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国寺马鞍山 “保国寺”的发现 缘于一次“偶然”的邂逅
全国第一批重点保护单位——保国寺,迎来57岁生日
——翁依众
出宁波城西北13公里,洪塘之北有一座灵山,东连象鼻峰,西带马鞍山,保国寺就坐落于灵山的山腰。
《保国寺志》称:“灵山僻处海隅,故名人罕至,山又不甚高广,无大奇异。”但灵山东面大海,满山松竹苍翠,山中涧流潺潺,山脚慈江蜿蜒,远处市井依稀,却也别具情致。
保国寺始于东汉灵山寺,赐名于唐广明元年(880年)。寺院所在燕子窝,位于层叠的小丘之上。入寺由山脚上行,绕过重重山冈,跨过淙淙涧流,行近燕子窝,景观豁然开朗。寺院既有“深山藏古寺”之清静,又有“院中观海曙”之开阔,“虽无宏敞扩豁之观,而有包涵盘固之势,千百年来香灯悠远,法系绵延,其他名山巨刹莫有过于斯者”。因此故,保国寺有“东来第一山”之誉。
因为一直处于清静的山岙,加之原来所处的位置几乎没有变动,大殿建筑没有受到周围太多的干扰。从某种意义上说,保国寺独特的地理环境,是其免于人为破坏、得以完整保存的一个客观因素。
在漫长的历史中,保国寺历经兴废更替,不同年代建筑屡有兴建、更迭,但主要建筑的基址基本未变,每一进院落仍然保持着历史上某一时期形成的原貌。现存格局主要为清代以后所奠定,但寺院古建筑群的总体布局是在北宋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具有历史的可读性。
保国寺现存重要文物建筑,以北宋时重建的大雄宝殿最为珍贵。作为江南现存最为完整的宋代木构建筑,保国寺大雄宝殿集宋代官式作法、大小木作、装饰彩画于一身,在中国古代木构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其建筑的年代比北宋《营造法式》刊行还要早90多年,大殿的许多做法及规制,因此成了《营造法式》的实物例证,有的甚至已是孤例。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郭黛姮教授上世纪80年代曾多次考察保国寺。她认为,保国寺大殿之所以能完整保存至今,其独特的建筑构造功不可没。
保国寺大殿全部结构不用一枚铁钉,全凭精巧的榫卯使斗拱层层相衔,将建筑物的各个构件牢固地结合在一起,由此承托起整个殿堂重达50吨的屋顶。这样的构架整体性强,富有弹性,比较坚固。
大殿外表看起来像是没有大梁支撑,其实是在前槽天花板上,巧妙地安排了三个与整体结构有机衔接的镂空藻井,用天花和藻井遮住了大殿的梁架,因此在下面不容易看到,故被称为“无梁殿”。
整个大殿进深大于面宽,呈纵向的长方形,外面的空气直进直出,畅通无阻;别具匠心的镂空藻井和错落有致的斗拱结构,在大殿上产生“回旋风”,终年回荡,因而梁上不积尘、蜘蛛不结网。
至于“鸟不栖,虫不入”的传奇,据说与大殿用料有关。1975年保国寺大殿在维修时,曾从换下来的梁柱木料中发现,这种木料有一股强烈的香味。经专家鉴定,这种木料系黄桧,坚实、耐腐。由于黄桧木中含有一种刺激性的芳香油,所以飞鸟、蜘蛛等都“望而生畏”。
“保国寺大殿代表着11世纪初最先进的木结构技术,大殿建造技术为宋代《营造法式》所吸收,有些内容不但指导着中国木构建筑的发展,而且在世界科学史上也闪烁着光辉。”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馆长余如龙说。
例如用材制度,保国寺大殿采用的是最具科学性的结构模数制,特别是“材”的断面比例,保国寺大殿斗栱用材断面的高宽比为3:2,根据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汤姆士·扬的研究,这样的比例反映了最高的出材率,具有最理想的受力效果。而中国工匠所采用的受力构件,要先于汤姆士·扬的实验数据几百年,而且作为建筑的官方标准,早已成为一种法式制度。
保国寺大殿天花装修集平棊、平闇、藻井于一身,为宋代以前建筑中仅存的一例;大梁采用“月梁造”,两肩皆有“卷杀”,是宋代建筑中符合《法式》制度的孤例……
美国的费正清博士曾慨叹“宋代是伟大的创造时代”,而保国寺大殿正是那个“伟大的创造时代”的一个伟大创造。
仿佛要刻意增强萦绕保国寺大殿的传奇意味,这一“伟大创造”的最初发现,竟出自一个“偶然”。
1954年8月,当时南京工学院的学生戚德耀和同学窦学智、方长源组成暑期实习小组,在宁波作浙东民居和古建筑的调查。调查接近尾声时,他们无意间听人说起洪塘北面山中有一座年代久远的“无梁殿”。于是,他们决定上灵山探个究竟。正是这次“偶然”的探访,揭开了被岁月尘封了900多年的一个秘密。
那天,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大雨。三人凭着一股热情,沿着山脚冒雨前行。约半个小时,只见群山环抱之中,一座灰黑瓦顶的大寺依山层层而上。
三人进了古寺,仔细察看了大殿营造,从斗拱、藻井、瓜棱柱等他们从未见过的细节部位分析,断定此座建筑非同寻常。当时天色已晚,来不及测绘和摄影,雨停之后,三人便搭车回了宁波。第二天赶回南京,向他们的老师,我国着名建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敦桢教授报告了这一重要情况。刘敦桢教授听后非常惊异,决定让他们重返寺院,进行详尽的测绘、摄影和资料收集……至此,保国寺的神奇才广为人知。
1957年,国家文物局征集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邀请刘敦桢教授对苏、浙、皖三省的古建筑进行推荐。当时刘敦桢教授就推荐了保国寺。1961年3月4日,保国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名城宁波第一个“国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