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阳明祠简介 贵阳阳明祠景区解说词
位于贵阳城东扶风山麓的阳明祠景区,成阶梯形依山而建,占地面积43700㎡,建筑面积19000㎡。由一山两祠一寺扶风山,王阳明先生祠,尹道真先生祠,扶风寺组成。这里环境清幽古香古色,亦是贵阳闹市中的世外桃源。
拾级而上,我们可以看到誉为“黔之第一峰”的扶风山。扶风山由于风景迤逦、山体奇特呈螺旋状,被人们称之为“螺丝山”。早在清朝就以其奇特的山体、秀丽的景色赢得贵阳八景之“扶风春饯”的美誉。清代郑珍曾赞之为:“插天一朵青芙蓉。”
穿过游廊,来到阳明先生祠。门楣上所书的“王阳明先生祠”匾额,为萧娴女士所题。
阳明祠始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建于白云庵旧址,是贵阳人纪念王阳明先生修建的专祠;阳明祠则是一个以王阳明先生作品为主的展厅。王阳明先生原名王守仁,字伯安,是明代中叶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成化八年生于浙江余姚,1506年,因上疏而言官戴铣等辩冤,触怒了权阉刘瑾,受廷杖四十,谪为贵州龙场驿臣(今修文),后在平定宸濠之乱中立下了显赫战功,官到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死后谥号文成。
王阳明先生在贵州的3年,“百难倍尝”,在艰苦的环境中悟“格物致知”之旨,创“知行合一”之说,在少数民族地区传播儒学文化,开创了贵州教育的一代新风,为贵州培育了不少有用之才,儒学界公认,王阳明生于余姚,成道于贵州,悟道于农场,传道于贵阳。
穿过展厅来到桂花厅可以看到阳明祠建筑整体结构为一个四合院,可以看到两株五百多年的桂花树,每到花开时节,花香满园。八月十五,月光下,树影婆娑,品茶论道,再适合不过了。沿着碑廊,左右两侧墙壁上镶有王阳明先生书法时刻及袁权、成亲王、莫友芝等清代学者对王阳明先生的题咏和游览祠堂的诗文。
享堂为祠堂的中心建筑,建于高低错落的台地上,位于最上一级台地上。享堂为单檐硬山顶建筑。享堂内有王阳明汉白玉雕坐像,雕像柱子上,挂有复制的金色草书木刻警句“壮士风飞冲情云上;和光春霭爽气秋高”。撰书均是王阳明,字迹潇洒,文思溢彩。
大殿两壁有王阳明《训士四条》和《论俗四条》的碑文拓片和诗书木刻。坐像右有一碑为隆庆二年(1568年)明穆宗追赠王守仁为新建侯的赦书,坐像右边有两碑刻,一为阳明朝服线刻大像,一为日本东宫侍讲文学博士三岛毅亲笔手书赞颂王阳明的七言诗。此诗足见王守仁的学术,不仅国内有其地位,而且蜚声国外,倍受推崇。
走出享堂,来到扶风山文物景区最上一级建筑群,其中阳明书院于2012年1月在贵阳市黔阳明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努力下重开,以王阳明学术交流为核心,设立文学、书法、民族研讨、国学讲堂等讲座内容。书院四周我们展出了部分贵州赵公祠、火神庙等古建筑的大小额枋、雀替等木雕。
走到月宫式圆洞门,门楣镶嵌石刻“尹道真先生祠”为集康有为字所刻,这里便是纪念尹道真的专祠。此祠建于民国五年(1916年)。前为戏楼,后为享堂,其间有游廊相连。享堂前廊柱上“北学游中国,南天破大荒”为贵州巡抚曾澳所撰联语。享堂门楣悬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贵州学政洪亮吉所提“德兼教养”横匾,该匾已收录《中华名匾》一书。
尹珍,字道真,东汉毋敛人(今都匀独山一带),东汉大儒,贵州文化、教育的奠基人、先行者。尹珍一生为改变贵州落后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自公元1998年起至今,翰林茶院一直在阳明祠从事阳明文化的传承与教育。率先重启清明茶祭王阳明活动,并投资重建阳明书院,为阳明祠增添了独特的人文景观,丰富了景区文化氛围,值得亲身体验。
阳明祠景区是闹市中一处不可多得的休闲之地,景区内路径逶迤,古雅的明清建筑群与参天古柏,丹桂相辉成趣,入夜后灯火辉煌,人影摇曳,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聚焦点,在现代文明中闪烁着历史的光芒,引导人们走向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