。榕江苗族起义,兴义布依族起义是贵州历史上的两件大事,两次起义都被清朝廷镇压,被朝廷看成是功绩, 收缴起义兵器铸成铁柱以“平苗纪功”。

楹联对此是称赞的。怎样评价停两根铁柱,早有共识,1952年被拆除,就是正确共识的反映。

能否因此说甲秀楼楹联是为封建统治歌功颂德的糟粕呢?不能,只能说楹联有遗憾,原因有二:第一、甲秀楼楹联的中心思想是歌颂贵州美丽的山川,述说贵州的历史。重镌双柱和下面的秦通僰道,汉置牂牁,唐靖苴兰,宋封罗甸一样都是发生在贵州的比较重大的历史事件。

可见,楹联作者就是把重镌双柱作为贵州历史来写。 第二、甲秀楼楹作者刘韫良虽然“生不逢时”,官场不得志,毕竟翰林出生,过着丰衣足食的悠闲生活,属于封建统治阶层人士,不会像被镇压的人民一样看待重镌双柱。

这是作者认识上的局限,今天来看,确实是一个遗憾。回想秦始皇打通到贵州的五尺道,僰道是四川宜宾的前身。大约在周朝,聚居在宜宾一带的僰人建立僰人国。

西汉时期,少数民族地区被称为“道”, 僰人国就成了僰道。历史上僰道是川、滇、黔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素有“西南半壁”之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修筑从四川宜宾到贵州的五尺道。五尺道就是宽五尺的道路,是秦始皇对全国道路建设的统一要求,目的是让车马通行无阻。

汉武帝设置牂牁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斩竹王,置牂牁郡。牂牁郡是贵州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直接隶属中央政权管辖的最高一级的地方行政机构,可视为现今贵州省的前身。

唐高宗平定了贵州动乱,唐指唐高宗。靖有平定动乱,安定秩序之意,苴兰,是贵州境内的一个古国。至于苴兰领地是现在的哪些地方?有种说法,有说黄平、瓮安、福泉、贵定一带的,有说安顺的。

苴兰何时、因何灭亡的?有一种说法是:汉武帝元鼎六年汉朝军队是从巴蜀进入且兰,因且兰国君不肯发兵助汉击南越,于是将且兰灭亡,乃设牂牁郡。果真如此,就不会发生唐靖苴兰的事情。我只把苴兰作为贵州的代称来理解。

宋太祖册封彝族先祖普贵为罗甸王。普贵,北宋初年乌蛮(今贵州大方一带)人。彝族土著首领。宋太祖开宝七年(公元974年),普贵晋京,以所领矩州之地归顺宋朝廷,宋太祖赵匡胤予以敕书,封普贵为矩州刺史,赐罗甸王为普贵封号。

普贵的领地贵州的大方县一带,并不是贵州的罗甸县,怎么封其为罗甸王呢?这里的罗甸不是指罗甸县。这里的“罗”,是罗致的意思,“甸”,是郊外之地,边远地方的意思,罗甸王即罗致边远地方的王,即收编边远之地的地方王国。

经历了凄凉迷漫的风雨,可叹有几个名流,创造的事迹能留传千秋。面对螺丝山上涌起云海,象王岭上升起彩霞的美景,我慢慢地登上甲秀楼,欣赏雕梁画栋的楼阁在烟水苍茫中的景色。恍惚觉得蓬莱仙景近在眼前,应当邀约好朋友来商谈怎样游览这美丽的景色。

        长联作者

        刘韫良,亦可写成刘蕴良,清末贵州楹联大家。字玉山,号我真氏。清道光二十四年即1844年,出生于贵阳龙泉巷一个“翰林第”的书香人家。

刘蕴良一生著作颇丰,善长联语。其代表作:《壶隐斋联语类编》,壶隐斋是他的书斋之名。 《壶隐斋联语类编》是一本古今罕见的联语巨著。总计2353首联语。其中长联颇多,有的长联长到上下联各几十个字、甚至一百多个字。他的联语用辞典雅,对仗工整,形式多样,自然成趣,极具道理。即使游戏之作,亦不落俗套。

        阅尽人生,洞明世事。刘蕴良虽然学识渊搏,才华出众,但却“生不逢时”,因得罪上司,被参革,“永不叙用”,断绝仕途后,历游祖国各地十多年。大约在光绪十五年(1889)返回贵阳,以行医及授徒为业。这样的经历,使他阅尽人生,洞明世事。

        刘蕴良的甲秀楼长联一经写出,就在贵阳文人中流传,多人劝其发表。刘蕴良投稿后,于民国4年(1915年)1月24日,刊载在《贵州公报》“文苑”栏内,题为《甲秀楼楹联》,署名为“我真氏刘蕴良稿”。上下联各103字,共206字,比昆明大观楼长联多26个字。这是甲秀楼长联第一次公开发表。

        此后,众多认识和不认识刘蕴良的楹联爱好者作过这样、那样的修改。尤其是贵州现代楹联大家向义(即向知方先生),精选和汇总各种修改,删去长联多余的、繁琐的字、词以及生僻难懂的典故,上下联各减少16字,全文变为174字,长联显得精炼了。

1985年10月由贵州著名书法家王萼华先生以第二版为依据书写、悬挂在甲秀楼底层大门两侧。

        甲秀楼长联从问世到完善历经近百年,他倾注了原作者刘蕴良和贵州众多历史、文学、楹联、书法学者的心血,才成为气势恢宏、蕴意深邃、可唱可诵的楹联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