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野苑的故事 佛教圣地“鹿野苑”的故事
"鹿野苑"是佛教历史上著名的圣地。当年释迦牟尼悟道后,第一次向世人宣讲佛教教义,就是在"鹿野苑"进行的。虽然"鹿野苑"是一处印度的圣地,明代瓷器纹饰上却也有表现。本文介绍的两幅瓷画,画意都与"鹿野苑"有关。
第一块瓷片(图1)上画着两只鹿。右面一只鹿站在平坦的岸边,微昂着头,似在思考什么;左面一只鹿站在河流的浅水中,低着脑袋望向岸上那鹿,似在等待什么。两鹿周围的环境:岸上有一棵粗壮的松树,河水的对面是一处陡峭的崖壁。从鹿的画法看,岸上的鹿身材匀称,动作矫健;水中的鹿体态臃肿,步履艰难。这样一幅瓷画,表现的应是"鹿王代死"的故事。
"鹿王代死"故事出自佛教《出曜经》。据此书卷十四记载:古代印度婆罗奈国有一条"婆犁"河,婆罗奈国因此河得名。河边旷野,常有鹿群出没。
有一天,"国王出野游猎。值群鹿千头,悉入网里。王布步兵围绕一匝。群鹿惊惧,有失声唐突于弶,或有伏地自隐形者。"释迦牟尼佛的前身,正是这群鹿当时的鹿王,他"告诸群鹿:汝等安意,勿怀恐惧。吾设方便,向王求哀,必得济命,各令无他。
时鹿王即向人王下膝求哀。王遥见之,敕诸左右,各勿举手伤害此鹿。鹿复举声跪向王曰:今观王意,欲杀千鹿,一日供厨。今且盛热,肉叵久停。愿王哀愍,日杀一鹿,以供厨宰。不烦王使,鹿自当往,诣厨受死。肉供不断,鹿得增多。王问鹿曰:汝在群鹿中最为长大耶?答曰:如是,最为长大。王复问鹿:汝审实不?答曰:审实。王即舍鹿,摄阵入城。时菩萨将鹿五百,调达亦将鹿五百。日差一鹿,诣王供厨。"
鹿王与国王达成协议后,按约定,每日献一鹿给国王。有一次,轮到"调达遣鹿诣王。值一鹿母,怀妊数月,次应供厨。鹿母向王自陈哀苦:次应供厨,诚不敢辞。今垂欲产,与子分身。我次应至,子次未至。愿见差次,小听在後。
调达恚曰:何不速往。谁能代汝先死?鹿母哀泣,悲鸣唤呼。辄就菩萨,自陈启曰:怀妊日满,产日垂至。愿王开恕,听在後次。分身適讫,自当诣厨。菩萨问鹿:汝主听汝自陈不?答曰:主不见听。菩萨闻已,八九叹息。慰劳彼鹿:汝且自安,勿怀恐惧。
吾今代汝,以供厨宰。菩萨鹿王即召千鹿,恳切诫敕:汝等各各,勿怀懈慢。亦莫侵王秋苗穀食。调达闻已,瞋彼鹿母:汝死应至,何为辞不时就死?时菩萨寻语调达:止,止,勿陈此言。鹿母诚应次死,但为愍彼胎子未应死耳。吾今当代,济彼胎命。"
鹿王菩萨要代母鹿去死。"群鹿跪向菩萨,各各自陈,吾等愿欲代王受死。王在我存,得食水草,随意自游,无所畏忌。王遂意盛,舍而诣厨。群鹿追逐,随到王宫。鹿王就厨,自求供宰。厨士见鹿王,分明识知,即往白王:鹿王入厨,次应供宰,不审大王,为可杀不?王闻斯语,自投床下。
诸臣水洒,扶令还坐。王敕诸臣,速将鹿王来,吾欲见之。寻将至王所。王问鹿曰:千鹿尽耶?汝何为来?鹿白王言:千鹿孚乳,遂成大群。日有增多,无有减少。
复向人王,说鹿根原。王自恳责,自怨不及:吾为人王,不别真伪,枉杀生类,乃至于斯。王告大臣:普令国界,其有游猎杀害鹿者,当取诛戮。即遣鹿王,将诸群鹿,还山自安。复令国内,不得食鹿肉。其有食鹿肉者,当枭其首。因是立名鹿野苑也。"
读完上述佛经故事,我们再回过头来品味图1,对画中细节可以有更深的理解。岸上那只鹿显然就是鹿王,水中那只鹿则是怀孕的母鹿。两鹿的姿态显示,它们正在对话。而且是怀孕母鹿讲完自己的请求,鹿王正沉思对策的那一瞬间!
环境的画法也很有深意:母鹿站立的河流,应即是"鹿野苑"中的"婆犁"河;母鹿身侧的峭壁,象征着母鹿身处险境;而鹿王身后的松树,则象征着鹿王的高风亮节。所以,整幅画面表现的是鹿野苑"鹿王代死"典故无疑。
在佛经中,"鹿王"号称"鹿王菩萨",被解释成是释迦牟尼佛的前世,对它的赞美其实就是对释迦牟尼的颂扬。
"鹿王代死"故事是"鹿野苑"地名的由来,也使婆罗奈国善名远扬。《出曜经》卷十四还说到:此后,"诸有神仙得道五通学者,皆游学彼国。"尤其是"鹿野苑",成了"纯善之人非凡夫所住"的地方。因此,"鹿野苑"又称"仙人鹿野苑"。
图2正是对"仙人鹿野苑"仙境氛围的描绘。画面中有洞石,有仙果,有松树,有藤萝,有氤氲的云气等,好一派仙灵的境地。当然,主角是两只正在苑中漫步的仙鹿,它们是"鹿野苑"的标志性动物。
释迦牟尼到"鹿野苑"首次讲道,史称"初转法轮"。据佛教的传说,当时正好苑里有两只鹿也旁听了佛讲的道理,并因此得以觉悟。这个传说在藏传佛教中影响特别大,许多藏传佛教的寺院都有两只鹿一左一右卧对一只法轮的雕塑或图画,名为"二鹿听经",来历就是这个传说。所以,图2中画两只鹿,暗示此处为佛教圣地"鹿野苑"的意图十分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