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玉子女 黄永玉的电影缘:从《儿女经》到《苦恋》
黄永玉一生注定与电影有缘。六十年前,他活跃于香港电影界,为演员画像,创作喜剧电影《儿女经》并搬上银幕;三十年前,他成了白桦笔下的人物,先是纪录片脚本中的主角,后成为电影剧本《苦恋》中男主人公的原型(电影拍摄后更名为《太阳与人》)。
前者写别人,后者被人写,银幕都是他的舞台,串连其戏剧性人生。
1948年黄永玉从上海旅居香港。1950年起,到1953年离开香港前往北京定居,三年多时间里,黄永玉在为《大公报》和《新晚报》的副刊担任业余美术编辑之外,还为长城电影公司编写剧本和编辑刊物。他还参与编辑《长城画报》,用文字丰富自己的文艺创作,更用画笔为那一时期的香港风景和文化风情,留下了形象记录。
由长城电影公司主办的《长城画报》,创刊于1950年8月1日,主编为长城公司的经理袁仰安。当年,在《长城画报》上,黄永玉分别以“黄永玉”、“永玉”、“张观保”、“观保”等笔名,发表了数十幅速写,包括风景、演员肖像漫画、影人日常生活等内容。
童星黎小田值得特别一提。被画时黎小田只有六岁,《儿女经》是他出演的第一部电影。黄永玉回忆说,当时他和陶秦前去拜访作曲家黎草田,欲请黎草田为《儿女经》谱曲。谈话间,他发现坐在一旁的小田活泼可爱,颇与剧本中的小画家虎儿的形象吻合,他立即建议让小田去电影公司报名应考。
黎小田果然被选中出演,他也因为这部影片中的成功表演,成了五十年代香港的著名童星。后来,黎小田长大后前往英国留学,转向音乐创作,回港后成为著名音乐人。
当年,出演《儿女经》的六岁黎小田,成了黄永玉速写的对象。发表这幅速写时,《长城画报》还特地配发一张照片,他乖乖地坐在椅子上,由坐在沙发上的黄永玉速写。照片说明写道:“黎小田规规矩矩地坐着让黄永玉绘像。”或许,这是黎小田最早的肖像画。
无论风景,还是人物,六十年过后,这些速写作品在艺术之外,还留存着香港文化的当年印记。
“黄笛”写《儿女经》
黄永玉最重要的电影作品是1951年创作的喜剧电影《儿女经》(另有一部作品《海上故事》未搬上银幕)。发表《儿女经》时,他用的笔名是“黄笛”。因此,除了熟悉的朋友,人们后来很难把画家黄永玉,与五十年代初期活跃于香港电影的“黄笛”联系起来。
《海上故事》虽未搬上银幕,却留下一个感人故事。黄永玉回忆说,当年前辈、电影明星费穆,同在长城公司工作,对他非常关爱,也很欣赏他的叙述故事的能力,曾一度建议他放弃美术而专职从事电影。费穆去世那天晚上,正伏案读《海上故事》的剧本,考虑将之修改为分镜头脚本。可是,他倒在剧本上,再也没有醒过来,吐出的血,就撒在稿纸上。许多年过去,每次谈到这一情景,黄永玉都感慨不已。
创作《儿女经》时,黄永玉家里孩子尚未出生,并无养儿育女的体验,他是根据《金陵春梦》作者唐人的家庭生活为素材而创作。1952年6月,《长城画报》第17期出版了“《儿女经》专号”,其中这样界定《儿女经》:“长城电影制片公司最新巨献现实动人教育讽刺轻松喜剧。”该片制片人袁仰安;导演陶秦;主演苏秦、龚秋霞、石慧、黎小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