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零太行 [历史思考]李零:太行八陉的历史地理暨文化考察
第七陉,即蒲阴陉。 蒲阴,旧县名。东汉时改为曲逆县,在今河北省易县西紫荆岭上。山岭有紫荆关,亦称子庄关。宋时称为金陂关,元、明以来始称紫荆关。其地峰峦峭峙,仄径内通,是达山西大同、代州之军事要隘。今由自山西太原经代州、灵丘、涞源、紫荆关、房山县达北京永定门的铁路所代替。
“蒲阴陉”,古人把它列为太行八径的第七径。从易县西通涞源、山西灵丘,从灵丘往北就一路直抵大同了,已然便是蒙古高原的边缘。所以,这条通道在古时就是一条现成的进军路线,北方高原的骑兵,南下大同,经此可直逼河北内地。
蒲阴陉起于河北易县,至涞源与飞狐陉衔接。这条古道实际上也就是拒马河上游的河谷。这里已经相当靠近北京了,历史上这里发生的战事,大都是直接为了争占北京。
扼守此陉的是紫荆关,关城在易县城西面的太行山脉紫荆岭上,以山上多紫荆树得名。紫荆关初置于汉代,原称五阮(或五原)关,北魏又称子庄关,宋称金陂关,金、元后沿用紫荆关名迄今。
蒙古攻金时,金死守居庸关不得入,即南下取紫荆关,然后北上。明正统年间,蒙古瓦剌部曾取道紫荆关入侵北京。明嘉靖年间,蒙古鞑靼部俺答又率骑兵从大同南下,急攻紫荆关,为明军所败。 紫荆关城到明初已破旧不堪。
明代为加强对蒙古的防备,拆除旧关城,重筑新关城。城池高深,形势雄固。有关门四座,以南北两门为交通通道。北门额题“紫荆关”、“河山带砺”,南门额题“紫塞金城”。关城的南、西、东三侧墙外有墙,北墙濒临拒马河。
在拒马河北的三里堡还建有增强防御用的城堡。今城门和三里堡城堡尚存,关城仅留遗迹。关城被设计成奇特的梅花形,由巨形条石砌成城墙,关西20公里处有长城浮图峪隘口,往北数公里处有乌龙沟长城。 易县山水曾因荆轲而壮。
燕昭王的陵墓在蒲阴陉路边,易县县城南边的高陌乡有战国时期的燕国下都。燕王宫夯土台基座、燕国贵族墓葬群“九女坟”、下都故城残墙、门阙,如今历历皆在。燕下都向西十几公里有清西陵,这是一组气势宏大的皇家陵墓建筑群,保存完好。
清雍正版《山西通志·山川卷》中曾形容蒲阴陉的险要形势:“由隘门山峡入,取道岩石间,路裁容骑。右壁峭插千霄,左则绝涧数百丈,下有怒湍(即唐河激流),以晴雷起于足下。”看起来着实有些吓人,不过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如今山路依然取道岩石间,但路况很好,车可并驱。
若说两岸峰插千霄,绝涧百丈,或许犹是,但唐水的晴雷之音,怕只在历史的长河中了吧。 车子驶进易县境内,从广义上来讲,从这里开始就进入蒲阴陉。
路边田间远远地可以看见燕昭王的坟墓。到坡下村,就到了太行山山根。这儿两边山岭挟住陉道,公路须走“之”字形上太行。坡下村原有五座日军封锁抗日根据地的碉堡,现在还剩三座,其中一座在村头,它们是日军侵华的见证。
村北山坡上有一段残存的蒲阴陉古道。资料上讲,如果从这弃车步行,可能遇到古道上的惟一一户居民——张庆海老两口。 再往上就走到了南天门隘口遗址。这儿两边被大石壁紧紧夹住,中间原来是古道经过老城门的地方,约有三四米宽。
打这儿往远处看,你才能深切体会到什么是天险。如若天晴,华北平原尽收眼底。顾祖禹说,从居庸关攻北京,十成中仅有三成胜算;若攻紫荆关,十成中有七成胜算。进了南天门就走入了紫荆关故城。
登高俯视,可见关城东临万仞山,西接犀牛山,南连黄土岭,北临拒马河,依山傍水,锁住蒲阴陉通往易县,直达北京侧后方的咽喉要道,至今仍是华北通往山西、内蒙古的交通要冲,现代公路、铁路都从此交汇经过。
为了迟滞敌方进攻,关城被设计成奇特的梅花形,加上巨形条石砌的城墙,关外清亮的拒马河水,确为极佳赏玩之处。往西20公里,是在外围护卫紫荆关的长城浮图峪隘口。从此往北数公里处的乌龙沟长城,气势雄伟,绝不次于八达岭、慕田峪长城,只是知者太少。
再往前行,我们发现已到涞源了,蒲阴陉在此与飞狐陉接上了头,也就到此为止了。 第八陉,即军都陉(北京---河北怀来)。 军都陉又名关沟、居庸陉。起于南口经居庸关至八达岭、岔道城的这20公里山谷已经太著名了,它离北京只有几十分钟行程,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北之居庸山。
这里山高谷深,雄关险踞,景色秀丽,是北京去怀来、宣化、内蒙古草原的天然通道,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居庸峡谷俗称关沟。关沟,关非常多的沟。一条40华里长的沟,四道关口,这关也的确是够多的。纵向的居庸关是由四道关组成的,从南往北,依次是南口关、关城、上关、八达岭关(北口)。四关纵列在一条大峡谷里的居庸关,形成了它独有的特色,以至当人们说起居庸塞、军都陉的俗名关沟时,喜欢咬文嚼字的人搞不清这关沟的称谓到底是指关还是指沟。
居庸关是万里长城最负盛名的雄关之一,其地绝险,自古即为北京西北的屏障。居庸关建在一条崇山夹峙,长达约20公里的沟谷之中,这条沟谷就是京畿著名的“ 关沟”。
居庸关城两侧皆高山耸立,峭壁陡不可攀,关城雄踞其中,扼控着南下北京的通道。这种绝险的地势,决定了它在军事上的重要性,古代军事家,称其为“控扼南北之古今巨防”。
唐代边塞诗人高适,在描叙居庸关路险关雄时写道:“绝坡水连下,群峰云其高 ” 。 居庸之名,据元代人记载是秦始皇修长城时,徙居庸徒于此而得名。庸就是强征来的民夫士卒。
其实居庸之名早于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前就有了。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中就有:“天下九塞,居庸其一”的记载。在著名的太行八陉中,居庸关排列第八,即控扼军都山的军都陉。居庸关在漫长的岁月中,虽始终是兵防重镇,但却屡易其名,三国时称“西关”,北齐时改“纳款关”,唐时又先称“蓟门关”,后改“军都关”。
由辽以后金、元、 明、清至今,便始终称居庸关。 作为关,南口连明代居庸南关关城废墟的苍凉都已无从寻觅了,更甭说北齐时代的夏口长城。
公元555年,北齐文宣皇帝高洋,征用了180万民夫,从夏口至恒州(今大同县境)修筑了900里长城。我所搜集到的资料,没有任何资料能告诉我,从夏口发端向西北延伸的长城是在南口这一线还是在北口八达岭一线?如果是筑在了八达岭那边,那么,北齐所称的夏口,北魏所称的下口,就已经涵盖了整个关沟。
也就是说,那时的夏口(下口)和明代的居庸关同位,只是关内没那么多隘口关塞而已。 狭义上的军都陉不长,从南口到北口八达岭关城,广义的军都陉出八达岭隘口,在北边的大海坨山和南边的老虎嘴山之间的怀来谷地西行。
八达岭关城的前哨阵地--岔道城;古驿站榆林驿;涿鹿县矾山镇古城,就是黄帝与蚩尤之间爆发“涿鹿之战”的遗址;炎帝与黄帝展开“坂泉之战”的遗址;古崖居;明代“土木之变”遗址(明英宗和宦官王振瞎指挥、50万人愣让也先两万人马打败的地方);董存瑞的故乡--怀来小城;鸡鸣驿,国内最大的古代军事驿站,等等。
古名军都山,因名军都陉有关曰居庸关,因其在居庸山中故名,又谓军都关。另一名为关沟。所说的“关”,把居庸关,乃《吕氏春秋》之《有始》篇、《淮南子》之《地形》篇中都提到“天下九塞”之一。北齐称纳款关,唐曰蓟门关。
其地层峦叠嶂,形势雄伟,悬崖夹峙,巨涧中流,奇险天开,古称要隘,为太行之第八陉。 广义的军都陉出八达岭隘口,在北边的大海坨山和南边的老虎嘴山之间的怀来谷地西行,还是有不少可看之处。
首先是岔道城,这是八达岭关城的前哨阵地。这儿目前是个小村,尚未修复,残存老城仍可见。再往前是石峡原汁原味的老长城。公路在西拨子分成南北两路绕官厅水库而行。南路过了康庄不远就是古驿站榆林驿小村。村中那些当年磨军粮的老碾子、栓马桩、古树及只剩夯土的老城墙,很有看头。
再往前不远就到东花园,那儿往南的公路一直通到横岭长城、镇边城。此处未修复的老长城比石峡更够味。再往前到小南辛堡乡大古城村,从这儿到官厅水库边能看到秦汉上谷郡遗址的城墙废墟,上谷郡当年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立的三十六郡之一。
过官厅到涿鹿县矾山镇古城,就是黄帝与蚩尤之间爆发“涿鹿之战”的遗址了。这儿十分密集地分布着黄帝城、帝泉、蚩尤寨、定车台、八封村等三十多处当年黄帝与蚩尤活动、交战的遗址。
北路大家更熟悉了。 过了延庆,路边经过上下坂泉村,有学者说这儿是炎帝与黄帝展开“坂泉之战”的地方,村后就是古戎墓葬陈列馆和松山森林公园。过了张三营是古崖居,前几年这儿还没设卡收费时,我曾在这些不知是春秋时山戎还是五代时奚人打凿的山洞中的一个住过。
过了狼山是土木堡小村,这儿是明代“土木之变”遗址,是明英宗和宦官王振瞎指挥、50万人愣让也先两万人马打败的地方。
有古敌台和纪念当年战争中死难者的小庙。土木堡往前的怀来小城是董存瑞的故乡,路口有他的雕像。怀来老城门洞还在。然后是新保安,平津战役中全歼敌主力35军的地方。过了新保安是鸡鸣驿,国内最大的古代军事驿站。
城门、老墙、古民居,相当有味。旁边是鸡鸣山,海拔上千米,是辽国萧太后的花园。。。。。。 元代睿宗时,于关立南北二口。南口即今北京昌平之南口镇,为军事要地。到明朝,大将徐达在关之南口垒石为城,以固京师北边防御。
关以巨石筑成,内刊有汉、满、蒙、回、女真五种文字之碑碣。此陉是古代出燕入晋北到内蒙塞外的咽喉之路。今为京包铁路所代替。军都陉,这里山高谷深,雄关险踞,景色秀丽,是北京去怀来、宣化、内蒙古草原的天然通道,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