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保国寺风景区 保国寺上了央视《探索·发现》栏目纪录片
中国宁波网讯 保国寺代表着11世纪最先进的木结构技术,工艺与中国第一部官方颁布的典籍《营造法式》相印证。前天,保国寺上了央视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纪录片"锦绣华屋之千年营造"。
3月15日至19日,央视科教频道《探索·发现》连续播出5集纪录片《锦绣华屋》,分别从宫殿建筑、民居建筑、园林建筑、祭祀建筑以及寺庙建筑等五个方面,展现中国古典建筑独特的设计理念、布局形式以及风格特点。保国寺在"锦绣华屋之千年营造"中,与山西佛光寺等一起,让观众在欣赏中国传统建筑的同时,领略其所蕴含的天人合一,万物和谐的生活态度与哲学精神。
《营造法式》最早刊行于公元1103年,是北宋官订的建筑设计、施工的专书,是研究宋代建筑以及中国古典建筑重要的参考书,当年也正是由于这部书促成建筑大师梁思成开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
据《锦绣华屋之千年营造》介绍:1925年,在美国留学的梁思成接到父亲梁启超寄来的《营造法式》,打开书大为震惊,因为他根本无法看懂,从此立志解开这本"天书"并投身中国古代建筑研究……1980年,《营造法式注释》上卷正式发行,但梁思成已经去世8年了。
该书出版后,梁思成的助手来到宁波进行古建调研,认为保国寺大殿太有价值了,这里有很多地方的建造方式和《营造法式》几乎完全相同,从某种意义上说,保国寺可以部分地成为《营造法式》的实体注解。
在保国寺大殿石佛座的背面,有一篇《造石佛座记》,末尾是"崇宁元年五月"字样,崇宁是宋徽宗赵佶使用的年号,崇宁元年是公元1102年,和《营造法式》的撰写、发行是重合的。专家认为,一部典章制度的撰写和制定必然会参考和总结当时正在进行或已完成的大型建筑项目,因此《营造法式》的多种建筑体现在保国寺的斗拱、卯榫等工艺上。
如榫卯结构的总特点是榫头和卯眼结合时越压越紧、越拉越松,建造保国寺大殿时所有的外围木柱略微向内倾斜,遇到外力只会晃动一下又恢复原状,从而起到保护作用。
殿内的十六根柱子是瓜棱柱,属于拼合柱的一种,既节约木材又具有一定艺术效果。大殿上方有三个藻井,藻井旁边集平棋和平暗一体,是中国现存宋代建筑难得一见的例子。大殿的绰幕枋下缘作锯齿状,顶端为涡纹,做法古朴,与《营造法式》中"蝉肚绰幕"相吻合,正面大梁采用月梁造,两肩有卷杀,均符合宋代建筑《营造法式》制度的例子。(记者陈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