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保国寺怎么走 保国寺选出40年最具影响的十个故事
40年前,保国寺正式全面开放,成为宁波首个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文化遗产和旅游景区。昨日(10月14日),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公布了历时两个月评选出的“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与改革开放同行40年的最具影响的十个故事”。
这十个故事分别是:
--以遗产向社会全面开放为起点,在保护的基础上担负起文物传播、教育、服务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责。
--唐代经幢等一批不可移动文物迁移保护,使保国寺成为拥有东汉至民国历史跨度近1900年的不同时期古代建筑群。
--文物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古建筑群和周边26万余平方米山林范围,划定和调整“文物保护范围”“建筑控制地带”,以及公布《文物保护规划》,确保遗产本体和历史环境风貌遵循国际标准和我国文物法规得到完整性保护。
--抢救保护清嘉庆人文画砖屏,与北宋大殿分别成为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的“镇馆之宝”。
--大殿木材年份检测和清嘉庆《保国寺志》古籍、宋式石质柱础的发现,进一步确证其建成时间。
--21世纪初完成历时近十年的总体维修工程,标志着保国寺基本完成了大规模抢救性保护阶段。
--以大殿与宋《营造法式》关联性研究为核心,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高校通过十余年不间断开展课题、项目、出版的系列合作和成果积累,不断推进和深化文物历史、科学、艺术、人文的学术研究,在中国建筑史领域确立“南看保国寺”的价值定位。
--作为宁波“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遗存,保国寺古建筑群先后被列入国家《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地,并获得国际相关组织专家“这是真正的世界文化遗产”“宁波人创造力的历史体现”“中国智慧的结晶和象征,这样的案例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不多见的,具有世界级的价值”等高度评价。
--以古建筑博物馆的挂牌为标志,通过遗产“博物馆”化,讲好建筑遗产的“匠心·匠意”故事,不断探索“遗产 教育 休闲”模式下历史基因传承、时代价值传播、文化消费升级、文化创意经济和文旅资源融合的发展路径。
--在国内率先探索通过科技监测手段对建筑遗产的信息数据进行采集、研究,经过十余年来不间断地持续推进,在文物预防性保护方面产生极大的创新性、示范性效应。
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保国寺不断探索遗产有效保护和活化利用的40年。此次评选出的十个故事是从先期征集、筛选确定的40件候选故事中产生的,从一个层面见证了宁波改革开放以来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历程。
“在活动组织中,最大的感动和收获是在公众投票期间,现场和线上参与人数有2.4万人次,并收到了近千条留言和评论,体现了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关注度和民众遗产意识的全面增强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