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凡的书 对话吴伯凡 智能金融最强力是“懂你”的人
(著名学者、知名媒体人、《伯凡时间》创始人、《冬吴相对论》主讲人吴伯凡)
近期,上市银行陆续发布年报并各自描绘对未来银行的愿景,作为占A股总市值近1/4的版块,银行在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商业生态正在重构的形势下以何应对?金融服务的价值在未来如何体现乃至变现?
有人认为新霸主将诞生在金融科技型银行,也有人认为银行按运营类型划分是伪命题,从业者的才干配得上组织的野心才是王道。作者前不久与著名学者、知名媒体人、《伯凡时间》创始人、《冬吴相对论》主讲人吴伯凡对话,了解他对未来金融的洞察,其中诸多观点颇为中肯。
在吴伯凡看来,今天的金融,其内涵与以往的机构性金融已经完全不同。如同新旧媒体之争,如今传统银行最大的问题是,其作为机构性金融,与新的互联网、“新金融”展开竞争。非传统金融机构如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公司开展的金融行为,动用庞大平台力量,实际上在吞噬原有的金融机构市场。
其不仅吞噬既有的存量市场,还开辟了诸多增量市场,让传统金融机构倍受压力,某种程度上这是一场不对称竞争。但同时,互联网企业也有其局限性,在风控、牌照等问题上短板明显。
因此,未来金融剩者为王,剩下的最大可能,便是类似平安这样的金融企业,在互联网吞噬金融机构之前,它就对传统的金融机构进行重新定义并且转型到位。
一、未来的金融是泛金融,新零售的本质是智能零售
泛金融是一个总体趋势,所有的行业都变成金融业,社会的泛金融化现象明显,众多实体企业争先设立金融部门。一些有能力获取用户的身份、消费轨迹、行为习惯等翔实数据的非金融企业,如腾讯、阿里巴巴、Google等互联网公司,以战略联盟或独立运营的方式承担金融和准金融职能。金融企业的服务范围、内容也在泛金融化,如平安集团的综合金融,切入医食住行玩方方面面的社会化场景服务,早已难以用单一类型来界定企业边界。
与泛金融化现象并肩而立的,便是新零售。在传统零售,你在商店购买商品,商店对你的身份(ID)和个人档案(FILE)——确定一个人或组织“到底是谁”的核心信息,并不了解。如今的新零售,通过大数据掌握用户身份及个人轨迹,识别核心信息。其实,传统金融机构早就拥有较为完善的用户数据,并可掌握金融“踪迹”,也就是你在金融层面曾经干过什么,将要干什么,但它们以前很少应用大数据切入精准服务。
吴伯凡说,知人者智,新零售的“新”是个相对概念,其本质是通过掌握用户线上线下的消费数据和交易数据,实现智能零售。智能的本质是识别,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语音识别、头像识别、人脸识别,实现对“你”的认知。
可见,金融服务的能力才是金融机构的核心,简单依靠牌照、缺乏核心能力的金融机构难言卓越。金融机构转型的优势在于其有数据基础,它知道用户ID,知道你在互联网上的时空轨迹。在泛金融时代,金融机构的转型,就看你在数据基础之上,如何对接及智能识别用户,提升自身的金融服务能力。
二、智能,就是懂你
一个只能识别、记录钱的信息,而不能很好识别和记录人的传统银行,在未来可能被淘汰。可以看到,众多银行已经意识到未来的巨大挑战,纷纷宣布要做智能银行。
未来的竞争就是在多大程度懂客户,只知道客户多大岁数,这不叫懂。吴伯凡比喻说,“智能就是像一个合身的超级仆人,能够在你还没有要它干什么的时候,就准备好了。它是善解人意的,是多感官的,通过各种各样的数据琢磨你的需求,合成判断,随时响应,甚至事先就能满足你的需求。它更像人,它懂你。”它不是被动响应,而是主动识别需求并给予解决方案。
要达到这样的智能,金融机构还有跟多的路要走,比如切入丰富的消费场景,构建金融生态圈,以获取更丰富的大数据。
例如美国富国银行(Wells Fargo Bank),通过布局社区金融切入消费场景,盈利能力独树一帜,市值一度超过了工行,曾位居全球金融业第一。它称自己的网点为商店(store),整个店面设计上采用了许多零售和超市的概念,以突出顾客和服务的重要性,许多网点甚至布设在超市内,同时拥有广泛的线上渠道。
富国银行致力于所有渠道的融合与无缝连接,再加上其综合性产品的供应,使其有效切入用户丰富的消费场景,获取海量数据,为其实现“更懂你的智能银行”奠定基础。
国内的金融机构也纷纷意识到科技及生态圈的重要性,要转型科技公司的金融巨头中国平安也在推进其战略规划,希望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大数据和安全五大核心技术,提升核心业务效率,同时打造金融、医疗、房产、汽车、智慧城市五大生态圈,以及金融云、医疗云、政府云“三大云”,与上万家企业合作,提高市场认可度。
其实,平安瞄准的,就是泛金融消费场景的有效切入,通过整合资源,利用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提升用户体验,为平安带来新的引擎和盈利增长点。
数据是新能源、新石油,所有的智能都是用数据喂大的。最近刚刚出版的新书《人机平台》一书,它讲的智能分为三个层面:机器、平台、大众,智能是一个灵魂,它在很多地方都能体现的,第一层是机器人智能,不过智能不是一个简单的机器层面,第二层是平台智能,平台是不是足够开放,是不是能够吸引客户和各利益相关方加入?
最后产生第三层大众智能,平台通过将海量的人聚集起来后,数据多了以后,通过算法,自然会产生智能,就像蚂蚁智能。蚂蚁个体并不智能,但是蚁群通过一个特别简单的算法——最短路径选择:某只蚂蚁搬的食物次数越多,证明路径越短,其它所有蚂蚁都往那条路行走,这样就能形成一个智能的物流系统。
智能时代,必须要懂机器、懂平台、懂大众,这三样才能成就真正的智能。吴伯凡将未来这样的银行智能能力,文艺地归纳为“世事洞明,人情练达”。
世事洞明叫“懂”,人情练达也叫“懂”。未来在金融领域里,银行需要的核心能力即“懂你”,就是在跟人的需求,而且是多层次的需求打交道,所以在人才团队构建上,不仅要一般的技术男、工科男,还必须要跨界,才能人情练达,充分地了解、读懂人性。
三、面向未来,必须是多元化、复合型的人才团队
想要转型到智能银行,金融的开放和平台的优势,除了客观层面的技术与生态,更重要的在于人才团队。这个伟大的事业、这么大的一盘棋,一定是靠团队。吴伯凡的观点说到,以智能银行为例,人情练达和世事洞明,要求银行人的知识结构、人才类型与以往有诸多不同。人工智能最大的挑战是综合洞察,甚至是捕捉大量的隐性需求,然后去执行。
人机结合不断需要有人“在先”。即使机器能做到这样那样,也需要有设计者,有设计意识的人。如果缺少知道这种奥妙的人,怎么让机器去实现?尤其在金融科技方面,银行人应该努力成为互联网思维的产品经理和系统架构师。
当下的金融科技,已经不只是技术或者工具,它们正发展成为新基础设施,强调平台、开放、快速和敏捷,这就要求银行人的全能力体系与之相匹配。
多元化的复合型人才也将是未来银行(包括智能零售等产业升级)的需求。
跨界理解、化合的能力,能够突破行业壁垒,整合内外资源,相互借力,深度融合,丰富金融服务场景,为用户创造新鲜感和新价值。据说张小龙做微信摇一摇的决策之前,让团队读了一本书,叫《女人的诞生》,因为很多软件是女性起主导作用,所以设计产品时必须把女性的社交心理学和技术上的东西联系在一起,这是很典型的跨界力。
对于技术派,除了大数据采集与分析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用户思维,以及对用户体验优化的能力。真正打动金融消费者的,是隐蔽层面的洞察和满足,就像人群之中某个不起眼的人,说出某一句话,立即让对方刮目相看或者有亲近感,这种人的识别和通感能力非同一般。
作为带头人,首先是你的眼界,对未来的认知,对智能化服务趋势的判断,以及在“世事 人情”方面更高层级的视野就很关键,要能把这种格局展现和赋能动作给团队,知行合一,实现人才的裂变式创新。
平台的开放性很重要,你才能够聚集更多的人,以及对人的数据挖掘能力,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设备技术概念。如此,银行才有未来的智能,提升其金融服务能力。做未来型银行,做平台型银行,在跨界层面必须要有一批愿扎根本行、视野广阔又能整合资源的跨界精英、科技专业人才、资深的银行专家,有互联网翅膀的同时,还要会落地,只有这几类人的结合,并成为一类人之后,智能零售银行才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