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悦悦事件有鬼 小悦悦事件呼唤社会道德体系重建
两岁的小悦悦,在2011年刺痛了中国人的道德神经。尽管此前,已有无数事件冲击了这根神经,但这次真的是重重一击。
10月13日下午,广东佛山,两岁小女孩悦悦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并碾轧,几分钟后,又被一辆过路车再次碾轧。现场视频显示,在这一过程中,有18名路人先后经过,但无一伸出援手,直到一位拾荒妇女看到,并将小悦悦抱离险境,找到她的妈妈。而此时为时已晚,送往医院后,小悦悦终因抢救无效离我们而去。
事发后,两名肇事司机很快因涉嫌交通肇事罪被警方刑事拘留,但这一事件在海内外引起了轩然大波,媒体和公众在谴责肇事者的同时,追问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那么多路人对躺在地上的小悦悦视若无睹?
佛山当地媒体用“他们令佛山蒙羞”的大字标题批判那18名路人。在网上,悼念小悦悦、痛斥社会道德沦落的声音不绝于耳,悲剧发生仅一天,新浪微博就有数千条相关留言。多家外媒也对这一事件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这并非一个关于“冷漠”的突发个案。在此之前,全国各地曾多次发生老人摔倒无人扶的事件,小悦悦事件中唯一一位见义勇为的拾荒妇女陈贤妹,事后则被人质疑为“想炒作、想出名”。有人疾呼:中国社会道德滑坡到了最危险的悬崖边,社会道德体系亟待重建。佛山法律学者王学堂认为,目前道德底线的突破主要是由于信仰缺失、规则缺失、陌生人社会失序,造成了人们道德底线的沉沦。
“如果你在这个社会上得不到他人对你的尊重,你怎么可能对和你无关的生命产生一种热情,或产生一种良知去救助他们?”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唐昊说,每个人要建立一个对自己负责的观念,而这样的观念需要整个社会、包括政府机关去尊重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只有给予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便利条件,他们才会关注公共事务,并意识到自己负有的公共责任。
在小悦悦事件引发全民道德自省时,也有媒体呼吁,应厘清逃逸司机的法律责任、父母作为监护人的责任、市场管理人和政府作为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责任,这才是杜绝以后此类事件的有效措施。
10月18日,广东省政法委等10多个部门开展了一场“谴责见死不救行为,倡导见义勇为精神”大讨论,有法律界人士呼吁以立法形式保护“见义勇为”,惩戒“见死不救”。早在2001年全国两会上,就有32名人大代表建议刑法增加“见危不救罪”和“见死不救罪”两项新罪名。2009年,湖北荆州3名大学生为救两名落水少年溺亡,媒体报道船老板“见死不救、挟尸要价”,再次引发社会对见死不救的立法讨论。
立法是最佳选择吗?有学者提出异议:法与道德的关系不能随意模糊,刑法作为惩处手段,必须恪守“最后的”、“必须的”、“万不得已”的底线。还有一种观点则认为,小悦悦事件中的路人可能怕担风险不敢施救,而不仅仅出于“道德沦丧”。
2006年,南京的彭宇扶起一位摔倒的老太太,被诬告为肇事者,惹上官司,此后类似彭宇案的各种版本在各地出现。“好心救人反被当成肇事者”、“男子为救同事全身被砍20多刀医药费无着落”、“江西青年保护公有财产被捅伤致残”……因见义勇为而受害的事件屡屡见诸报端。
今年9月,一家网站针对“救人反被告,应该见义勇为吗”发起了投票,选择“应该”的网友仅占21%,选择“不应该”的占33%,选择“看情况而定”的占46%。
全国人大常委、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认为,只有通过国家立法来保障见义勇为者的权益、确立褒奖见义勇为行为的制度,才能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统一的好制度。
千龙网评论说:“在我们的社会还没有在法律和制度上,对见义勇为者提供安全的经济的保障的时候,制定‘见死不救罪’,似乎有失偏颇了。”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姜明安认为,对于见义勇为的保护,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才是负有全面责任的主体,除了成立基金会等资金保障外,见义勇为公民的安全保障、劳动就业、医疗和其他救济,对见义勇为行为的宣传等,都应当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职责。
小悦悦是死于“道德沦丧”吗?各种争议至今仍在继续。然而,在小悦悦遭遇不幸后,社会上掀起一场“爱心接力”行动,众多海内外好心人给小悦悦的父亲寄去捐款,一些爱心基金会也对这个不幸的家庭伸出了援手。小悦悦辞世数天后,据羊城晚报报道,佛山市高明区又发生一起交通事故,来自贵州的打工仔阿怀过马路时被摩托车撞倒,头部出血严重,一位名叫刘国雄的监狱警车司机正好路过,及时把阿怀送到医院,保住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