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五老肖像 “延安五老”称谓由来
“延安五老”是中共党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群体概念,指的是董必武、林伯渠、谢觉哉、吴玉章、徐特立五位年高德劭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但是,这个概念是何时形成、由谁提出的,各类文章莫衷一是,甚至还夹杂了一些讹误。
朱德与“延安五老”中的“四老”合影,左起朱德、董必武、林伯渠、吴玉章、谢觉哉。
因朱德诗作而形成?
1942年7月,朱德写了一首题为《游南泥湾》的诗,其中提到“五老”。于是,许多报纸杂志、网络文章在介绍“延安五老”时表示,党内外借此诗作,将董必武、林伯渠、谢觉哉、吴玉章、徐特立尊为“延安五老”。该说法流传甚广、影响甚大,是目前有关“延安五老”概念形成过程的“主流观点”之一。
朱德的这首诗确有“五老”一词。诗中写道:“纪念七七了,诸老各相邀。战局虽紧张,休养不可少。轻车出延安,共载有五老。行行卅里铺,炎热颇烦躁……”
不过,朱德在诗序中明确记述:“一九四二年七月十日,与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续范亭四老同游南泥湾。”很显然,诗里的“五老”是序中的“四老”加上朱德本人——此“五老”非彼“五老”。至于朱德、续范亭如何变为董必武、林伯渠,至少从这首诗本身看不出明显的逻辑关联,朱德诗作可能只是恰巧与“五老”名称相同而已。
同样在上述南泥湾之行中,续范亭所作《凑成五老图》一诗称:“徐吴谢林董必武,延安一幅五老图;今次林董偶缺席,我与朱公凑成趣。”也就是说,续范亭表示,“徐吴谢林董”为“五老”,自己与朱德不在其列。可见在此次出游之前,“延安五老”的说法已经存在。
因毛泽东祝词而形成?
目前关于“延安五老”概念的形成,有两种“主流观点”,除了“朱德诗作形成说”,便是“毛泽东祝词形成说”。
1940年1月,中共中央为吴玉章在延安补办了六十寿辰庆祝会,毛泽东亲临会场,并致祝寿词,他说:“现在世界是变了,青年人欢喜老年人,就像我们的吴老、林老、徐老、董老、谢老,都是很受青年们欢迎的。”《毛泽东文集》在收录此文时作了注释,注明这五位老人是指吴玉章、林伯渠、徐特立、董必武、谢觉哉。有研究者据此认为,“五老”的称谓是毛泽东提出的,并由此流传至今。
应该说,“毛泽东祝词形成说”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并不十分准确。如果认为毛泽东祝词所确立的是“五老”概念,实际上是不对的。因为据董必武回忆,苏区时期已有“五老”的说法,远远早于1940年。如果认为毛泽东祝词确立的是“延安五老”的概念,似乎也存在问题。
毛泽东列举的五人虽与“延安五老”相一致,但并未明确提出“延安五老”一词,所以不能作为“延安五老”已经形成的直接证据,尚需发掘其他材料作为佐证。当然,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抽,毛泽东的论述无疑会对“延安五老”概念的形成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或是会扩大这一群体的知名度。
中央苏区“五老”是谁?
“延安五老”的概念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前身应是苏区时代的“五老”。董必武在回忆长征前的情况时说:“在中央根据地,因叔衡、特立、觉哉、伯渠和我五个人年龄稍大,诸同志都呼我们为‘五老’。”这里指的是何叔衡、徐特立、谢觉哉、林伯渠和董必武——与“延安五老”相比,差别在于有何叔衡而无吴玉章。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后,何叔衡留在南方坚持游击斗争,后壮烈牺牲,其余“四老”则跟随队伍到达陕北。
“五老”概念的产生与五位老革命家的集体经历有关。大革命失败后,1928年,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吴玉章、何叔衡等人受党指派,赴苏联学习。在莫斯科中山大学,他们因年龄较大、经验丰富而被编在特别班学习。革命老人的聚集也使特别班被人戏称为“老人班”。长征途中,董必武、林伯渠、谢觉哉、徐特立等人又一起被编在休养连中行动。
“延安五老”的人生经历有一定重合,并多次在一起共事,这促进了群体概念的产生。
“延安五老”究竟如何形成?
延安时期,由于有了相对稳定的环境,“延安五老”这个人物群体逐步确定下来。因何叔衡牺牲而在苏区“五老”基础上替换进来的吴玉章,同样是德高望重的老革命家,与其他“四老”在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和莫斯科中山大学时曾长期共事活动。他进入“五老”群体,可以说是顺理成章的。
“延安五老”的年岁较长,在青年人居多的革命队伍中,他们显得较为突出。其实在中共党史上,不乏与“延安五老”基本同龄的党员,但其中一些人牺牲或去世得比较早,还有一些人则暂时或彻底放弃了革命立场。如此一来,延安时期仍在重要岗位上工作的革命老人,实际上仅有朱德和“延安五老”。
朱德是八路军总司令,党的重要领导人,名望超过其他几人,故而没有与“五老”并称。 延安时期,中共中央曾为朱德、董必武、吴玉章、徐特立等人举办过祝寿活动,“延安五老”影响力的扩大也与这类活动有关。
毛泽东曾亲自参与徐特立、吴玉章的寿辰庆祝,或写信,或致辞,并亲切地称他们为“徐老”“吴老”。就个人习惯而言,毛泽东称“某老有时与年纪大小并无直接联系,而是表示对其资历、威望和人品的赞誉。
例如,毛泽东尊称吴德峰为“吴德老”,实际上吴德峰比毛泽东还要小几岁。所以,“延安五老”并不仅仅是按照年龄确定的称呼,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着崇高的党性品质和高尚的人格魅力。由他们组成一个群体,可以作为全党同志学习的榜样。
有研究者提出,称“中共五老”更加准确,因为董必武大部分时间不在延安,叫“延安五老”并不合理。但笔者认为,“延安五老”的概念还是比较恰当的。它是指延安时期中共党内五位德高望重的老革命家,其中“延安”的含义应更侧重于党史上的“延安时期”,而不是地理意义上的“延安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