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的作用 从对话的角度 来看“商鞅变法”的精髓

2018-10-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春秋战国时的中华文化呈井喷式的爆发生长,奴隶制慢慢瓦解,封建制随即成型,地主阶级逐渐兴起,且准备争取更多的政治话语权,一场场改革变法掀起了汹涌的浪潮,在这之中,秦国的"商鞅变法"算是最著名之一的了.商鞅变法的作用 从对话的角度 来看"商鞅变法"的精髓商鞅变法,战国这张画板上浓厚的一抹色彩,短短二十年间,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摇身一变成为战争强国,就像是柔顺的兔子变身成威猛的老虎,这总能惊掉人们的下巴.两千多年的时间让当时那块生机勃勃的土地充满了神秘,也给我们留下了一连串

春秋战国时的中华文化呈井喷式的爆发生长,奴隶制慢慢瓦解,封建制随即成型,地主阶级逐渐兴起,且准备争取更多的政治话语权,一场场改革变法掀起了汹涌的浪潮,在这之中,秦国的“商鞅变法”算是最著名之一的了。

商鞅变法的作用 从对话的角度 来看“商鞅变法”的精髓

商鞅变法,战国这张画板上浓厚的一抹色彩,短短二十年间,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摇身一变成为战争强国,就像是柔顺的兔子变身成威猛的老虎,这总能惊掉人们的下巴。

两千多年的时间让当时那块生机勃勃的土地充满了神秘,也给我们留下了一连串的疑问,为什么要改革?改革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以什么目的而改革?改革后又有什么好处?好在我们还能透过当时传承下来的文献窥伺一二。

商鞅变法的作用 从对话的角度 来看“商鞅变法”的精髓

据史记记载,秦孝公继位后,向国中发布求贤令以图强国。

卫人公孙鞅于是入秦,凭借侍臣景坚而见孝公,向其阐述“刑名之学”。两人一拍即和,随即孝公召集群臣讨论变法事宜,会上,改革派与守旧派进行了激烈的争执,这一切都被记载在了《商君书·更法》中,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商鞅变法的作用 从对话的角度 来看“商鞅变法”的精髓

公孙鞅、甘龙、杜挚三人在君主前讨论法制的根本以求得驾驭民众之道。

秦孝公道:“新君继位不忘国家社稷,这是我为君的本分;更法以展现君主的权威,这是你们为臣的本分。现在我想变法来整顿国家、管理百姓,但我怕有人会非议我,我该怎么办?”

下面这句话很长,各位请做好准备。

公孙鞅接话道:“臣听说:疑行无成,疑事无功。您现在应该抛弃世人的非议,尽快定下变法的事项。更何况高人行事,从来都是异于常人;智者思考的问题,也会遭到普通人的嘲笑。(原句: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

)所以说:愚蠢的人就算是错已铸成也发现不了,聪明的人事情才刚开始就有所察觉。(原文: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你可以和百姓们享受变法后成果,但不能和他们商议变法要求他们和你一起共渡难关。

(原文: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郭偃说过:高尚者不附和世俗的偏见,做大事的人不和普通人谋划。(原文: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创建法制是为了爱民,创建礼仪是为了方便做事。所以圣人之所以能强国,是因为不墨守成规。其实只要能对百姓有利,便不用去管什么礼仪。(原文: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道:“你说的很对!”

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商鞅的这种思想,标志着周礼的崩溃,亦可以从侧面看出周王室的岌岌可危。选择变法,即意味着抛弃周王朝的理念,开辟新的道路。而他所说的“高人、独知之虑者、知者”等词,显然是指自身,在我看来,他的意思是将变法者与普通民众划分开来,把人民当做被管理的“愚人”,这种“愚人”不需要思考、商议政治,只需要被动的接受变法者所制定的规则。

上大夫甘龙反驳道:“这样是不对的!我听说:圣人不改民俗而教化,智者不更法制而管理国家。根据百姓们的民俗而教化他们,不必太多劳动便可以成功;根据法制来治理国家,这样官吏们习惯,民众也能安心。现在要是改变,不遵循以前的法制来约束民众,我怕天下人会非议君上啊,请您三思而后行。”

公孙鞅道:“你这种话太世俗了。平庸的人只知道循规蹈矩,书呆子局限于他所见的事物。(原文: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这两种人,只能做被法管理的人,而不能和他们讨论法制以外的事情。夏商周三代礼仪不同却都能称王,春秋五霸法制不同却都能制霸。所以智者创造法律,愚人被其所创法律而管制。(原文: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被管制的人又怎能与他们商议变法呢?您还是不要迟疑了!

甘龙的弟子杜挚说道:“我听说:利益不到百倍就不要变法;功效不超过十倍就不要轻易改变使用的工具。法效仿古代没有错,遵循礼仪也没有错。你还是慎重思考下!”

公孙鞅道:“古代各朝礼仪都不相同,你学那个?礼、法应该是根据实情来制定的,按我说:治国之道并非只有一种,只要对国家有利便不需要效仿古代。商汤、周武不仿古,也能称王;夏桀、商纣不更礼,却灭亡了,所以遵循旧礼的人不一定是对的,违法古法的人不一定是错的。请君上不要再迟疑了!”

孝公道:“善!.......寡人不之疑矣。”

于是遂出垦草令。

商鞅的一席话,无时无刻不在讥讽甘龙等人,其所言的“书呆子”、“被法律所管制的愚人”等都是在嘲笑他的对手,但我们往深处一想,商鞅所指的亦是他想变法管教的秦人。其变法内容中,除了奖励耕战、废井田等老生常谈的内容外,还有一项重要的指令——愚民。其实际行动为“焚诗书以明法令”(秦始皇焚书坑儒有可能也是遵从商鞅所为),这样便能控制思想。

商鞅对民众言论的管教严格到难以想象,据史记记载,变法之初,说变法坏话的人受到了商鞅的惩罚,几年后,变法有了成效,又出现了一批说变法好话的人,但他们也受到了惩罚。商鞅将他们都称为“乱法之民”。后世常将“商鞅变法”与“子产改革,不毁乡校(乡人聚集讨论政治的地方)”对比。

那么,商鞅为什么要控制民众思想、管理言论来愚民呢?我们来看看这段话:

百姓不以有学问而尊贵,那他们就会愚笨;愚笨后他们就不会到外国交游,不到外国交游那国家的安全就没有危险。所以,商鞅愚民,其根本目的只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权力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