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美丽电影 清醇的美丽——看伊朗电影《小红鞋》
同样,这也是一部小成本制作的影片,对于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电影来说,由于资金的问题不可能拍出如好莱坞大片一样宏伟或者大场面的片子,那么只能在有限的资金条件下经营着本国的电影事业,但这也不代表着小成本影片的艺术水准就很低,比如上面提到的一些电影都是小成本制作的精品,《小红鞋》当然也是上乘之作。
从《小红鞋》的表演上,我想起了波兰戏剧家格洛托夫斯基提出的"质朴戏剧"的观点,虽然戏剧和电影的制作和表演迥然不同,但作为艺术门类是可以相互借鉴的。
所谓"质朴戏剧"的提出是基于电影和电视的普及对戏剧事业的冲击,从而探求戏剧出路的一种方法,认为"演员的个人表演技术是戏剧艺术的核心",所以格洛托夫斯基极力主张剔除除演员表演之外的一切尽量多的手法去表演一出戏。
当然,相比电影戏剧的优势在于可以充分发挥"现场感",即演员和观众之间的互动配合(这需要打破"第四堵墙"),而电影的优势在于场景的变换或者说真实背景的立体再现。
固然它们之间各有所长,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无论是戏剧还是电影都需要演员(不管专业还是非专业演员)的表演,不管这种表演是有意的还是无意中的(如记录片中的人们),只要有观众存在,这种"演员"与"观众"的二元结构就是不可动摇或者说消解的(排除电影可以剪辑的优势,可以说电影就是用摄影机替代观众的戏剧)。
那么对于小成本的电影,由于不能在外景或者拍摄技术上有所展示,除了结构或者叙事语言上有所创新外(比如《罗生门》、《暴雨将至》、《女巫布莱尔》等等都是在拍摄手法或者叙事的理念上有所创新的),就要靠演员表演了,要么纯粹"记录化",如《一个都不能少》以及阿巴斯的电影,要么就像"质朴戏剧"一样注重演员本身的表演(包括形体动作、发声训练等等)。
在方面我觉得《小红鞋》里面的表演还是比较突出的,两个小主人公阿里和他的妹妹,达到了传神细腻的程度,尤其是他们的面部表情,一颦一笑很值得考究,也能和人物的心理达到同步的要求。比如,在父母面前,两个人用作业本传递如何解决妹妹上学没鞋穿的问题,可谓出神入化。这也是影片值得借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