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青云评论:王岳川书法的大文化气象
我本人在一篇评议王岳川的书法“天地五行”中说:那种狂草直抵丰蔚、苍秀、清新之雅趣,不愧为书坛高手。他的草书洒脱拙润,生机勃发,不激不厉、欹正相生,圆润中常见挺拔沉雄的生命激情与气势磅礴存在着内在自然的默契。
首先是书家贯通了天地文气,不执着于字形和笔画的限制,笔下才会自来一种潇洒隽永的大美神韵。以书法空白间隔来推移审美层次延伸以情抒志的人文精神,观之令人心旷神怡。王教授不拘泥于一笔一划,而是在谋篇布局上下功夫,以体现书法整体和谐之美的心理波动为意趣,调动读者的心理经验,“升华出人的精神生命和意向风神,使线条成为艺术家灵魂中伸出的神经元。”
作者杨青云(右)与王岳川
王岳川的书法《天地五行》,在我第一眼看到这样如此狂放的草书时,书家把他的“天地”写出了怪异淡泊和追求的文化“余韵”,它这种“文化余韵”是那种以平淡美为艺术极境的心手相应表达的强烈感受——是书家感受到对中国书法文化视觉接受的精神震撼——他把“天地”统一思想的震撼,用“五行”“说出”这一完整鲜活的精神震动,它远远超越了对视觉事实提升的体兼众妙,不露锋芒。
而偏偏是书家的锋芒毕露使其在当代书坛起到领军作用。
每每在读王岳川的书法,无论是他的《厚德载物》,还是他的大幅作品《毛泽东沁园春雪》,都给人以平中见奇的特点,正是这种笔法上的淡雅朴拙,得以彰显出书家内心情绪的东方式审美,是以一种腕力的手段将通过自己的疾、速、枯、润的中和,把握自己的“势”与“态”。然后把化平淡之姿“与物俱化”的自然流露和自由发挥,使得书法的文人化程度更获增重。因为——
从文字诞生并被书写时开始,书法就从来不是单纯的艺术现象而是以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出现。文化书法提出具有六个方面的诉求:强调“文化书法”是北京大学的特色,文化书法是大学书法教育的纲领,意在恢复传统中有生命力的经典仪式、生活方式和书法感受方式;强调“文化书法”与“书法文化”的紧密关系,强调中西艺术文化整合的创新;强调“文化书法”与传统守成和未来拓展的关系;强调“文化书法”对当今书法出现的问题有加以反思的要求文化书法必得要纠正时尚书法的书法唯技术主义,书法唯美术主义,书法唯民间主义,书法唯视觉主义,书法唯本能主义,书法媚外主义,书法消费主义,书法拜金主义,书法部落主义,书法市场主义;强调“文化书法”关系到中国文化形象,不能全盘西化,而是要不断拓展成为世界性的艺术;强调在大国崛起而国家强调“文化软实力”的时刻,进一步坚持书法文化创新而推出“文化书法”,就是要从一个世纪的文化虚无主义中走出来,从主体性的误区——小我一己的狂妄中走出来,进一步坚持书法文化创新而坚持书法的文化高境界。
以上引自王岳川界定的“书法”理念是以“文化书法”转化为“北京大学的特色”。
那么,王岳川界定书法的特色何以“文化化?”王岳川的“文化书法”又何以体现大国气象?
还从书家的《天地五行》说开去:王岳川把其中的“天”与“地”写玄写神了,这种“玄”与“神”首先是从书法的视觉上展显书家的艺术观和沉湎于线条上的感性表达,透露出“文化书法”潜在的理想性精神。其实我最想说明的是《天地五行》中的“天”书,它第一笔的横笔下面的第二笔几乎是连笔直下一挥而就完成了直接触及的一个符号性意象,无疑是包裹着书家极为丰富的情感精神,其书法在行游过程中蕴含的情思自不殆言,正是这种流动性极强的审美视觉,结合以诗性极强的内容,使得王岳川的书法成为一种余意袅袅、不绝如缕的文化化艺术的峰峦。
于这座特殊化的文化化艺术峰峦,它的“天”可以说是大过自然界的“天”。说它这“天书”之小,也小不过现代性抽象的呼之欲出,甚至带有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正是由于这些观感和体悟的视觉震撼,才使得王岳川的书法具有余意不绝的大文化气象。
在王岳川的书法作品中,最能体现这种文化情致的首推《天地五行》,否则,书家本人名片上的反面也是印着《天地五行》书法?这些最个人化的文化内涵体现得正是书家那一股不俗的文气与文脉传承的北大精神,更多一些对走向自在随意之态尽然流露的默契传达,他用真实的文化情趣“传达”了书法这门艺术定义的“文化化”强调:一定要当文字去写,不能写成鬼画符,如果是画画,都不能叫书法,可叫别的什么。
王岳川最后强调文化书法:必须包含深度的文化意义,一个真正的书法家必须表达深度的文化情怀文化内涵,在今天作为大国书法家当然要表现大国气象。
必须优美典雅地书写,有一种“池水尽墨”“止于至善”的精神,如果拿起笔来心战胆虚,满纸不堪,当然不能叫书法。
杨青雲简历:笔名三道快枪。河南邓州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韶关市批评家协会理事。2014年主持的范曾研究项目被北京市有关单位评为优秀人才。现为多家书画媒体机构和中央级报刊聘为高级研究员、副主编、专栏评论家等,其主要著作有《二月河评传》《范曾论》《杨启刚论》《深圳天堂的凹陷才是底层的底》《杨青雲书法与绘画论稿》《樱花结》长篇小说等。作者现为北京大中国书画院常务院长。《范曾研究》杂志执行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