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青不败由天幸 [卫青不败由天幸]卫青不败由天幸
这世上有个故事从它开始流传的那天就传错了,错了几千年,成为无数豪杰义士千古不变的牢骚,这就是卫青和李广的故事——“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这个误解的源头来自司马迁的《史记》,不知道是司马迁误导了后人,还是后人误读了司马迁。在以后的各种评价中,卫青总被人看成依靠当皇后的姐姐而获得显赫地位的外戚权臣,而李广总是能受到极高的赞扬——“但使卢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但实事不是这样的,从来就不是这样的——李广一生勇猛但打了许多败仗。
《史记》里有一篇《李将军列传》,按照《史记》的体例帝王记“本纪”,诸侯记“世家”,重要的大臣记“列传”但是也有特殊情况,比如司马迁给2个没有当过皇帝的人记本纪,1个人是一项羽,1个是吕太后,因为司马迁觉得这2个人的历史地位应当不亚于帝王。
他同样给1个没有封过诸侯的人记了世家,这个人是陈涉,就是我们今天知道的陈胜,中国历史上第1个没有王侯的血统、没有世袭的爵位、没有根深蒂固的官场关系、甚至没有军队也没有财产,却推翻了1个强大的王朝的人。
而司马迁给李广记列传也同样属于“破例”,原因是他跟李广是好朋友。李广在汉朝的军队中,是卫青手下十几位将军中的一位,而且算不上战功卓著,甚至在汉朝,他身后人们并不十分记得,所以这篇传记的末尾才有那句著名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后世赞美李广的诗文很多,就像这一篇: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这篇《塞下曲》我们小时候课本里都学过,是根据《史记》里一段记述改编的,讲完这个故事之后,司马迁对李广的性格做了1个介绍:李广有很多优秀的品格——廉洁、善待士兵,许多士兵都愿意跟随他。李广非常善于射箭,他有这方面天赋,胳膊比别人长,他的射箭才能跟他学习的人包括他的孩子都无法追上他。
在战场上,他喜欢靠近敌人,近到在10步之内将敌人射得应弦而倒,这样的李广一定能得到士兵的崇拜,在对手中有值得传颂的美名。但正是这个原因“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司马迁真是个奇才,他的文章中总能有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就像这句对李广一生的成败原因分析不仅精准、高度概括,而且显示出司马迁看待人物和历史鹰一样锐利的目光。
性格决定命运,李广作为将军在性格上有个致命的缺点——他热爱战斗本身。李广喜欢在战争中展现自己的才能以获得自豪感和成就感,在他年轻之际,就有人替他担心过:他很有才气,天下无双,但是自负其能,经常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恋战,他这样早晚会战死。
他一生,身为将军却多次和匈奴兵近距离交锋,有过无功而返,有过“空城计”式的脱身,也曾经被俘,被绑起来过,居然还能逃脱。李广的经历很传奇,他确实武艺高强,一般人遇到他那样的情况很可能死好几回了,但那些惊险的故事却不能作为一位将军的战功。
如果我们想象今天的一位将军打仗之际总是趴在离敌人最近的战壕里过抢瘾,枪法百发百中,大家觉得他是不是个称职的将军?冷兵器世代,矛盾不这样突出,因而并不是人人都理解身为将军的李广把近战的乐趣看得如此重要是个不对的。
“数奇”这个词是从汉武帝嘴里说出来的,皇上也不十分理解李广打败仗的原因,只是觉得他命不好。汉武帝对李广的担心非常深刻,在西汉与匈奴之间最后1个重要战役夕前,他竟然私下嘱咐担任统帅的大将军卫青不要把重要的任务交给李广。这场战役中李广的军队迷了路,几乎什么正经事都没做,李广在被问责时自杀了。
《塞下曲》还有一首: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预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这首也有很多人学过,但是没有被选进课本,这件事我从第一次读到这首诗就不大理解,因为我觉得这首诗的意境更好。很久以后我才发现这首诗是写卫青的。这个场景也出现在《史记》中,就发生在卫青和匈奴单于间打的最后一仗之际。当时汉兵深入大漠和匈奴单于的军队相遇,杀到黄昏,两军损失相当,1个军官从俘虏口中得知单于逃走,卫青发轻骑兵连夜追赶了两百多里一直追到天亮。这个神奇的场景,后世却很少人知晓。
司马迁写《史记》出于强烈的个人理想而非政治目的,这部著名的史家典籍不是“说”,不是“论”,也不是“资治通鉴”,不用来劝谏,也不用来资政。由于没有任何先行的观点在前,他记下许多难能可贵的人()性特征。
《卫将军骠骑列传》的开篇就是一段非常精彩的人物刻画。
卫青是个私生子,小时候,被送回爸爸家抚养。他的爸爸让他去放羊,爸爸家几个异母兄弟都拿他当奴隶,不当兄弟。有一天卫青碰上1个算命的,算命的说:你这个人将来会有大富贵,可以封侯。卫青笑了笑说:我就是一奴隶,每天不挨打就行了,封什么侯啊!这个简短的故事刻画出卫青一生的性格——淡然退让,宠辱不惊。
卫青其实很有才干,他第一次亮相在历史舞台上就不同凡响。他的姐姐卫子夫以1个卑微的舞女的身份得到汉武帝的宠爱,而当时汉武帝的皇后阿娇是他的表姐,是皇族中颇有势力的长公主的女儿。阿娇因为没有生养,而且和汉武帝夫妻感情不合,皇后的地位岌岌可危,又由于她的后台很硬,他们的夫妻关系危机随时可能引发宫廷政变,造成整个国家政局动荡,在这种情况下,她和她的家人首先考虑的却不是皇族的稳定和睦,而是女人的嫉妒之心。
皇后的妈妈长公主奈何不了自己的侄子,也奈何不了他新宠的夫人,于是派人把卫青抓了,而且准备杀了他。
卫青的朋友公孙敖带人给抢回来了。这一出,远不算惊天动地,也称不上一鸣惊人,但是平日为人淡然的卫青却有这么厉害的朋友,说明他只不过不好现摆,实际上既不窝囊、也不无能、不软弱,而且也并不趋炎附势,因为卫青的朋友没有先选择去找平阳公主或汉武帝告状,而是先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问题。
这个厉害的朋友公孙敖日后和卫青一起出去打仗,卫青得胜而归,他却损兵折将,而李广在那次战役中被俘了。
卫青打过许多胜仗之后,他的姐姐也因为生下皇太子而成为皇后。他的外甥骠骑将军霍去病深受皇上喜爱,卫青本人后来又娶了汉武帝的姐姐,比他年长的故主平阳公主,本人封了万户侯,家中几个孩子都封了侯。如此尊宠的地位除了大权旁落的外戚专权时期,也算是空前绝后,这就是经常被后世津津乐道所谓“天幸”。
但是在《史记》中,卫青家族获得的封赐却散落在各处,司马迁并没有把这些内容单独摘出来论述,依司马迁的性格,他绝不会因为畏惧谁而不敢谈论他,何况《史记》成书之际,不仅卫青已经去世,他的姐姐、做太子的外甥都因为宫廷斗争而死。司马迁没有这样做,只能是因为他觉得这些事情不重要。
关于卫青在政坛的表现,司马迁笔墨不多,但是精华都在,有两件事情特别值得一提。一件是卫青有一次得到了千金的赏赐,当时皇上宠幸的是王夫人,1个叫宁乘的人跟卫青说:“将军的军功也不算太多,但是已经是万户侯了,3个儿子也都是侯,主要是因为皇后的缘故……”总的来说这个人说话是比较找死的,也太直白了,到底汉朝和匈奴作战到卫青这才开始赢的,怎么能说军功不多呢?当然侯封的是大了点,的确和汉武帝跟他们一家子关系好有直接关系,但是如果换了心胸稍微狭窄的人,这话听了是非常不受用的。
宁乘的意思是劝说卫青将皇上赏赐的千金送给王夫人上寿,因为王夫人的家人并没有因为她得宠而显贵。这些话卫青听了也不一定受用,但是他还是听进去了,以五百两黄金给王夫人上寿。汉武帝知道了,问卫青怎么回事,想来皇帝的心情也很复杂,惊奇?高兴?欣慰?多少有些意外?如释重负?——可能都会有一些。卫青对皇帝实言相告,宁乘于是也被拜为都尉。
另一件是他的外甥霍去病后来得了许多战功,在皇上面前非常得宠。最后一次出征匈奴,虽然决胜战役是卫青打的,但是同时出征的霍去病却杀了七万多人。为此霍去病得到更多欢呼,也得到皇上更多宠爱更多封赐。而卫青并没有获得什么封赏,也没有提任何意见,在年轻气盛的外甥面前选择悄然后退。
霍去病的性格也有几句简短的对话可以看出来:“顾方略如何耳,不至学古兵法。”可见他年轻、自信,同时又自负缺乏城府,这样的人做朋友非常可爱,如果是游侠就更显得富于人性魅力,但是一旦位高权重就有可能因不知深浅而令人不安。
霍去病的一句名言是: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汉武帝特别喜欢他这句话,作为1个将军霍去病显然是1个以胜利为理想并且满怀豪情的人,不过这个理想有点大,不是“匈奴未破”,而是“未灭”,消灭1个民族在任何时期都是1种罪恶。
但每个皇帝都喜欢这样的将军,因为这样的人冲锋陷阵之际能够义无反顾,他燃烧的热情能给整支军队增添力量,皇帝并不需要将军们想太多。但是这正是霍去病最大的问题。像他这样的人一般都不会不明白战争真正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打仗?——战争是政治的延伸,而不是军人的理想。
汉族人喜欢反思历史,但是最喜欢反思的总是如何使江山永固,却很少有人反思民族关系。在民族关系上人们总是把战胜、杀伤、驱赶或者册封异族作为胜利,不仅战败,而且把撤退、和亲都作为耻辱,很少有人真正计算过其中的得失利弊,客观的分析双方在实力消长的不同状态下什么样的选择是正确的,也不见有人站在其他民族的角度上考虑对方的感受。
多少年来人们都以霍去病为英雄,但是很少有人发问:霍去病真的有必要杀那么多人吗?霍去病杀起人来和卫青不是1个数量级的,不大的战役就杀人几千,大的就上万。汉族自古人口众多,一次战争中发兵十万、数十万,死伤数万都不是特别希奇的事情。
但是游牧民族自古人口稀少,发展到成吉思汗时期,西征花剌子模才凑出十二万人马。那么汉代匈奴有多少兵马呢?何况匈奴的主力部队当时正在跟卫青决战,决战中,被杀的匈奴人就有近两万,还不算打散的,也就是说匈奴调用了数万兵力和卫青决战,那时期匈奴总共有多少兵力呢?霍去病杀掉的七万多人都是士兵吗?从史书上看霍去病端的像是匈奴的大本营,没有建城市习惯的匈奴人那里可以就算是他们的王城了,他虏获的重要人物中除了军事将领还有王爷这样的政治首脑和相国这样的文官,既然如此,霍去病是不是屠杀百姓了呢?
这场战争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山,临翰海俨然一副征服者的样子,但战争结束后,匈奴既没有被消灭也没有被征服。回军之际,发现出关的时带出去十四万匹马,回来就剩不到三万匹了,损失巨大,在当时的战争中马匹的作用就像现代战争中坦克的作用,从此汉朝再也无法组织对匈奴的大规模战争。
而匈奴人迁居北方,休养生息,汉朝军队派人往草原上搜索,数千里不见一人,想着1个和自己结了仇的民族在远方修养,而自己的马匹又不够用,反而昼夜不安。
这场战争中,卫青和霍去病的作用其实很像当年的刘邦和项羽,项羽打胜了巨鹿之战,刘邦进了咸阳,似乎没有人想过这个问题,如果刘邦进了咸阳之后下令屠城,并且登上金銮殿诏告天下说他灭了秦朝,还会不会有日后的汉高祖呢?
司马迁不像是1个懂军事的史学家,他从来没有正确分析过发生在他同时期的那些战争的战略战术。但他平实地记述每个人在战争中的所作所为,使他的记述成为人性的一面镜子,不仅照着这些汉族将领,也照亮匈奴的贵族。单于的军队被卫青打散之后,匈奴人十几天找不到自己的单于,这时匈奴右谷蠡王自立单于,后来单于收了旧部回来了,右谷蠡王让了出位子仍然给原来的单于,没有发生新单于责难故主打了败仗趁机篡位的事情,而右王照旧作他的右王,单于也没有怪他趁乱占自己的位子。
这件事在匈奴人之间甚至不需要太多解释,大家都会觉得这么做是应该的。这个局面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一件司马迁不可能知道的事情。一千多年后,明英宗被瓦剌俘虏,于谦等大臣站出来拥立新主稳定局势,组织了北京保卫战。后来经过谈判,明英宗被放回,他重新作了皇帝,却诛杀了于谦等人。
卫青怎么看待这场战争,我们都无法知道,没有人知道卫青的想法,因为他从不告诉别人。霍去病那时跟匈奴作战不过只有四年左右的时间,而卫青打了快二十年了,他的眼睛应该已经能够看到不一样的东西了。战争结束后,卫青没有像他从前那样得到封赏,所有的封赏都给了霍去病,在一片欢呼声中霍去病日益显贵,连许多服侍卫青的人都去投靠霍去病了。
卫青没有为自己的战功作任何辩解,也没有为手下争取封赏,没有显示任何不满,也没有曾试图建立更多的功业去讨回他被外甥占走的风光,这场战役后的十四年里他再也没有征过匈奴,直到去世。
卫青的故事里最让人动容的1个并不是记在他的传记里的,而是记在李广的传记里。李广的人生悲剧并没有到他自杀就结束了,他的儿子李敢因为爸爸的死而怨恨领兵的卫青,所以打伤了他,但卫青却将此事隐瞒下来,没有追究。
也许卫青同情李广一生坎坷;也许他能够体谅李广自杀前的痛苦——对当时已经60岁的李广来说失去打1个漂亮仗的机会比胜败本身更重要。卫青有没有想到过军中很多人同情李广,追究此事可能引起军队哗变这一层呢?也可能想到了,也可能没有。
他有没有想到李敢的做法如果传扬出去可能有损他的威严呢?可能想到了,也可能没有。他有没有想过他可以秉公执法,把李敢拉出去吓唬一下,作个秀,再在关键时刻说些漂亮话,放了他,既正了威严、又不失法度、还可以显示自己大度?肯定没想过,因为他不是那样的脾气。性情柔和的卫青一定会因李广的死而心潮起伏,默默地宽容李广愤怒的儿子是他最直接最自然的选择。
可惜霍去病没有卫青那样的心胸,在陪着汉武帝打猎之际,他射死了李敢,那时候正是霍去病得宠之际,皇上帮他说了谎,说李敢是被鹿角顶死的。但是一年多之后,霍去病在他盛年之时死去了,从他十八岁第一次征匈奴到死只有短短六年的时间。(汉武帝每四到六年就改一次元,所以年代不太容易计算,可能会有一年上下的出入)
说到这里其实很值得说一说汉武帝和卫氏家族的关系了。其实,宁乘的话说的是有道理的,卫青的显贵跟卫子夫不可能是没有关系的。自古至今,卫青这种性格的武将非常罕见,原因很简单,文官如果是这样的性格或许还会受人崇敬和举荐,武将是这种性格,很容易淹没才华。因为有了皇后这层关系使得卫青的才华得以被发现。
卫青早年,汉武帝对他的封赏丰厚得有些轻率,这和他对卫青个人的喜爱一定有关系。汉武帝生在帝王之家,从小在严酷的政治斗争中长大,当了皇帝多年没有亲政,结了婚还娶了1个他惹不起的皇后。年轻的汉武帝在这种情况下遇到了卫子夫,1个美丽柔弱的女人,这个出身卑微的女人不仅不争强好胜而且委曲求全,甚至逆来顺受,这颗温柔的心可以激发渴望安宁和伟岸的汉武帝多么强烈的爱情是可以想象的。
当汉武帝发现和姐姐有类似性格的卫青还才华盖世之际,他对卫青的喜爱就难免溢于言表。于是他把后宫交给卫子夫,把军队交给卫青,他的生活从此就从阴风怒号变得明亮而温暖了。
要说霍去病不败的战绩,确实有皇上特殊照顾的因素。皇上不仅给他权利让他自己挑选强兵壮马,都还在他出去打仗时单独送去几十车吃喝给他,到打起仗来霍去病都还能穿得很讲究。霍去病成长的过程中卫家境遇已经大为不同,霍去病是皇后的外甥,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皇上的外甥,而且在皇上身边成长。
汉武帝本人的性格极有可能是很奔放的,他喜欢打猎、旅游,史书上多次记载他和武将们一起打猎,封禅泰山、巡幸这里,巡幸那里,可见他在宫里是呆不住的,他的文臣中有很多诙谐幽默的人,他喜欢女人,后宫美女无数,还到处收编。
这种性情的皇帝可能很喜欢霍去病这样性格很有张力的孩子,因为他自己的皇子难免受困于宫廷,不能敞开了折腾。但他可以宠着霍去病,用现在的话说:让他可着劲造。
史书上没有写霍去病是怎么死的,但是这个年轻的将军二十多岁之际就死去了,是他射杀李敢折了阳寿呢?还是死于鸟尽弓藏?无论皇上多么喜欢他,1个在贵族将领在和皇上一起狩猎游戏之际,擅自射杀有私仇的将军,而且李家也是服侍过汉朝三代皇帝的重要贵族了,这难免会让一直宠爱他的皇上倒抽一口冷气吧?关于这件事如果卫氏家族保持沉默,世人都不会知道,司马迁写霍去病私自射杀李敢这件事之后紧接着就写一年多以后霍去病也死了,他是不是也觉得蹊跷呢?
但是司马迁多心了,他的春秋笔法用错地方了。这里要提到两件《史记》上没有的事情,在《汉书》上记载了霍去病隆重的葬礼,汉武帝发属国玄甲军从长安一直列队到茂陵,《资治通鉴》上记载了,汉武帝元封元年封禅泰山之际,最后,只和霍去病的儿子霍子侯1个人登顶。
以汉武帝对霍去病的感情,他不可能干这种事,也不可能容忍任何人暗算霍去病。汉武帝对“有诈”的臣子是非常严厉的,谁要是敢暗算霍去病,汉武帝一定会把他碎尸万段,把他们全家碎尸万段,就像他后来收拾江充一样。
卫青不像是1个懂政治的将军,史书上没有他提出任何政见的记录,或者他从来没打算懂,但这并不重要,他退让的性格,帮助他没有在风云变幻政坛上犯下什么错误。汉代以前,军政要员都有招贤纳士的习惯,将军苏建曾经劝卫青,以他的尊贵地位也应该广收宾客。
卫青谢绝了,他说,天子会为此而不安的,而且收宾客就要选贤良,难免亲近一些人疏远一些人,我只求“奉法遵职”。卫青终其一生以尽1个将军的职责为本分,这使他和他的军队都没有卷入政治漩涡,也使武帝时期各种绞杀角逐的政治力量都有所顾忌,在卫青有生之年不曾酿成什么大祸。
卫青的手下十几个将军中后来犯法而死的、牵连案子被诛族的大有人在,但卫青却得善终。二十多年以后,他的后世虽然失去了侯爵,但是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盛衰也不足为奇,而且卫皇后的儿子皇太子因巫盅案被杀,这个案件株连了很多人,比卫氏家族关系远的多大臣都株连其中,卫青的后代只是被夺爵位,已经是很好的结局了。
不仅在战场上,在人生道路上卫青也是个成功者。不过卫青对恶势力还是过于纵容了一些,毕竟卫皇后最后还是自杀身亡的。
一位将军,如果少年时代壮志凌云,青年时代叱咤风云,及至成功威风八面,他就很容易被后世崇拜和传颂,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有很多“粉丝”,但是卫青这样的仁善退让的将军却很容易为当世不解,被后世忽视。
但是做为将军威风凛凛的外表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把握战争的胜败。而作为卫青的这样的“大将军”,西汉的最高军事长官,他还要妥善的把握军事力量的内部稳定,并且正确的使用它巩固国家政权。
司马迁的心是长偏了的,因为李广是他的朋友,于是他用一篇列传提高了他的历史地位,而同时期两位最重要的将军卫青和霍去病他才写了一篇列传。他也写了一篇《匈奴列传》,除了记述了匈奴的发展历史,劝说人们正确理解匈奴的文化习俗。
按照司马迁的评价,他认为,世俗看待匈奴,担心他们有的时候会打过来,所以曲解他们,结果不能深入了解对方也不能深入自己。将领们觉得中国广大,意气风发,就想灭了了人家,皇帝就根据这种情绪做出决策,虽然打得热闹,却没有建立什么太深的功业。
司马迁花了大量的笔墨解释匈奴文化的正面意义,也记载了汉代的许多有见地的文臣对皇帝的劝谏。那些记述非常精彩但那是另1个故事了。发生在元狩四年的那场决战之后汉朝和匈奴之间还有一些小的战斗,多数是汉朝挑起的,目的是想让匈奴称臣,但最后也没有实现。
后来有人曾经说《史记》将匈奴写成列传是看低了匈奴,在怎么说也是一方政权应该写个世家什么的跟诸侯一样待遇。但是如果把《史记》的世家那部分翻一翻就知道为什么了。《史记》不仅给匈奴、南越、朝鲜记的列传,给卫青、霍去病、李广也都记得列传,但是萧和、曹参、张良、陈平、周勃这些人记的都是世家。因为在强大的汉朝,和匈奴的问题,对整个国家来说不是最要紧的,远没有内政修明、皇室稳定来得重要。
卫青的一生没有留下什么失败的记录,就是成功大小的问题,1个为人退让的将军很容易被浅薄的人轻视,但是1个深得尊宠的人只有懂得退让才是真心英雄。卫青懂得自己有多么重要,也懂得自己有多么不重要,懂得这件事的人苍天也会护佑他。
我写的长篇小说《将军行》,算是1种解读。
篇二 : 汉代名将卫青一生的战绩。卫青不败由天幸,这是王维的诗句。卫青真的
汉代名将卫青一生的战绩。
卫青不败由天幸,这是王维的句。
卫青真的一生好运不败?
我的下一问是"李广无功缘数奇"知情人可答哦。
确实没败过
平心而论,卫青一生七次出击匈奴,前两次的确有运气成分
第一次“将军卫青出上谷,至龙城,得胡首虏七百人。公孙贺出云中, 无所得。公孙敖出代郡,为胡所败七千。李广出雁门,为胡所败,匈奴生得广,广道亡归。 汉囚敖、广,敖、广赎为庶人”也就是除了卫青其他人不是没碰到主力就是迷路或被打败了。卫青的微不足道的胜利在此时是如此的突出,为其赢得了第一个爵位--关内侯。
卫青的二次出征是和李息兵分两 路,卫青出雁门关,李息出代郡。卫青又一次捕捉到了匈奴的踪迹,此战斩首虏数千。
于是 有了第三次征伐,"明年,青复出云中,西至高阙,遂至于陇西,捕首虏数千,畜百余万, 走白羊、楼烦王。遂取河南地为朔方郡。以三千八百户封青为长平侯。"
从第三次特别是第四次出征开始,都是实打实的对付匈奴主力,而且从第五次开始,汉武帝的感情天平明显是倾向霍去病的,条件上霍少更好。
所以,卫青的不败,既有运气的成分,可是个人素养、战术、战略思想等等,这才是打胜仗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