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剑张纪中 张纪中《碧血剑》:比金庸原著还好
所以可以说,这版《碧血剑》武侠剧,比原著小说还要好上不少。
一昨日的万里长城
在本世纪前十年里,由张纪中制片的金庸武侠剧共计七部,它们分别是《笑傲江湖》、《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神雕侠侣》、《鹿鼎记》、《倚天屠龙记》和《碧血剑》,这其中包括了金庸先生的六本大部头和一部字数颇少的《碧血剑》。
金庸自己在最后一部武侠小说《鹿鼎记》的后记里便提到过:「我相信自己在写作过程中有所进步:长篇比中篇短篇好些,后期的比前期的好些。」而《碧血剑》写于1956年元旦,是金庸的第二部武侠小说,从篇幅上看仅是中篇或小长篇,这时金庸的各种写作技巧还不够成熟,所以他自己也在修订《碧血剑》时提过:「修订的心力,在这部书上付出最多。
初版与目前的三版,简直是面目全非。」虽然经过了较大的修改,但毕竟原著的文本底子在,所以只改动细枝末叶时,并不能让《碧血剑》一举跻身于皇皇巨著中。
这本书叫「碧血剑」,但其实书中并不曾有一把名为「碧血」的剑。相反,这两个词应该分开来看。金庸在后记中曾经说过:「《碧血剑》的真正主角其实是袁崇焕,其次是金蛇郎君,两个在书中没有正式出场的人物。」——这恰恰就是碧血和剑的化身——「苌弘死於蜀 ,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与「歌以当哭,留碧血於他年;古直作今,续骚魂於后代」是「碧血」(袁崇焕/庙堂)的象征意义;「帝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文古字铭之」中的剑则象征了「侠」(夏雪宜/江湖)。
可以说金庸的野心是很大的,他想借由袁承志这个人物,来完成庙堂之高和江湖之远的统一。
但这时的金庸还撑不起这么大的野心,这本小说并没有写好,原因有三。
一是袁承志作为出场最多的男主,性格并不鲜明,从故事开始到结束,他更多起的是穿针引线的作用,带着读者游览了一遍江湖,结果读者什么也没记得住。反例便是郭靖和黄蓉,也许读者不能回忆起他们的所有故事,但这两个人物形象是立住了。
二是《碧血剑》的故事过于分散,故事和故事之间衔接不够紧密。《鹿鼎记》有一个好处,那便是人物的利用率极高,段落之间的衔接也很自然,而《碧血剑》则差了许多,往往金庸用力写了几个人物、几件故事后,到后来的剧情中时,之前的那些人物便都不再登场也不对往后的故事产生影响了,虽然眼花缭乱却难以让读者记忆犹新。
三是《碧血剑》和历史的结合并没有那么紧密。尽管这本小说叫做「碧血剑」,但故事更多还是着墨于江湖,对历史的刻画极少,所以代表着历史一面的袁崇焕的个人形象也并不曾真正凸显出来。
为什么说这一版《碧血剑》改得比原著还好呢?因为它解决了上面三个致命的问题。
和林家栋版《碧血剑》的大幅度改动(比如让金蛇郎君「复活」)不同,窦智孔版(以下简称07版)在大事件上非常忠于原著,袁崇焕被冤杀、袁承志去华山拜师学艺、袁承志发现金蛇郎君遗宝、袁承志前往浙江衢州、袁承志发现重宝、袁承志成立金蛇营、袁承志刺杀皇太极、北京城破、袁承志心灰意冷……这些大块的段落在07版里一个不落,却加了不少情节。
最明显的便是对历史氛围的塑造。
原著里崇祯的登场已经是在第十八回了,书中是这么描写的:「袁承志打量这人,见他约莫三十五六岁年纪,面目清秀。」而崇祯登场没多久,李自成便攻破了北京城,逼得崇祯去煤山上吊(这一情节在书中也是通过他人口述),可以说崇祯的人物形象非常单薄。
但在剧中,却给崇祯加了很多戏份。
时值崇祯十七年,知道历史的观众都晓得,李自成就要攻来了,崇祯虽然预测不到未来,却也会感觉到危机重重,整日焦虑异常,三十多岁的他已经有了许多白发。
第二十二集里,当焦急的崇祯在发火时,他身边的太监曹化淳说:「可是……以后再处理也不迟啊。」崇祯闻言,立刻扭头,脸上充满了烦躁和不安:「以后?朕哪里还有这许多以后?」
只凭这句台词,明王朝大限将至的氛围就塑造出来了,黑云压城城欲摧,大明帝国已经岌岌可危。但面对着岌岌可危的局势不同人也有不同的反应,这里编剧让崇祯说出了后来相传是他自己遗诏里的一句话,很显然地便将崇祯不肯认错、刚愎自用的心态表现了出来:
「当真是群臣误朕,个个可杀!」
这句话真是充分体现了崇祯的性格缺陷,面对问题,他想到的不是为何解决不了,而是将所有过错都加在他人身上,在塑造崇祯形象时,编剧让他在剧中说了数十次这类话,挂在嘴边的同时也刻在了崇祯心里。
由于预算有限(只有当年黄晓明版《神雕侠侣》的一半不到),很多历史事件不能直接展现,因而便只能借由崇祯和他人的对话来反映当时的形势危急,这些在原著中是没有的。
第十八集里,崇祯和群臣正在商议国事,前方传来战报,说孙传庭战死。虽然明末战死的将军数不胜数,但孙传庭的死意味着局势的彻底无法扭转,《明史》里就有评价:「传庭死而明亡矣。」剧中在细节处不放过任何一个比较重大的节点,足可见是用心在刻画历史氛围。
第二十四集里,太监曹化淳奏报说田弘遇给崇祯送来了美女,崇祯听了之后大怒,骂田弘遇这群人在自己向他们借军饷时一毛不拔,就连自己的国丈周奎也只捐了一万两,然后便不停哭穷,现在却来用美女讨好自己。这件事是有史可稽的,更讽刺的是,当李自成破了北京城后,大顺军在他家整整抄了几百万两的白银。本剧没有太多精力表现这件事,但从崇祯的牢骚也可看出,他手下的这些文武百官一个个私心自用,对大明江山的断送是要负责的。
私心自用的不仅仅体现在捐钱上面,第二十六集里,当已经兵临城下的李自成派投降的太监杜勋前来和崇祯议和时,李自成开出的条件是,要崇祯封自己为西北王,尊崇祯为皇帝。崇祯拿不定主意,于是问首辅大臣魏藻德:「魏藻德,你认为此议如何啊?现下情势危急,你可一言决之。」
魏藻德一言不发,崇祯急了:「说话,说话!你不说话,莫非是怕承担一个割地求和的骂名?可你是内阁首辅,你的职责呢?」面对着皇帝如此的逼问,魏藻德依旧不开口,无奈的崇祯下令群臣退下,然后对魏藻德说:「现在只有你我二人,你应该说了吧?」
魏藻德还是不开口。
这一段落张力十足,用意也很深刻。一方面它表现了皇权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具有威严了,面对皇帝的询问,大臣可以来个不开口;另一方面它还告诉我们,崇祯和魏藻德都有私心,也许他们都有议和的心,但谁也不敢开口,谁也不敢承担那个千古骂名。当皇帝和大臣已经互相算计到这个地步时,明朝该亡了。值得一提的是,史料记载,李自成城破之后,魏藻德觉得大顺朝一定会重用自己这样的人才,于是他立刻便投降了。
值得注意的还有一些细节。在原著中提到周遇吉时,金庸是这么写的:「……恰好遇上闯军攻关,攻守双方打得甚是惨烈,走不过去。后来他眼见明军大败,守城的总兵周遇吉也给杀了。义军不日就来京师,咱们给他来个里应外合。」这是站在闯军的立场上,剧中也有这一段落,但与此同时它还加上了明廷对周遇吉的态度。
当大臣向崇祯汇报周遇吉全家老小壮烈殉国的消息时,崇祯忍不住感慨了一声:「好周遇吉,好周将军。」和前文里闯军们对周遇吉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但二者都不能算绝对的对与错,只是立场的不同。
原著《碧血剑》的立场是完全站在袁承志这边的,因此显得单极化,以袁承志之是为是,以袁承志之非为非,而在剧中,则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修改,其中尤以惠王和安剑清的形象塑造为妙。
二今日的一缕英魂
在原著小说里,惠王朱常润和安剑清的戏份不多,形象也比较龌龊。
《碧血剑》第十八章里,惠王的名字才出现,这时他的形象由袁承志代为陈述:「曹化淳跟满洲的睿亲王私通,想借清兵来打闯军。皇上不答允,曹化淳他们就想拥惠王登位,惠王贪图权位,定会答允借兵除贼。」
在这里,惠王的形象被定格在贪图权位上,为了能做成皇帝不惜将大明的江山拱手送人,在情势危急时也对皇位觊觎不已,这样的人物形象比较标签化,并不能让读者印象深刻。
为了改变这一问题,在07版《碧血剑》里,惠王的形象丰满了许多。面对袁承志时,他说:「当今皇上虽有励精图治之心,奈何对臣下求全责备、不切实际,而且刚愎自用、猜忌多疑。可惜令尊(袁崇焕)一片耿耿孤忠,最后却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也许会有观众认为,这段编剧另加的戏,说不定是惠王为了拉拢袁承志才这么说的、但一来惠王这么说的时候,背景音乐的基调低沉、悲壮,并不像是小人见风使舵时用的音乐;二来在最后和崇祯对决时,他的一番慷慨陈词更能够展现他的真实想法。
在第二十四集里,惠王怒气冲冲:「闯兵已破潼关,太原、宁武关也危在旦夕,指日可达京师。你这时候还不借兵灭闯,是何居心?你非得要把大明的江山,双手奉送给李闯,是不是啊?你要断送太祖皇上传下来的江山,我们姓朱的,个个容他不得!」
这番话相比于简简单单的争权夺利,则更多了合理的动机。崇祯刚烈、惠王心切,大家都不希望明朝灭亡,但崇祯一点土地也不肯让,而惠王则想寻得转圜余地,这么看的话惠王便不只是龌龊的篡位者了,而是有政治抱负的藩王。
在不对故事情节有大的改动基础上,巧妙地给一些次要人物增加了可信的细节,让这些人物比原著更能立得住,这是07版《碧血剑》比原著好的地方之一。除了惠王外,安剑清这个角色也很值得说道。
安剑清在原著里同样是一个龌龊的小人。
他贪图荣华富贵,甘愿成为锦衣卫,做朝廷鹰犬,到处抓捕平民百姓。而在最后一场决战时,他率先投靠了惠王,书中是这么说的:「惠王一使眼色,一名锦衣卫卫士拔出长刀,叫道:『昏君无道,人人得而诛之!』袁承志听了他口音,心中一凛,烛下看得明白,这人正是安大娘的丈夫安剑清。」
在书中,安剑清作为一个不太光彩的反派,蝇营狗苟,四处投机,最终死于乱箭之下,而他和安大娘、安小慧之间的爱情和亲情也被压缩到了极致,几乎没有展开的余地。
到了剧中,安剑清的形象悄然发生了变化。
故事开始时,安剑清依旧是朝廷鹰犬的形象,飞鱼服、绣春刀,正是锦衣卫的标准打扮,他奉命捉拿袁崇焕及其家人,从袁承志的视角来看,从来都是坏人。
然而在第二十四集里,当重伤的安剑清被袁承志抱起来时,安剑清抓住袁承志的手腕,说了这么一句话:「今天终于把你抓到了。」
这句台词实在是妙。简简单单一句话,却以迅猛的力道把安剑清的人格魅力凸显了出来,从这句话开始他有了自身的行为逻辑,他不再是原著里那个为了金银财宝可以到处投敌卖主求荣的龌龊小人安剑清,而是一个有使命感的锦衣卫。他在袁承志小的时候就要抓到他,等袁承志大了还是想抓到他,这在第一集里一直有表现,而后就连他和别人对打受了重伤被袁承志救下的时候,他还心心念念于此。
这叫荣誉感。安剑清的这一行为,其实是有先秦时期的古人之风的,把一项使命当作毕生要完成的任务,通过这句台词,安剑清的形象便光辉了起来。
与此同时,安剑清还由原著里的叛徒变成了忠心不二的护卫。当他发现惠王叛乱时,他一心一意护住崇祯,此举也给了他当年抛家弃女来做锦衣卫以合适的理由——也许他是愚忠,但值得我们尊重。
当剧作把原著里并不是太出彩的几个人物提炼到了精神高度时,观众自然便会对人物产生了认可度。所以在07版《碧血剑》里,绝没有原著中那么多人物形象单薄、故事分散的问题。
当袁承志被选为武林盟主后,他号令群雄去支援李自成,这时为了给自己的军队一个称号,书中是这么说的:「袁承志这路人马,江湖上就称之为『金蛇王』营,隐然与闯王麾下著名的十三营相埒。袁承志心想父亲忠于明室,当时手握大军兵权,遭受奇冤之时,全无丝毫称兵作反之意,虽为皇帝冤枉磔死,却始终不愿负上个反贼叛逆之名,因此一再通传,不可说他是袁崇焕之子,以免父亲地下有知,心中不安。
袁承志虽为百姓求生而造反,却决不敢公然举旗反明,他本不喜『金蛇王』的称号,但用以掩饰袁崇焕之子,倒也可行,也就任由江湖朋友随口乱叫。」
书中是作者直接陈述了这一段故事,而在剧中却颇有一番波折。在第十二集里,有人提议以袁崇焕的名字为营名,叫「山宗营」,这时袁崇焕的老部将孙仲寿反对道:
「袁督师一生忠于明室,虽说身受奇冤,却从未有过反叛之举,今天少主顺应天意,为袁督师昭雪冤情、举旗造反,却不愿袁督师在天之灵,蒙受反贼之名而不安,所以,这个『山宗』的名号还是不用的为好。」
那么,为何在剧中,要由袁承志改为孙仲寿来说这番话呢?
这是从第一集开始就埋下的线。
第一集里,登场的袁崇焕老部将有好几位,一时之间大家难以区分谁是谁,于是设计了这么一场戏。
朱安国(右)道:「朝纲废弛,义军四起,天下大乱,我看已经是到了改朝换代的时候了。」
孙仲寿(中)道:「不,我们的目的,只是为袁督师平反昭雪,而不是要推翻大明朝。」
朱安国道:「这不是一回事吗!」
孙仲寿道:「这不是一回事!」
罗大千(左)道:「行啦行啦!你们俩都吵了十几年了,就别再费口舌了!」
通过这么一段简短的对话,三个人的不同态度就此表现了出来,也因为有这么一场戏,在后来商量营号时由孙仲寿来反对「山宗营」才更有力度,将这个戏份很少的配角用精确的细节支撑起来。
也是这个孙仲寿,在袁承志犹豫是否要帮仇人时,他对袁承志讲述了袁崇焕「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英雄气概,讲述了给他起名「承志」的用意。而在袁承志放弃刺杀崇祯时,他感慨袁承志有了天下国家的概念。
原著里并未很好地表现出袁承志的承志,甚至在面对黑帮的抢劫时袁承志表现得反而更像金蛇郎君。而07版《碧血剑》则处处和袁崇焕呼应。
在原著最后,金庸借由一个缓步而行的年老盲者在自拉自唱传达了全书的主题:「无官方是一身轻,伴君伴虎自古云。归家便是三生幸,鸟尽弓藏走狗烹。子胥功高吴王忌,文种灭吴身首分。可惜了淮阴命,空留下武穆名。大功谁及徐将军?神机妙算刘伯温,算不到:大明天子坐龙廷,文武功臣命归阴。
因此上,急回头死里逃生;因此上,急回头死里逃生。君王下旨拿功臣,剑拥兵围,绳缠索绑,肉颤心惊。恨不能,得便处投河跳井;悔不及,起初时诈死埋名。今日的一缕英魂,昨日的万里长城……」
听着这首曲子的正是袁承志和被李自成猜忌的李岩,心境极为相近。而在剧中却又给这位老者多设置了一重身份。
这位老者,在剧中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佘义士了。
那年,袁崇焕被冤杀,尸骨未寒,谁也不敢去收尸。独独有一位姓佘的义士趁着深夜取下袁崇焕的人头,将他安葬在北京城边上。而后佘氏后人为袁将军守墓几百年,直到今天。
就这么巧妙地,故事和历史在那一刻发生了化学反应,袁崇焕虽然死了,但他的精神却无处不在。金庸只写好了一个金蛇郎君,而07版《碧血剑》却将袁崇焕也塑造了出来。
结语鸿飞天外又冥冥
自金庸开始寻求主流的认可后,从本世纪初开始,诞生了许许多多的金庸武侠剧。看TVB长大的一批观众在面对不一样的张纪中武侠剧时,是会产生抵触心理的,但是随着时间过去久了,观众也必会重新审视这一批当年惨遭骂名的武侠剧。
张纪中制片的武侠剧系列是回顾完了,但武侠剧不止张纪中一家,苏有朋版《倚天屠龙记》、吴樾版《连城诀》等都是好作品,甚至也不只有金庸一家,张智尧《楚留香传奇》、张智霖《陆小凤传奇》等古龙作品改编的武侠剧也一直活跃着。此外还有《侠僧探案传奇》、《少林问道》等原创武侠剧顽强生长着。
张纪中的武侠剧向来有争议,在有争议的情况下,提出鲜明的观点,肯定会引起大家的激烈讨论,想必大家也不会完全认同,但是有争议的时候,与其模棱两可糊弄过去,不如摆明观点,因此我也在此抛砖引玉了。
剧评:张纪中《笑傲江湖》丨张纪中《射雕英雄传》丨张纪中《天龙八部》丨张纪中《鹿鼎记》丨张纪中《神雕侠侣》
本文刊载于澎湃新闻「有戏」栏目
来公众号「书林斋」(Kongli1996)、微博「孔鲤」及豆瓣「孔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