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的年代剧推荐几部 年代剧的突破方向
近些年,内地电视剧集的生产者们又多出了一个“输出”的追求。中国的电视剧怎样输出到国外,凭借什么可以输出到国外?
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出自同一导演之手,《情满四合院》《正阳门下小女人》相继热播,人们似乎在年代剧领域又看到了新的上升势头。
作为内地电视剧产业的主要支撑品类,20多年来,年代剧一直在以显性或隐性的形式,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这其中,既有《正阳门下小女人》《情满四合院》《父母爱情》《爱在苍茫大地》《警察世家》《风筝》这样类型属性比较明显的,也有与其他类型进行风格融合、混搭的。比如早年王志文、刘佩琦的《无悔追踪》,去年黄志忠、李乃文的《金水桥边》,就都是挂着“反特/谍战”标签,实质走着年代路线的混搭经典。
不过,作为一个独立的剧集类型,年代剧近年也遇到了自己的挑战。比如“年代”元素中历史的真实度——这中间既包括大的历史背景的交代是否准确,也包括剧情、台词以及服装道具美工,是否与当时的环境吻合。它涉及表演,也涉及主创人员的知识结构、感知把握,非常微妙。
《父母爱情》里有一段梅婷扮演的女教师,刚上海岛第一次去公厕的桥段,处理得就很得体,既符合大时代的生活背景,也符合剧中人物的性格。《正阳门下小女人》里出现了两位女主人公炫耀“大哥大”,互相攀比斗气,却又不知道“超市”为何物的剧情。
其实“超市”在北京的出现,应该是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事情,要比“大哥大”在北京逐渐风行的1988年、1989年,至少早了六七年。考虑到目前电视剧编导的主体人群在20~45岁,类似的常识大多在他们的人生亲历范畴之外,剧本出现瑕疵也在所难免,年代剧在这些问题上的把关,就需要历史顾问和文学顾问来发挥才能了。
不只电视剧,电影圈的大制作也存在着这方面的问题。某三国题材的大片,据说拍摄时,起初是安排张飞出场时使大斧子的,究其原因,导演要么没认真看剧本,要么没认真看过原著。常识问题之所以出现,其实就是主创人员知识结构出现了偏差。
这方面,无论是古典题材影视,还是年代剧,都需要有针对性的工作强化和环节补漏。年代剧,究其题材,也是可以划入大的“历史”范围,考量的是主创团队的文化底蕴,准确的常识性细节、精准的文化感,缺一不可。
内地的年代剧,近些年时有佳作出现,但整体的火爆程度,还是比不了奇幻、谍战、家庭伦理、青春和名著剧。市场风行指数是表面原因,难拍才是更大的原因。年代剧想感人,剧集必须有代入感,只靠编辑娴熟的技术,没有真实的生活细节来源,很难达成效果。
伴随着佳作的增多,观众对年代剧的胃口也在提升。除了感同身受的细节、虐心的曲折剧情,还需要故事之外的增量。比如现在还没有引起业内广泛重视的,内地不同年代衣食住行的风俗演变,这些东西貌似游离于剧情之外,可一旦细想,未必不能给剧情贡献新的衍生线索。
近些年,内地电视剧集的生产者们又多出了一个“输出”的追求。中国的电视剧怎样输出到国外,凭什么输出到国外?光凭讲故事是不行的,一来我们不少剧集故事讲得假;二来不少剧集故事讲得太笨也太明,拼不过竞争对手。要想有竞争力,一要提升剧情品质,“三观”要积极、正面,不能幼稚、伪善、说教;二要对中国独特的风俗、风土有很好地展示,成为真正的文化产品,这也是年代剧持久发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