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部高玉林 农民的嘉奖是至高的荣誉——中国农业科学院与德州市“院地合作”探访
“中国农科院黄长岭、马兴林老师和你们院挂职的高玉林老师多次到我们地里指导,没吃过我一顿饭、没喝过一口水,帮我们制定了玉米创高产的种法。去年我们玉米亩产达到1056公斤,比原来的种法一亩增产300多公斤,我还被评为全县的‘玉米粮王’,我真打心眼里感激你们!”这是来自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武城镇东小屯村种粮大户、为民粮棉种植合作社理事长李庆双的感谢信内容。
玉米单产过吨粮只是中国农科院和德州市院地合作结出的累累硕果中的一颗,李庆双也只是德州市千千万万受益农民的一个代表。德州市委书记吴翠云告诉记者,与中国农科院的合作,不仅使401万德州农民得益,也为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跨越找到了坚强的科技支撑,推进了全市农业科技进步和现代农业的提档升级。
“农民的嘉奖是至高的荣誉!”读着这封饱含感激之情的来信,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陈萌山感慨万分。
根据农民的迫切需求和地方的现实需要,开展点对点的实地调研和前期对接,确保院地合作更有针对性
德州市地处山东省西北部,是全国重要的粮食、棉花、蔬菜、畜牧主产区。粮食总产实现十二连增,是全国首个“亩产过吨粮、总产过百亿斤”的地级市。目前正在积极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在由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转变的过程中,德州市迫切需要科技的支撑。
而中国农科院挂职干部的到来,为德州与中国农科院攀亲,带来了契机。
2013年8月,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主任高玉林,到德州市武城县挂职县委常委、副县长。当年9月,高玉林陪同德州市分管农业的副市长黄金忠,找到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陈萌山和副院长吴孔明院士,表达与中国农科院合作,依靠科技力量发展现代农业的愿望。
作为全国最具权威性的农业科研机构,中国农科院拥有众多优秀科技成果和丰富的人才资源,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龙头和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特别是中国农科院经过艰苦攻关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这些成果需要在大田中进行推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德州具备农业大市、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的优势,恰好为中国农科院大展身手,搭建了广阔的舞台。
但是,时值中国农科院正在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之际,凑数协议、花架子合作、半拉子合作等正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陈萌山说,要合作就要真合作、真干事,不搞花架子。先不急于签协议,先了解一下农民的迫切需求和地方的现实需要,落实到具体项目上,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带着题目回到德州,高玉林便与市农科院的同志开始一系列调研。德州市政府也给各县市区下发通知,了解地方和农民哪些问题急需中国农科院帮助解决。
经过两个月的调查摸底,汇集到100多项项目需要科技扶持。经过分析、筛选,选出30多项有基础、能落地的项目。然后,高玉林带领市农科院和县里的同志,找到相应的研究所点对点详细洽谈,需要粮食高产攻关的找作物所,需要病虫害防治就找植保所,需要农产品加工的就找加工所,如此这般,确定项目合作的可行性。
创新工作机制,成立专门机构,双方以极大的热情合力推动院地合作
经过半年的深入调查摸底和前期对接,德州市政府形成了厚厚的一本《院地合作项目库》,通过中国农科院成果转化局递到李家祥院长和陈萌山书记的案头。
两位领导经过慎重考虑,认为合作很有针对性,目标明确,切实可行,与德州市政府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已属水到渠成。
2014年3月17日,双方正式签署农业科技战略合作协议。
为把院地双方合作落到实处,德州市人民政府成立了院地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副市长黄金忠任组长,各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任组员。领导小组下设院地合作工作办公室,负责院地合作项目的对接、组织、协调、沟通等工作。院地合作办公室设在德州市农科院,聘任中国农科院高玉林博士挂任德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兼任院地合作办公室主任。
院地合作办公室挂靠在科研事业单位,这在德州历史上还是首次。这种组织形式,集中运用、优化配置了双方人才、信息、技术、行政资源。院地合作办公室通过调研,及时快捷地把基层种粮大户、家庭农场、涉农企业、地方政府的科技需求反馈给中国农科院,并协调中国农科院相关研究所给予技术支撑;中国农科院顶尖的品种、技术、成果通过院地合作办公室的组织协调,一竿子插到底,能够在德州迅速转化。
中国农科院领导对院地合作投入极大的热情,主要领导多次到德州现场办公。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陈萌山、副院长吴孔明院士先后两次到临邑县、武城县指导玉米高产创建工作。
与此同时,以高玉林挂职为起点,中国农科院陆续选派专家挂职德州,长期帮扶。不久,该院农产品加工所科研处副处长贾金龙也将挂职齐河县副县长,负责杂粮主粮化、马铃薯主粮化、小麦玉米精深加工等合作项目。德州市政府对院地合作更是高度重视,副市长黄金忠告诉记者,工作做到“四要四给”,要人给人、要钱给钱、要政策给政策、要环境给环境。
三级大联合、大协作的院地合作,实现高端科技与乡土科技的有效结合
“三级大联合、大协作的院地合作,实现了中国农科院‘龙头’、山东省农科院‘龙身’和德州市农科院‘龙尾’的首尾衔接、良性互动,实现了顶尖技术和乡土技术的有机融合优势互补,实现了中国农科院创新优势和省市示范优势的有机结合。这种模式有效整合了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等优势,科研单位既推广转化了成果,又在生产中选题,解决实际问题。”德州市农科院院长贺洪军说。
贺洪军所说的三级大联合、大协作正是中国农科院创建全国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的题中之义。双方在合作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每一个项目由中国农科院牵头,联合山东省农科院、德州市农科院三级农科院搞共同合作;德州市政府、县市区政府、乡镇政府三级政府提供组织保障。
针对生产中农民的技术难题,三级农科院开出一揽子“药方”: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育种、植保、土壤、肥料等多学科联动,由单项技术到集成技术,由集成技术到综合技术体系。高玉林告诉记者,在武城县开展的玉米高产高效生产模式示范,就集成组装了两套技术模式:一套是“超高产攻关模式”,即“农机农艺八配套、科学播种六融合”;另一套是“大面积生产模式”,即“农机农艺六配套、科学播种六融合”。
这些模式的核心技术是:优良品种、增密种植、条深松免耕、多层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就其中某个单项技术农民在生产中可能会应用,但系统综合起来运用的就很少了。好比一粒粒散乱的珍珠被串成了项链,发挥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
针对资金瓶颈,中国农科院将科技创新工程基金、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向德州倾斜。该院作物所决定投资30万元,为武城县购置一架遥控喷雾飞机。德州市也加大财政投入,支持项目区建设,大大改善了项目区道路、排灌等基本设施。争取省财政支农资金也向院地合作项目投放。
院地合作,为地方发展注入活力,使科研成果真正落地,让农民群众真正受益
中国农科院于2013年开始启动了科技创新工程,实施农业增产增效综合技术集成生产模式研究计划。旨在整合集成全院各研究所的成果、技术、人才、平台等资源条件,构建一系列成熟配套的综合技术生产模式,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
2014年,与德州市开展战略合作后,他们有效整合多个研究所人才和技术力量,在武城县开展了“玉米高产高效综合技术集成模式示范”推广,把武城县打造成现代农业科技集成示范区,为大面积开展实际应用积累了经验。
而德州市则依托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的科技战略合作平台,试验示范并集成推广国内外前沿先进科技成果,辐射带动全市主要农作物优质高产。与此同时,与中国农科院的合作,为把德州打造成高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京津优质农副产品加工基地,打下了现实基础。
2014年10月11日,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所与德州市农科院签约开展科技合作,在德州市农科院建立全国首家农产品加工研究综合试验站。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所戴小枫所长介绍:该所已经在“传统肉类菜肴加工技术及装备发展现状暨德州扒鸡工业化生产新技术”、“肉品加工新技术与新产品”、“面制品加工新技术”、“生鲜农产品(果蔬)保鲜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粮食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我国果蔬加工科技进展及新技术”等方面与德州20多家企业达成技术合作意向。
中国农科院与地方合作,为地方农科院开展科研攻关,提供了坚强后盾。2014年,德州市农科院与中国农科院有关研究所以科技项目合作,共同研究解决制约全市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的科技瓶颈问题。先后开展“韭蛆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集成”、“黄淮海北部平原地区水资源与粮食双重安全种植模式研究与示范”等联合攻关项目20余项。
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在德州市农科院科技园建设“国家科技部‘生物农药与生物防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果示范基地(德州)”。中国农科院联合湖南省农科院和德州市农科院,正在帮助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英潮集团筹建辣椒研究院。
与中国农科院的合作,也为德州带来了“智力风暴”。引进了先进理念,培训了科技人才。在合作中,多次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联合进行科技骨干人才培训。2015年1月6日至9日,德州市农科院选派32名科技人员到中国农科院,举办了“现代农业科技培训班”。
2015年1月23日,全市农产品加工技术培训暨科企对接交流会召开,邀请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所7名专家到德州,对全市160家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负责人进行培训。去年一年,邀请了中国农科院专家20多人次来德州开展科技培训活动。
通过院地合作,把高层次成果直接在基层转化为生产力,解决了成果落地难的问题。在合作中,专家及时把先进科技成果转化到农民手中,把国内外先进技术及时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双方合作建立的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德州实验站,在德州市的齐河、临邑、平原、乐陵、庆云5个县市试验示范“登海605”、“伟科72”、“中单909”等玉米新品种10万亩。目前,已有30多项科研成果,在德州实现了就地转化。
中国农科院专家带着问题导向搞科研,解决了基层多年解决不了的难题。作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古贝春集团,酿酒车间的酒曲中有一种小虫子,危害极大。这些酒曲害虫使得全国酿酒行业深受其害,却苦无良策。院地合作后,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派出专家进驻车间进行研究。
目前,通过性诱剂诱集捕杀和灯光吸引捕杀在室内研究已取得初步重要成果,采用绿色防治技术控制酒曲害虫已成为可能。古贝春集团还以此项技术为突破口,以中国农科院为依托,申报了山东省省级“院士工作站”并获得批复。
吴孔明院士告诉记者,中国农科院与德州市政府的合作,是进一步贯彻落实了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具体体现,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成果。通过合作,使科技工作者深入基层,转作风、改学风,面向生产搞科研,面向农民搞服务,放下架子与农民交朋友,真正实现了“院所接通地气,专家成果落地,农民群众满意,地方发展受益”的多赢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