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元甲历史军事 略谈武元甲的军事能力有多高

2018-10-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提到越南人民军大将武元甲,不仅在越南可谓无人不知,在世界范围内也是赫赫有名.由于在第一次.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即越南抗法.抗美战争)中打出了威名,武元甲曾先后于1966年1月.1968年2月和1972年5月三次登上美国<时代>杂志封面,同全世界读者混了个脸熟.武元甲历史军事 略谈武元甲的军事能力有多高西方军界给他起了不少绰号,如"奠边府之虎"."红色拿破仑"等,连很多西方老百姓都知道东方有个"甲将军".武元甲指挥的一些著名战役,也是西

提到越南人民军大将武元甲,不仅在越南可谓无人不知,在世界范围内也是赫赫有名。由于在第一次、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即越南抗法、抗美战争)中打出了威名,武元甲曾先后于1966年1月、1968年2月和1972年5月三次登上美国《时代》杂志封面,同全世界读者混了个脸熟。

武元甲历史军事 略谈武元甲的军事能力有多高

西方军界给他起了不少绰号,如“奠边府之虎”、“红色拿破仑”等,连很多西方老百姓都知道东方有个“甲将军”。武元甲指挥的一些著名战役,也是西方军界多年来经常研究的课题。

然而在中国,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国人对武元甲的评价并不高。甚至有很多军迷认为武元甲当“师长都抬举他了,正常也就是个团长水平,发挥超长撑死旅长”,“矮子里面拔将军”,“只配给陈赓端茶送水擦桌子”等。那么,就有必要探究一下武元甲的军事能力到底有多高,是否真的“正常也就是个团长水平”。

武元甲历史军事 略谈武元甲的军事能力有多高

首先应该明确一下,武元甲是个什么级别的人物。他是团长吗?是旅长吗?是师长吗?甚至军长打得住吗?都不是,武元甲是越南人民军第一大将,长期担任政府常务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并以越共中央军委书记身份主持军委日常工作。

武元甲历史军事 略谈武元甲的军事能力有多高

也就是说,武元甲是越共党内分工军事的最高负责人,是军队的统帅级人物。那么就应该知道,要来评价武元甲的军事能力,必须要有一个符合其身份的基本水平线来进行衡量,而不是不分四六一锅乱烩,也不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武元甲本人亦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不断进步,终于达到了一个相对固定高度的。能够想象评价毛泽东的军事能力不是从指挥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出发,而是根据大柏地战斗毛在山头上光头跳脚高呼革命口号吗?能够想像评价评价彭德怀的军事能力不是从转战西北、抗美援朝出发,而是根据他带领几百红军从井冈山突围落荒而逃吗?能够想像评价林彪的军事能力不是从大战平型关、挥军扫东北出发,而是根据他转战晋西穿着日军大衣骑马招摇过市挨了一黑枪吗?能够想像评价粟裕的军事能力不是从奇兵孟良崮、履险战豫东出发,而是根据他南昌起义南下途中脑袋中弹差点掉队呜呼哀哉吗?答案很清楚,自然都不是。

他们的军事能力有多高,只能从他们所取得的稳定军事业绩的系统表现上看。在这里木桶理论不起作用,衡量的标准是木板的平均高度,而不是有多少短板。

很多人一直拿陈赓为例子,说50年陈赓率领中国军事顾问团入越援助,帮助越军打胜了边界战役,那是陈赓在教武元甲怎么打仗。应该说,这种评价与事实基本符合。毕竟此前武元甲的军事积累主要出于自学成才,经验也在游击战方面,越军的素质能力非常有限,如果没有中国军事顾问团的帮助,自己想实现超越转型是非常困难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越军还是那个越军,在武元甲手里打不了胜仗,陈赓来指挥怎么就能赢?陈赓的军事能力是怎么体现的?

如果细究边界战役的过程就能够了解到,越军从游击武装整合成正规部队的时间并不长,军事素质有限,缺乏攻坚经验和坚韧斗志,在实战中的表现也很令陈赓失望,甚至很苦恼,这不是短时间能改变的。陈赓所能做的,是帮助越军统帅部下战役决心,在战役计划的制订上对其进行指导,在战役的关键时刻牢牢把关,决心不变,严厉镇场,坚持“最后五分钟”,然后胜利到手。

而在前线具体拼搏战斗的还是那支越军,至于其在实战中怎么人海冲锋,怎么协同不力,怎么尸横遍地,怎么顶不住了要跑,那是基层指挥员应该负的责任,是在平时的组织训练中要予以解决的问题,却并不是陈赓需要面面俱到亲力亲为的。

否则任何统帅都没法打仗了,转身上个厕所工夫西瓜就要娄,那还咋玩?

再举一个例子。在1947年初的汾孝战役中,陈赓晋冀鲁豫野战军4纵的一个连队进攻中街村,由于没有发现敌人一个侧射火力点上的3挺重机枪,结果导致全连在冲锋时壮烈牺牲。陈赓在战后视察战场,发现整个连队呈战斗队形倒在地上,牺牲者的头都向着前面,没有一个向后的,连长在连长的位置上,指导员在指导员的位置上……有人可能就要骂了,这指挥员的水平太差了,简直是猪突冲锋,草菅人命!

这里想问一下,哪个指挥员的水平太差了?陈赓吗?可能说得就是陈赓。

君不见79年对越作战初期我军伤亡较大,结果无数人破口大骂许世友,根本就不要提什么指挥能力了,完全是贬得一团漆黑。许世友手下至少还没出现整连排队玩完的事情,轮到比他更严重的陈赓能例外吗?陈赓就这军事能力吗?

当然不能这么评价陈赓,就和不能这么评价许世友一个道理。陈赓需要每天盯着这个连队教他们如何规范战术动作吗?不能吧,那陈赓是当纵队司令员的还是当营长连长的?陈赓应该做的就像他在这次战斗后总结教训时说得那样:“你看这是我们的战士不勇敢吗?严防敌人的侧射火力,是指挥进攻战斗的常识,可是我们团的指挥员却没有注意到,这是置9连于死地的关键。

你们看,旁边不到20米就有一道坎儿。如果顺着这道坎儿打,只受正面火力的威胁,不但不会有很大伤亡,而且肯定会打进去。

”陈赓只需要这么指示一番,站在全局的高度进行指导,以后如何贯彻那就是下面的事了。如果屡教不改,还出这种事情,帽子需要往陈赓头上扣吗?难道陈赓没有体现出他这一级首长应该有的军事能力吗?那军队的各级组织都是干什么吃的?全是饭桶是吗?只靠司令员一个人玩是吗?这恐怕说得不是地球上的事,至于是哪个星球的可以自己去找。

轮到许世友也一样,79年他下了命令30分钟把坦克给我开进东溪,这就是总指挥一级的决心和要求。

至于下边的步兵是跑步去,还是用背包带捆在坦克上拉着去,那是下边指挥员应该做的事,不是老许需要具体管的,他要的就是结果。部队就是要打胜仗的,上边下了决心下边就要想方设法达成上级的意图,标准只有一个:打不了胜仗的就不是好部队。

如果步兵绑在坦克上行军半路遭袭击挨枪子就直接黑许世友的指挥不行,那与中街村一个连队全部冲锋无一生还来黑陈赓有什么本质不同?评价陈赓和许世友的军事能力,不从他们所在的地位来衡量,而是把他们降职八级去负基层军官应负的责任,那这说得到底是司令员陈赓、许世友,还是连长陈赓、许世友?其荒谬性是显而易见的。

没有标准的评价谁谁的军事能力有多高,随着自己的心情张嘴就黑,那不是讨论历史,不过是在写小说罢了。

作为一名军事统帅,应该具备的能力主要有想象力、判断力、决策力、计划力、组织力、执行力、应变力、意志力等几大项。在冷兵器时代,偏重于统帅的个人素质,上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神机妙算”,正是统帅能力的体现。

而到了热兵器不断发展的近现代,军事体系构建已经相当严密,对上述个人能力要求有的便明显弱化,如计划力、组织力,可以交给参谋团和各级组织去完成。但其余几项仍是统帅所必备的基本能力,也是达成战役胜利在指挥上的基本保障。对于统帅来说,所谓指挥能力正是基于上述几项基本能力来对全局进行指导。

不少人认为一定要做到哪个军、哪个师,或是哪个旅、哪个团到哪个位置,手在地图上一卡一卡才叫指挥,那这个理解未免有点窄了。统帅必须指挥到哪个军、哪个师吗?那还要方面军、集团军级的指挥员干什么呢?就像蒋介石那样,直接插手下级指挥,包办代替,指挥到哪哪里失败吗?显然其中的教训与分别一说大家就应该明白。

林彪喜欢越级指挥到师,那是他的个人风格,并不是说只有这样才叫指挥。陈赓就不鸟林彪,难道陈赓就没能力指挥了?在一个严密的军事体系里,计划就应该由参谋团作出,然后交下面执行,军师旅团营连各司其职,保证上下联络通畅,及时反馈信息。

统帅应该做的则是定下决心,掌握全局,及时指导,谨慎应变,迅速决策,监督执行,主要从指导的角度来推动整个计划执行。

而不是具体插手哪一级的指挥,一定要手指地图,口报番号,电话传达才叫指挥,实际上那是参谋长的职责,统帅是要站在参谋长背后做好把握全局、交代意图和监督报告等工作。所谓指挥千军万马,首要的是把统帅部里的几个人指挥好,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否则无从谈起。

林彪、粟裕喜欢倒背地图,口授计划,那是他们的天才所在,自己也喜欢这样,却不能要求所有统帅都这样。就像不能要求毛泽东不光只做决策,还不能当甩手掌柜,必须得向周恩来学习才行。

毛就是喜欢当甩手掌握,让周恩来负责全盘操作,充分尊重前方指挥员的机断决行,然后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毛不是天才的战略家、军事家吗?还非得让他亲自做计划,下命令,手指地图一卡一卡才叫军事家的能力吗?

有了上述的铺垫后,就可以来说武元甲了。诚然,在50年代的抗法战争中,武元甲仍然处于学习阶段,其所取得的辉煌战功有相当一部分要归功于中国军事顾问团,特别是启蒙老师陈赓大将,这是需要予以承认的。而到了漫长艰苦的抗美救国战争及最后总奋起时期,最终领导北越打赢战争并完成国家统一的,首功便是越共军事领导人中排名第一的武元甲。衡量他的军事能力,这一时期是最好的试金石。

首先,从1954年《日内瓦协议》签订后,中国和苏联都是不支持北越以武力统一南方的,胡志明也一度转为了这一看法。而在越共党内,武元甲和黎笋是最为积极主张在南方开展武装斗争的领导人。在他们的竭力推动下,越共中央不顾中国和苏联的反对,于1959年1月越南劳动党扩大的二届十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在越南南方建立武装力量,以武装斗争与政治斗争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国家统一的决议。

其后便建立了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表面上是南方主张国家统一的独立政治组织,实际由越南劳动党南方局领导,并派出越南人民军的第二大将阮志清赴南方组建武装力量及负责军事指挥。

可以说,这一历史事件显示出了武元甲对战略走向的判断力,也由此才打下了北越最终以武力达成国家统一的基础。

其次,对于越南人民军的建军方向,自50年代中期后,以操练游击战出身的武元甲却认为应该实行正规化和机械化,将一直师从中国转向师从苏联。为此他做了很多努力,但在党内遇到的阻力很大,还多次受到过胡志明的批评。

经过妥协后,越南武装力量定型为以主力部队、地方部队和民兵自卫队三种武装力量相结合的体系。在武元甲的努力下,其中主力部队的规模不断膨胀,武器装备也得到了一定完善。在抗法战争结束时,越军已发展为12个师、11个独立团、2个工兵团和4个炮兵团,以及通信兵、工程兵、炮兵和高射炮兵等兵种部队,总兵力达33万人。

到60年代,北越又相继组建了海军、防化兵、武装公安、装甲兵、空军、防空军、特工部队等军、兵种,同时组建了军一级的作战部队。

由此,越军具备了一次实施10万人以上级别战役的能力,得以在老挝和南越大打出手。等到越南完成南北统一后的70年代末,越军的总兵力已超过了100万人,辖陆军、海军、空军、防空军、地方部队和公安部队等较为齐全的军种,装备大量中美苏东欧制造的先进武器,实力已今非昔比。

正是在这种军事实力的基础上,越南才能够悍然全面入侵柬埔寨,打出了一场有20多万部队参加的海陆空联合的“闪击战”,迅速击溃民柬政权,令全世界刮目相看。

综观这一筚路蓝缕的发展过程,没有领导层强大的计划力、组织力、执行力是难以做到的。作为军队最高级别的领导人,武元甲是这一历史过程的主要推动者。其时美国临门,中苏在侧,既要挡住敌人,又要争取援助,还要自己发展,何者曰能?所谓建军,不过如此。

诚然,中国和苏联都对越南进行了大力援助是不假,但正如我们一向强调的哲学观点,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没有越南人自己的顽强努力和不畏牺牲,也不会结出上述丰硕的军事成果。

美国人还大力援助过南越,也大力扶植过伊拉克现政权,等到他们走后怎么样?只看到两支没有军魂的军队,不堪一击,令人嗤笑。怎么没见这些拿了大把美元的军人自称“世界第三”?不能成天把援助过别人挂在嘴上,一切都从此出发,那样看到的只能是歪曲的世界。

中国还拿过苏联大量援助呢,由此打造出了一个基本的工业体系,难道中国的成就就全成苏联给的了吗?显然没几个中国人会这样说。怎么到了评论越南的时候就以自我为中心了呢?

第三,自从美国介入南越后,越共党内就有在南方是以政治斗争为主,军事手段为辅,还是加快军事力量建设,转变为以军事斗争为主的争论。武元甲是后一主张的坚定支持者。为了达成目标,他还大胆推动以北越正规军渗入南方,迅速壮大南方解放阵线武装力量,全面与美军和南越军展开争夺的战略行动。

著名的“胡志明小道”成为了越南战争中的不朽传奇,其中就有武元甲的无数心血。所谓越战并不只是越南境内的战争,国际上称之为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战火遍及印度支那三国。

为何会如此?远的如越共想统一印支三国的传统理想就不提了,单从军事角度上说,组织军队跨境作战,从抗法战争时期就进军老挝,将越南和老挝作为一个战争全局来调度,这其中就有越军总司令武元甲的重要因素。

而通过“胡志明小道”从柬埔寨过境,利用中国提供的“买路钱”可以实际使用柬埔寨的部分领土,到越战结束后越军仍赖着不走,终于导致越柬交恶,越军可以有所谓借口大举打进柬埔寨,这背后就有着战略上的深谋远虑。

自从主张持久游击战的南方最高军事负责人阮志清大将1967年在前线突然死亡后,武元甲得以能够在南方组织规模宏大的1968年顺化战役(西方称“春节攻势”)。尽管这一战役越军损失惨重,没有达成战术目标,但在战略上可谓成功,严重挫伤了美国人的信心,激起了其国内巨大的反战浪潮,实际上成为了越南战争的转折点。

到了1972年,越美巴黎谈判已见成果,美国急于从越南脱身的意图显露无遗。为奠定美国人撤走后北越在南越境内的优势地位,武元甲策划与组织发动了著名的春夏季攻势(又称“阮惠战役”,西方称“复活节攻势”),第一次公开将军队跨过北纬17度分界线大举南下。

尽管这一攻势在美军提供火力支援和南越军组织兵力反扑之下遭到遏止,但北越军却在南越境内牢牢站住了脚,实际在军事上否定了北纬17度分界线。

无论基辛格如何在巴黎的谈判桌上摇唇指责,北越代表黎德寿却岿然不动,最后美国人只好认可了这一既成事实。春夏季攻势尽管使越军受到较大伤亡,但却进一步沉重打击了南越政权,为1975年的统一总攻势(越方称为“总进攻和总奋起”)准备了最基本的条件,在战略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面对在物质技术上占绝对优势的敌人,弱者只能付出更多生命为代价,这是无奈的客观现实。

把目光移到长津湖和砥平里,志愿军不是一波一波踏尸而行奋勇冲锋吗?难道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恐怕凡是爱国的中国人都不会嘲笑志愿军的行为,那有什么理由嘲笑越南人的牺牲?所谓客观评价不是只用嘴吐手打几个汉字,那是需要评价者用他的态度来证明的。总之,综观上述的一系列历史过程,充分显示了武元甲的战略想象力和应变能力,为最终取得战争胜利和达成国家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四,当越美签订《巴黎协定》,美军基本从南越撤走后,对于如何统一南方,越共党内还是有争论的。有的领导人主张战争打得太久太残酷,北越损失太大,应该先停战缓一缓;有的领导人认为美国人一走中国和苏联的军事援助立即便大幅度削减,形势对北越不利,硬打下去军事上承受不起;有的领导人主张北越可以转为休养生息,像苏联那样搞缓和,依靠经济竞赛超过南越,从而促进南北统一等。

武元甲却不这样看。他认为停止武装斗争搞经济竞赛促进统一是不现实的。

南越政权一旦得到喘息机会,一定会像当年《日内瓦协议》签订后那样,在南方大肆屠杀越共党员和革命群众,摧毁党组织和群众基础,在南方辛苦创建的基业将会毁于一旦。美国人为什么撤走了?因为打不下去才走的。

既然走了,一时半会就不会再回来,其国内政治压力不允许。越南付出了这样巨大的民族牺牲,好不容易赢得了历史机遇,怎么能够轻率放弃?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一旦南越政权得到了巩固,那时再想统一就困难了。

武元甲的主张得到了越共最高领导人总书记黎笋的坚定支持。这一党一军两位最高级别的大佬坚定携手,敢于拍板,终于平息了党内的反对声音,确立了继续“武统”的决策。此后,武元甲根据政治局决议,主持指导国防部和总参谋部拟订了1974年至1975年度作战计划,确定了主要突击方向,并组织完成了一系列发动战略进攻的准备工作。

前方的具体战役指挥由总参谋长文进勇、副总参谋长黎仲迅、南方解放军代司令员陈文茶、南方局书记范雄等人组织实施。

黎笋和武元甲在河内密切注意前线局势,根据最新信息及时调整决策和部署,对前方予以指导,重大问题都召开政治局会议讨论解决。于是,1975年4月30日中午,越南人民军第203坦克装甲车旅390号战车第一个冲进西贡总统府,在独立宫顶楼升起了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的红蓝金星旗。艰苦卓绝的越南统一战争终于结束了,武元甲和黎笋以其强大的决策力创造了历史。

第五,从越南战争到统一战争打得这样苦,这样惨,北越为什么还要坚持下去不动摇?作为一名军事统帅,具备钢铁般的神经是必需的。前述陈赓指挥素质很差的越军为什么能够打赢边界战役?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最后五分钟”的精神,战争的胜负往往就在于这五分钟。

电影《大决战——辽沈战役》大家都看过,林彪对塔山战局怎么说的?“给程子华发报,我不要他的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这就是统帅。战争没有不残酷的,也没有不死人的。

浅尝辄止,见伤必怯,这是什么样的战争?这是什么样的军队?恐怕很多人早就大骂了,什么软包怂蛋,伊拉克政府军吧!那么反过来就要问,对于战争中的伤亡怎么看?朱可夫元帅,打仗唯恐兵力不足,兵器不多,后勤不强,尔后才万炮齐轰,人海碾压,至于伤亡多少,从来不在他的眼里。

于是,他成为了二战名将。再提到许世友,79年初战不利,伤亡较大,但他意志坚定,将预备队一支支投进去,猛打猛冲,前仆后继,终于拔高平,克谅山,打过奇穷河,挥兵震河内。怎么评价许的军事能力如何?是看坦克背包带还是看他坚定的战役决心?

武元甲有一句名言曾震动了西方军界,使许多美国将领动摇了在越南战争中取胜的信念。这就是:“全世界每一分钟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死亡,一百,一千,一万,成千上万的人的死亡,为了革命与国家的统一,即使他们是我们的同胞,也算不得什么。

”如此蔑视死亡不畏民族牺牲的坚定信念,是以民主为价值观的美国人难以想像的,更是不能接受的,卷入这样的战争是无法持续的,武元甲的敌人只能为此弃械低头。面对美国这样一个超级强国,只有打到这样一个程度,也才能够有取胜的希望。武元甲就是有这样强大的意志力,使他能够手不颤抖地指挥千军万马不畏牺牲将这场战争进行下去。

说了这么多,武元甲这一级人物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军事能力,他实际表现出了多少军事能力,已经昭然若揭。对于武元甲的要求,就是对军事统帅的要求,而不是对团长旅长、连长排长的要求。这一点,不需要再进行什么样的解释了。有些人上来就大谈军事能力,这个人如何,那个人如何,却不懂什么叫军事能力,什么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军事能力。非要让统帅级的人物去干团长旅长、连长排长应该干的活,这不是很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