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宁波保国寺 【浙江宁波】 保国寺 大殿
当天上午看完上海松江的兴圣教寺塔和圆应塔后直奔宁波保国寺。这是本次出行的重头戏,堂堂国一,江南地界难得一见的早期木建筑。上海到宁波的距离不远,又有直线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天堑早已变通途。车行在跨海大桥上,极目远眺,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不由人胸襟大畅。
一路顺畅来到保国寺。按捺不住激动的小心情,山路台阶大步跨越而上,老胳膊老腿的还能盯住事儿。许是因为年根底下的日子,许是因为地处宁波北郊的位置偏远,保国寺虽然声名赫赫,游客却寥寥无几。清风过处松涛阵阵,几声鸟鸣,更衬得山道悠悠。
进山门,先跳过天王殿前二石幢不提,直奔大殿。古韵陈香,如佳酿初开,未饮已微觉醺醺。
保国寺各殿宇随山就势,渐进渐高。大殿前一汪碧水,是南宋高宗绍兴年间由僧宗普开凿的净土池。保国寺内有从唐到清历代遗存,净土池是寺内南宋时期的唯一遗存。清康熙二十三年重修大殿时,也于净土池四周立石栏杆,“一碧涵空”四字由明御史颜鲸所题。
高台上的大殿外观初看颇觉怪异,浑不似宋代建筑的古朴典雅。这是因为清康熙二十三年时,僧显斋、景庵重修大殿,“前拔游巡两翼,增广重檐”。原来的宋代大殿被包在了清代前廊的里面。对比宋、清大殿的示意图,可以看出那次大修带来的外观上的变化。
这处堂堂的国一的发现源于偶然。1954年,刘敦桢先生的三名南京工学院学生戚德耀、窦学智、方长源到浙江调查民居及古建,在慈城偶然听到县文教科同志介绍说山坳中有座挺特别的寺庙。这处计划之外的古刹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现场的初步考察结果在返校后得到了刘敦桢先生的特别关注。
随后的正式测绘考察确定了保国寺大殿为宋代木构。在确定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名单时,刘先生圈定了保国寺,这也是浙江全省仅有的三处国一(六和塔、保国寺、岳飞墓)之一。
虽然保国寺的历史极其久远,但唐代会昌法难以前,无可稽考,仅知其原名为灵山寺。会昌法难之后的僖宗广明元年,县丞王轲等人伤感名刹圮毁,经由刺史转达于朝,获批准复寺,并赐额保国寺,请国宁寺僧可恭、宝定住持。保国寺由此连绵千年至今。
北宋时期的僧人则全(姓施,号叔平)为天台宗高僧,朝廷赐号为德贤。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德贤“复过灵山,见寺已毁,抚手长叹,结茅不忍去”,保国寺得以中兴。现存这座大雄宝殿,即建造于德贤尊者住持时期。德贤、德诚及其徒众赤手营造山门、大殿,其中大殿于大中祥符六年建成,“昂拱星斗,结构甚奇,为四明诸刹之冠”。
稍微了解了保国寺历史沿革后,仔细看看这座“特具工巧”的宋代大殿。剥去清代所增添的部分,原来的宋代大殿的面阔、进深均为三间,但进深大于面阔。梁架结构为八架椽屋,前三椽栿、中三椽栿对后乳栿,用四柱。
大殿前部用三椽栿,顶部有华丽的藻井。当心间顶藻井较大,两次间顶的藻井较小。北宋英宗治平元年赐额“精进院”,后世方志也多有以“精进院”称呼此寺者。
大藻井下部为八角井,由平棊方围合成方井,然后四角加四条抹角方构成八角井。八个角各出两跳华栱,而令栱 随着承托的圆井也作成圆弧状。上面承托八条弧形阳马汇聚于顶,阳马之间有八道圆环构成穹窿状。小藻井做法与大藻井相似,阳马之间的圆环只有五道。
在大藻井与三椽栿之间为长方形平棊,上面还残留有比较完整的彩画。所谓丁头栱,就是半截栱,只有一个卷头。而丁头栱中,若只里跳转角者,谓之虾须栱。这里可谓一实例。
大殿中部也是用三椽栿,四根内柱围出殿内的礼佛空间。现在殿内无造像,只有石质佛坛遗存,佛坛后立有照壁,作为中部和后部空间的隔断。
佛坛为须弥座式,在背部束腰处有北宋徽宗时期的《造石佛座记》:“明州管内都僧正、国宁寺传天台教观,赐紫智印大师,约之同弟子陈延詠、 延绍妻孔十四娘、弟新妇夏十一娘、男世卿、世清,弟子丁彦隆、彦昌、寿母徐念□、妻陈小二娘、弟新妇龚小五娘、男公明、公昇等,同施净财,制造精进院大殿内石佛座一所,式裒巨利,奉答四恩,用资三有。仰乞王相垂明,诸天昭鉴。时壬午崇宁元年五月日谨记。石匠许明礼。住持沙门约文。”
前檐外檐柱间的阑额两肩有卷杀,阑额下做蝉肚绰幕构件。殿内的十六根柱子都是瓜棱柱,但其截面形状并不完全相同。这种瓜棱柱是把小木料用木楔拼合在一起,以小料成大才,不仅省却了对于大型木料的依赖,而且具有独特别致的艺术效果。
前檐斗栱当心间用补间铺作两朵,次间用补间铺作一朵。柱头铺作和补间铺作皆为七铺作双抄双下昂,第一跳偷心造,其余计心。
前檐柱头铺作,里转第一跳华栱承三椽栿,三椽栿前端伸出成为外跳的第二跳华栱。三椽栿上方置交互栱以承令栱和平棊斗栱。前檐补间铺作里转出三抄,第一跳偷心,第二、三跳计心,上承素方及藻井斗栱。
前檐转角铺作:
前檐柱头和补间铺作的下昂昂尾做法为法式中规定的“如用平棊自槫安蜀柱以插昂尾”。因为昂尾被天花板挡住,现场看不见,只能参见示意图。后檐柱头铺作以及两山面的铺作昂尾则长达两椽架,直抵内柱。后内柱柱头铺作的泥道栱、慢栱与山面柱头铺作的两昂尾相撞。
“檐额或大额刷八白者,随额之广,若广一尺以下者,分为五分;一尺五寸以下者,分为六分;二尺以上者,分为七分。各当中以一分为八白,于额身内均作七隔,其隔之长随白之广。俗谓之七朱八白。”保国寺阑额上的这种白条彩绘与“七朱八白”并不相吻合。
于木建筑一道实属外行。虽然在保国寺里徜徉许久,对着资料一点点瞎看,但似懂非懂间,收获的少,错过的多,有入宝山而空手回之憾。下面是保国寺官网总结的几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