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作家李佩甫获茅盾文学奖 河南已有8位作家获奖
河南作家李佩甫《生命册》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映象网讯(记者 崔冰心)昨日,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选结果出炉,河南作家李佩甫的《生命册》获奖,这也结束了河南文学豫军的奖牌榜上中国长篇小说最高奖项之一的“茅盾文学奖”一直空缺的历史,同时,这也是河南第8位作家获此奖项。
作为“平原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李佩甫倾注了全部心血。“写了3年,积累了50年。”据李佩甫介绍,在创作过程中,他因为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开头,就废掉了已经写了七八万字的初稿。回到乡下,重新找灵感,最终在卧室里完成了这部38万字的作品。
《生命册》采用放射性结构方式,从一风、一尘、一树、一花写起,书写了整个平原上的各种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及一个村庄五十年的生存状况,可以说是一部自省书,也是一个人五十年的心灵史。它追溯了城市和乡村时代变迁的轨迹,书写出当代中国在时代与土地的变迁中,人物的精神风貌和产生裂变过程。在无奈和悲凉中,在各种异化的人生轨迹中,蕴藏着一个个生命的真谛。
该作品从中原文化的腹地出发,书写平原大地上土地的荣枯和拔节于其上的生命的万般情状。在他的笔下,乡村与城市、历史与现实、理想与欲望并置,作者试图从中摸索出时代与人的命运之间的关联。
评论界认为,借助这次写作,李佩甫完成了对知识分子在时代鼎革之际的人生选择与生命状态的诸多可能性的揭示,在无限逼近历史和人性真实的过程中,为我们绘制出一幅具有哲理反思意味的人物群像图。
人物介绍
李佩甫,作家、诗人。1953年10月生,许昌人。1984年毕业于河南电视大学语言文学系,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李佩甫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李氏家族第十七代玄孙》《金屋》《城市白皮书》《羊的门》《城的灯》《生命册》等;中篇小说:《黑蜻蜓》《村魂》《田园》等;剧本:《颖河故事》《平平常常的故事》《难忘岁月——红旗渠的故事》《申凤梅》等。
获得历届矛盾文学奖的河南作家:
第一届:魏巍《东方》 、姚雪垠《李自成》
第二届:李准《黄河东流去》
第六届:刘建伟《英雄时代》 、宗璞《东藏记》
第七届:周大新《湖光山色》
第八届: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第九届:李佩甫《生命册》
作家都应该挖一口深井,找到自己的源泉
李佩甫的“平原三部曲”写的都是平原,用他自己的话说,“每个作家都有自己最熟悉的领域,而我最熟悉的领域就是平原,更具体一点说,就是豫中平原”。
创作《生命册》初期,找不到感觉。无奈的李佩甫就回到自己童年的乡村,那是给他源泉的地方,这就像莫言的“山东高密东北乡”,就像贾平凹的“关中平原”。
李佩甫说,每一位优秀的作家,都会在生活中挖一口深井,找到自己创作的源泉和创作领域。唯有如此,才能形成自己的创作特点和风格。
豫中平原是李佩甫的创作领域,但李佩甫也说,这个领域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巨变。“有一次我回到故乡,给我的感觉,乡村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乡村了。有一天早上九点钟我围着村子转了一圈,那是一个有三千人的大村,可我一个人都没有碰到,却碰到了一只狗。
这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乡村绝然不同。年轻人都出去打工,村里剩的都是老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让我重新体验到生活在城市、乡村的感受,重新唤醒了我的记忆。”李佩甫坦言,虽然“平原三部曲”完结了,但今后他依然写平原,因为找到了平原就找到了写作领地,这也是他区别于其他作家的地方。为了从豫中平原汲取营养,每年,他都会抽一部分时间到豫中平原生活。
获50万元奖金
“过去一顿饭吃碗面条,今后还是一顿饭吃碗面条”
“到现在中国作协没有正式通知我获奖呢!”李佩甫笑着说,50万元奖金对于自己的意义,就是过去一顿饭吃碗面条,今后还是一顿饭吃碗面条,现在根本没有想奖金的事儿,或者说,这个问题不在他考虑之列。
朴素的生活
长期伏案写作 不喜出席公共活动
李佩甫的家,位于郑州市红专路与姚寨路交叉口东北角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区里。小区内有几十栋6层的老房子,而李佩甫就居住在其中一栋楼的二楼。
16日下午,大批记者来到李佩甫家中,甚至没有立足之地。
看到这么多记者到来,李佩甫坐在椅子上,左手一直伸在后腰部位(前几天端了一盆水,不小心扭伤了腰),右手夹着一支香烟,烟雾缭绕中,记者问啥他说啥,很少发挥。
这并不奇怪。因为长期伏案写作的李佩甫,一向不喜欢出席公共活动,而每天上午都是他写作的黄金时间。为了防止外界打扰,他总是选择关闭手机。
“中了吧?没啥说了。”采访中,李佩甫重复了好几次。他还一再对身边的省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乔叶说:就这一伙,采访这一次就行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