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学生何蕃传 古匾拓片国子监展出 为明清太学生题写 图

2018-07-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这个夏天,当您走进国子监,穿过汉白玉拱门和红墙碧瓦的琉璃牌坊,望向正中央的辟雍和两侧六堂走廊时,会发现这里多了一幅幅装裱精致的巨幅匾额拓片.当中既有与帝王讲堂呼应的"望冠辟雍"."声振辟雍",又有"秀振南阳"."孝友世家"等褒赞训诫,笔酣墨饱,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文化气息.太学生何蕃传 古匾拓片国子监展出 为明清太学生题写 图这是国内首次举办大型科举匾额拓片户外展,也是国子监太学生的书法作品第一次重返"母校"

这个夏天,当您走进国子监,穿过汉白玉拱门和红墙碧瓦的琉璃牌坊,望向正中央的辟雍和两侧六堂走廊时,会发现这里多了一幅幅装裱精致的巨幅匾额拓片。当中既有与帝王讲堂呼应的“望冠辟雍”、“声振辟雍”,又有“秀振南阳”、“孝友世家”等褒赞训诫,笔酣墨饱,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文化气息。

太学生何蕃传 古匾拓片国子监展出 为明清太学生题写 图

这是国内首次举办大型科举匾额拓片户外展,也是国子监太学生的书法作品第一次重返“母校”团聚。共计50余幅由明清太学生题写的匾额拓片陈列在国子监的“两廊一道”,与伫立七百年的古老建筑交相辉映。

太学生何蕃传 古匾拓片国子监展出 为明清太学生题写 图

匾额拓片浓缩千年文明

中国匾额自秦代起沿用至今已两千多年,在过去的祠堂庙宇、门宅府邸、书院学堂,几乎无处不悬匾,匾额自古就有着标识名称、宣扬教化的作用。尤其是后者,《后汉书·百官志五》中有明确记载:“凡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匾表其为,以兴善行。

太学生何蕃传 古匾拓片国子监展出 为明清太学生题写 图

”悬挂匾额是中国文化传统典型的标识,古人把自身所认同的修身齐家治国的理念高悬于门厅之上,作为对自身及后人的激励与警示。人们最为熟悉的故宫中所悬挂的“正大光明”匾额正是治国理念的深刻体现。而受科举制盛行的影响,中国古代匾额当中数量最庞大的种类之一当属科举匾额。

中国科举制的实施使“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了现实,而官方对于取得功名的士子会采用匾额授予的方式给予激励奖赏。此次展览中位于国子监东侧长廊的“拔元”二字匾额拓片,就是皇上钦命翰林院试讲学士提督梁仲衡为新科进士第一名涂朝弼所立的。

国子监作为中国古代的大学,是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当中有着众多皇帝题写的匾额,其中最著名的如题写于琉璃牌坊上的“圜桥教泽”、“学海节观”,皇帝以此勉励学子学以致用。而对于谋求仕途发达的文人学士们来说,最大荣耀莫过于毕业于国子监,殿试时考取进士,金榜题名并刻名于孔庙,从而光宗耀祖。

此次拓片展的展品,多出自国子监“毕业生”笔下,这些太学生在走出太学府后,或受邀或自发题写的匾额,饱含文采又寓意深远,对古时受匾人是崇高的赞誉和肯定;而对现代人而言,也不失为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传统重要的渡口,可谓一匾观天下。

在国子监展出的匾额拓片,内容大多与国子监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因此观众身处其中欣赏的时候,会更容易看懂理解。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伫立在辟雍大殿前的“声振辟雍”和“望冠辟雍”两幅巨型匾额拓片。“辟雍”是指国子监正中的辟雍大殿,该殿始建于乾隆年间,建筑辉煌而别致,具有独特的穹隆顶,扩音效果尤其好,历代皇帝每年都会在此进行一次讲学,诸侯贝勒、外国使节以及在国子监进修的学子们都会来聆听。

而 “声振辟雍”和“望冠辟雍”就是夸人才华横溢。

除了一目了然的匾文,还有“品高月旦”这种乍看不出内容的拓片。在展览现场,我们正赶上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馆长姚远利为年轻观众进行讲解:品高月旦当中的“月旦”指的是“月旦评”。“月旦评”是兴起于东汉时期汝南地区月初品评人物的风气。

这种风气产生与当地辟举制度有关。文人们如想获得辟举,出任地方行政机构官员,必须获得人们的好评。而在当时的汝南地区,名士许劭和许靖都喜欢发表意见。能够在月旦评当中获得好评,是文人士子的殊荣。所谓“品高月旦”说的就是赞誉受匾人的品格情操,即使在月旦评当中也属高格,是对人的学识和人品的称赞。

此外,展览当中还有具有证史价值的 “科举捷报”之类的匾额拓片。其中既有翰林院钦差为当年中举的第四十一名举人专门题写的“捷报”匾额,也有乾隆年间武举放榜为六位共同中举的考生联名题写的捷报。当中均详细记录中举的年代、姓名、名次和受匾人。透过郑重题写的字里行间,我们依稀能够感受到古时士人中举时“捷报欢声沸似雷”的情景以及科举制对于人们社会生活的重大影响。

“外国人多把京剧作为了解中国的一种符号,但从某种程度上看,匾额的历史更悠久,影响更广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更强。”梅兰芳纪念馆副馆长、我国著名戏曲匾额楹联专家吴开英先生认为,许多国家的匾额只是作为标牌,而中国的匾额还有宣扬治国、齐家理念以及保甲的作用。

匾额,不论怎样的形制,它都是古代建筑装饰艺术乃至中国文化的一种特殊符号,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性。这次展览中每一幅匾额拓片都具有丰富的文化蕴涵,使参观者受到传统文化的启迪。

匾额浓缩了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古代典籍的精华,名言警句诗词歌赋皆入匾中,使之得以广为传播。今天,人们在国子监品味匾额拓片上呈现的“金石为开”、“孝廉方正”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时,也同样能够穿越时光,去感受它们所带来的充满震撼的时代正能量。

复制品同样具有观赏性

“拓片再现了匾额的真实面目,端庄秀美的书法延长了匾额的寿命。”此次展览的主办者、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馆长姚远利介绍,中国古代历史上是“无处不匾”的,所以以前将匾额精制成拓片的人甚为稀少。而随着匾额文化的式微,时至今日古代匾额大多因为年代久远、漆粉脱落、纹饰磨损、体型巨大不便搬运等因素难以保存,存世数量越来越少。

为了能够让世人了解匾额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姚远利馆长二十余年来一直致力于古代科举匾额的收藏,并自费成立了博物馆进行展陈。在这个过程中,他探索出了匾额拓片技术,在不加修饰的基础上对匾额进行原汁原味的还原:拓片能够真实而又艺术地再现匾额的全部文化内涵,还原的不仅仅是书法字体,还有匾额形制的古旧木质纹理、不易凸显的雕刻纹样,透过时光辗转留存的榜书,在传拓的过程中完整地呈现,可谓是“艺术国学”。

清华美院培训中心书法教研室主任、中国文化艺术学会秘书长董彦先生谈到,姚远利馆长运用黑红白三种基本色调进行传拓,较之古旧的匾额,字迹更清晰醒目,观赏性更强。因匾额本身就诞生和适应于中国的传统古建筑,因此将匾额拓片在国子监的古建筑群中进行展示,既节省空间,又能更好地展现匾额书法的魅力,同时这也是一种古建筑装饰的回归,展出效果更为和谐,相辅相成。

北京文物局副局长刘超英女士表示,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这些年在资金较为匮乏的情况下仍在不断克服困难坚持开馆,此次与国子监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古代科举匾额拓片展,实际上也为民办博物馆在现有条件下如何生存和发展探索了一种全新的形式。将民办博物馆和国办博物馆进行合理的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民办博物馆展品走出展馆,到国办博物馆进行陈列和展示,这种尝试为博物馆办馆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对于同行业具有启迪作用。

孔庙与国子监博物馆馆长吴志友也认为,此次展览精选与国子监、科举文化密切相关的拓片,本身既宣传了展品,同时对于观众了解国子监和科举文化、匾额艺术增加了新的内容。展览的设计和环廊建筑相得益彰,尤其是辟雍殿前的两块同名匾额,精选的科举拓片为游客参观游览孔庙国子监增加了新的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承载文化的艺术形式何止千百种,而匾额在当中起着高屋建瓴的作用。渐渐消失于人们视野的匾额这次重新走回自己的“母校”,将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匾额形制、工艺特点、书法艺术淋漓呈现,使当代人能够畅享这场文化盛宴。

但拓片终究是一种载体,人们仔细观摩这些珍贵的匾额拓片,更多的是想追忆中国深厚儒雅的文化传统和道德修养,借由这些宝藏引领我们继承其中的精华。 古有一匾高悬,山河增色;今有一匾在心,世风增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