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西行取经 唐玄奘西行取经课文原文
玄奘是唐朝的一位和尚。他精通佛教经典,被尊称为三藏法师(三藏是佛教经典的总称)。在研读佛经时,他发现以前翻译过来的佛经错误很多,就决定到佛教的起源地天竺(zhú)去学习。
公元629年(一说627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到了凉州(今甘肃武威)。当时,朝廷禁止唐人出境,他在凉州被驻守边境的兵士发现,命他回长安去。他设法绕过边防关卡,向西来到玉门关附近的瓜州(今甘肃安西)。
在瓜州,玄奘打听到玉门关外有五座堡垒,每座堡垒之间相隔一百里,中间没有水草,只有堡垒旁才有水源,并且由兵士把守。这时候,凉州的官员已经发现玄奘偷越边防,发出公文到瓜州缉(jī)拿他。如果经过堡垒,他—定会被兵士捉住;可是不经过堡垒,他又无法补充水源。
玄奘正束手无策,碰到了一个当地人,说愿意给他带路。玄奘变卖了衣物,买了两匹马,连夜出发,跟着他混出了玉门关。谁知走了一程,那人就不想再走了,甚至想谋杀玄奘。玄奘发现他不怀好意,就把他打发走了。
玄奘单人匹马在关外的沙漠地带摸索前进。约莫走了八十乡里,才到了第一堡边。他怕被守兵发现,白天躲在沙沟里,等天黑了才走近堡垒前的水源。他正想用皮袋盛水,忽然一支箭射来,差点儿射中他的膝盖。玄奘知道躲不过,索性朝着堡垒喊道:"我是长安来的和尚,你们别射箭!"
堡中的人停止射箭,打开堡门,把玄奘带进堡垒。守堡的校尉王祥信奉佛教,问清玄奘的来历后,不但没为难他,还派人帮他盛水,又送了一些食物,亲自把他送到十几里外,给他指引一条通向第四堡的小道。
第四堡的校尉是王祥的同族兄弟,听说玄奘是王祥那里来的,也很热情地接待他,并且告诉他,第五堡的守兵十分凶暴,叫他绕过第五堡,到野马泉去取水,再往西走,就是—片长八百里的大沙漠了。
玄奘离开第四堡,又走了一百多里,迷了路,没有找到野马泉。他正要拿起随身带的水袋喝水,哪知一失手,水都撒在沙土上了。没有水,怎么越过沙漠呢?玄奘想折回第四堡去取水,走了十几里,忽然想起临走的时候,他曾经立下誓言,不到达目的地,决不后退—步。于是,他拨转马头,继续朝西前进。
大沙漠里一片茫茫,上不见飞鸟,下不见走兽,有时一阵旋风,卷起漫天沙土,像暴雨一样落下来。玄奘在沙漠里接连走了四夜五天,没有一点儿水喝,口干的像火烧一样,终于支撑不住,昏倒在沙漠上。到了第五天半夜,天边起了凉风,把玄奘吹得清醒过来。他站起来,牵着马又走了十几里,发现了一片草地和一个池塘。有了水草,人和马才摆脱绝境。又走了两天,终于走出大沙漠,经过伊吾(今新疆哈密),到了高昌(在今新疆吐鲁番东)。
高昌王也信佛,听说玄奘是大唐来的高憎,十分敬重,请他讲经,还恳求他留住高昌。玄奘不肯,高昌王只好给他准备行装,派二十五人,随带三十匹马护送;他还写信给沿路各国的国王,请他们保护玄奘过境。
玄奘带领人马,越过雪山冰河,冲过暴风雪崩,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通过西域各国,来到天竺。玄奘在天竺游历各地,朝拜圣迹,向高憎学经。玄奘的游历,不但在佛学上取得很大成功,而且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公元645年,他带了六百多部佛经,回到阔别十多年的长安。
玄奘和尚百折不挠的取经事迹,轰动了长安城。唐朝皇帝对玄奘的壮举十分赞赏,亲自召见了玄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