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唐太宗 唐太宗为什么要推倒魏征碑?
一个是从谏如流的明君,一个是耿介直言的忠臣,唐太宗和魏征不仅成就了彼此的政治美名,也铸就了一段流传千古的君臣佳话。然而,生前君臣无隙,身后却反目成仇——唐太宗为何推到他亲手书写的魏征碑?这段君臣佳话有哪些偏离了历史事实?
魏征生于580年,自小博览群书,志在四方。他曾效力于农民起义军领袖李密、窦建德、太子李建成等,终因其皆非明主而无法施展抱负。“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仰慕魏征的才华,召他入朝。魏征入朝为官,始终秉性忠直、仗义执言,只要是不利于江山社稷的,必定要站出来说话,甚至不惜犯颜进谏。
而唐太宗也拥有帝王难得的气量,敢于重用魏征,先后提升他为秘书监、侍中、宰相,并封他为魏国公。643年,魏征病重,唐太宗多次派人送药品和食品,先后两次亲自到魏征家中看望。
看到魏征病情重,唐太宗流着泪说:“爱卿有什么未了的心愿?”魏征强撑着病体说:“我不担心别的,只忧心国家的兴亡啊!”一心为江山社稷立身立言的魏征不愧为“千古第一谏臣。”
一次,唐太宗打算去中山打猎,行李都准备好了,但终究没有出行。魏征问及此事,唐太宗笑着说:“本来确实想去,但怕你谏阻,就取消了。”还有一次,太宗得到一只鹞鹰,非常喜欢,便放在肩上玩耍。不料魏征远远走来,太宗吓得赶忙把鹞鹰藏在怀里。
魏征仿佛意识到了,故意说了很久,以致鹞鹰闷死在唐太宗的怀里。几次三番,魏征的进谏令太宗感到既尴尬又愤恨。当魏征又一次在朝堂上因直谏惹怒太宗时,太宗气冲冲的跑到后宫,对长孙皇后说:“魏征总是扫我的面子,总有一天,我要杀了这个乡巴佬!”皇后听了,赶紧说:“臣子敢直言,是因为陛下贤明。明君拥有直臣应该欣喜,怎么能开杀戒呢?”太宗猛然醒悟,对魏征更加敬重了。
魏征离世后,太宗下令以一品官礼葬,还把魏征的画像置于凌烟阁,经常前去凭吊赋诗,他还派人立起了魏征碑,亲自为魏征撰书。然而,仅半年后,唐太宗就亲手制造了“砸碑悔婚”风波。他下旨解除了衡山公主和魏征长子魏书玉的婚约,并一怒之下砸毁了魏征的墓碑。这一举动震惊朝野,而且令后人唏嘘。
据记载,魏征死前支持太子李承乾,并大力举荐了杜正伦和侯君集。魏征死后,李承乾冒险举事,而后失败。杜正伦和侯君集均为太子党,两人一个被贬,一个被杀。由于两人都是魏征举荐,唐太宗认为魏征参与了结党营私。此时,曾颇受魏征器重的褚遂良见形势不妙,便主动告发魏征生前曾把给皇帝的奏疏拿给自己看。太宗听后更加愤怒,终于亲手推倒了魏征碑。
半年多后,唐太宗决定对高句丽用兵,并自负地说,魏征生前劝他不要东征高句丽是无稽之谈。不久,太宗出兵失利,倍感惭愧,对群臣说:“如果魏征在的话,绝不会让我犯这样的错误!”他一边自省,一边下令重立魏征碑,并让魏征的儿子承袭魏国公的爵位。
然而,近年来,对史书记载存疑的人越来越多。首先是推倒的碑有没有重立。据学者考证,魏征碑上,碑首、碑侧的花纹仍在,碑身非常平整,没有刻字的痕迹。如果当时太宗下令重立墓碑,必定会撰文写字,不会一片空白。此外,原来的碑长期侧卧在碑座旁,左下角残缺了一大块,直到1998年才由魏氏宗亲总会出资修复。
这说明,魏征的碑很可能不是唐太宗重立的,而是后人立的。其次,唐太宗和魏征的君臣之情是否真的如记载的那般完满。很多人怀疑,唐太宗在魏征生前就有杀他之心,甚至认为他重用魏征更多是政治作秀。在权力倾轧、利益纠葛的朝堂上,如此理想的君臣之交恐怕是难以实现的。
那么,史学大家为何要如此描绘这段往事呢?颂扬一位虚怀若谷的明君、讴歌一位刚直谏言的铮臣,并让这对明君直臣的圆满故事流传千古,也许是为了让后世君臣引以为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