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兵深圳建筑 深圳浪口虔贞学校:中西合璧的建筑智慧 | 深圳风物志

2017-10-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点击上方"越众文化传播"关注人文历史虔贞学校的建筑特点与中国传统建筑一致,这座建筑的主立面为开间方向的立面,这与大部分西方教堂以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山墙面为主立面的做法不同.它本为一座普通的宝安式民宅,教会将其购下,对其进行了多次改造,加入了越来越多的西洋建筑元素.在建筑平面中已能够看出柱廊的立面划分与建筑本体的开间不相对应,是主持改建的设计发挥了聪明才智,把楼梯间设置在原住宅外墙北侧,这样,正立面一层做拱廊,若按原有的三开间宽度只可做五间,拱的跨度不会过大而影响立面比例的协调,正立

点击上方“越众文化传播”关注人文历史

虔贞学校的建筑特点

与中国传统建筑一致,这座建筑的主立面为开间方向的立面,这与大部分西方教堂以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山墙面为主立面的做法不同。

它本为一座普通的宝安式民宅,教会将其购下,对其进行了多次改造,加入了越来越多的西洋建筑元素。在建筑平面中已能够看出柱廊的立面划分与建筑本体的开间不相对应,是主持改建的设计发挥了聪明才智,把楼梯间设置在原住宅外墙北侧,这样,正立面一层做拱廊,若按原有的三开间宽度只可做五间,拱的跨度不会过大而影响立面比例的协调,正立面增加一定宽度后可做成五间比例适宜的柱廊,可见虽在一定程度上未脱离地方民居的规制。

但建筑整体上占主导地位的是带有西方建筑特色的立面形制,传教士在接受中国地方传统民居模式的基础上,坚持自身突显的、符号化的建筑要素,最后形成了典型的中西合璧风格。

从结构上来看,中式与西式合并的特征也非常明显。由平面和剖面均能看出,建筑的主要承重体是墙和柱,这与深圳地方传统民居是一致的。

建筑屋面的承重形式却与传统做法截然不同,中国古代建筑无论是抬梁式、穿斗式的木构建筑还是墙承重的建筑都是纵深方向的檩搁置在承重体上,其上布置开间方向的架瓦的椽,但这座建筑坡屋顶的承重结构却是西方的木建筑结构——桁架结构,三角形的木桁架架在石料构造的墙体上支撑起屋面,这是中世纪以德国、瑞士、奥地利、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中民用住宅最常见的结构形式。

因此这些西方元素都是在中式民宅基础上的装饰。

浪口堂和虔贞女校的选址位于浪口村最北侧地势较高的山脚坡地上,无论是所处位置的地势还是建筑本身的高度,在以单层房屋为主的近代早期深圳传统乡村景观中是突出的。

从老照片中可以看出教堂面临田地,一方面它位于村落横街的道路系统的末端,与村落有良好的沟通关系,另一方面又有单独于村落道路网格的田间小路直通向建筑,形成它自身进出村落的单独通道。

教堂远离村落宗族的公共聚会空间,其建筑彼此之间以低矮的围墙、围栏、台基围合成一个独立的空间领域,但其建筑本身地基的高度和矮墙围栏形成的空间领域使得人们即使站在围墙外也可窥见建筑群之全貌。

诸如此类的处理方法体现了教会建筑作为村落的一种异质景观,它一方面独立于以宗族体系支撑的村落空间系统,另一方面又希望通过交通的联系、异域文化形象的展示与村落产生对话,吸引村民接触他们的宗教文化。

(本文选自《深圳风物志·传统建筑卷》 葛琳/图文,张一兵/审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