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碑是谁立的 李陵投降匈奴的原因

2018-11-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苏武刚刚被匈奴扣押的第一年,两国芥蒂重生,战云再起.汉武帝派宠妃之兄李广利率骑兵3万出酒泉,向匈奴发起攻击;派李广之孙李陵率步兵5000人从居延出发,深入塞外牵制匈奴.李广利刚与匈奴交手便大败而归,只剩下李陵孤军奋战.结果,小小的步兵分队被且鞮侯单于统率的6万骑兵包围,李陵兵败被俘.李陵碑是谁立的 李陵投降匈奴的原因统治者从来只关心结果不关心过程,更不问原因,将门虎子束手就擒,就是令人难以接受的结果.汉武帝先将李陵的家人关进监狱,然后召集群臣为李陵定罪.在逃跑.投降还是

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苏武刚刚被匈奴扣押的第一年,两国芥蒂重生,战云再起。

汉武帝派宠妃之兄李广利率骑兵3万出酒泉,向匈奴发起攻击;派李广之孙李陵率步兵5000人从居延出发,深入塞外牵制匈奴。李广利刚与匈奴交手便大败而归,只剩下李陵孤军奋战。结果,小小的步兵分队被且鞮侯单于统率的6万骑兵包围,李陵兵败被俘。

李陵碑是谁立的 李陵投降匈奴的原因

统治者从来只关心结果不关心过程,更不问原因,将门虎子束手就擒,就是令人难以接受的结果。汉武帝先将李陵的家人关进监狱,然后召集群臣为李陵定罪。

在逃跑、投降还是自杀的问题上,中国与西方一向有着截然相反的价值标准。中国人可以原谅逃兵,却绝不原谅降兵。而西方人认为在无力抵抗的情况下向敌人投降,一来尽到了军人的责任,二来可以保存最为珍贵的生命,并不算什么可耻之事。反而临阵脱逃是逃避军人的责任,是军人最大的耻辱,应该受到道义的谴责和军法的严惩。这也就是"二战"中西方战场降兵多逃兵少,中国战场降兵少逃兵多的深层次原因。

李陵碑是谁立的 李陵投降匈奴的原因

临阵退却的李广利毫发无损,无奈投降的李陵却被大臣们口诛笔伐。

只有太史令司马迁辩解说,李陵只有5000兵马,却杀敌上万,其功绩足以告白天下。至于不肯马上自杀,必有原因。

只知舞文弄墨的太史令只懂人性不懂政治。再合理的解释在汉武帝听来或许都是辩解,甚至是另有所指--不仅想为李陵说情,而且暗含了对皇亲李广利临阵脱逃的不满。

李陵碑是谁立的 李陵投降匈奴的原因

司马迁以"沮贰师"的罪名被革职下狱,后以"污罔罪"遭腐刑(阉割)。

在君权至上的年代,人权是个奢侈的话题。羞愤交加的司马迁几乎自杀,后来他在痛苦中深深感悟到,如此自绝于世"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成语"九牛一毛"由此而来)于是,他以失明的左丘明、遭膑刑的孙膑、被流放的屈原和潦倒的孔丘自勉,倾毕生心血著就了中国首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正是这种彻悟,才使得"大势已去"古汉语中人和动物的睾丸称"势",成语"大势已去"即从此来。的他能够重新站在历史的巅峰呼啸:"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后来,匈奴传来了李陵(实际是李绪)帮助匈奴操练兵马的消息,于是皇帝下令对李陵灭三族源于商代的一种酷刑,指灭父、母、子三族,或父、兄、子三族。后来发展到灭九族,一种说法为本身及本身以上的父、祖、曾祖、高祖,本身以下的子、孙、曾孙、玄孙;

另一种说法为父族四(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其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其外孙),母族三(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妻族二(岳父一家,岳母的娘家)。事情到了这种地步,李陵再也无颜南归。

苏武归汉前,李陵设宴饯行。在宴席上,李陵再也抑制不住满腔的冤屈与悲哀,为被泪水染黄的汉史留下了一首著名的《别歌》:"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tui)。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哀莫大于心死,悲莫过于无志。从此,万念俱灰的李陵甘心娶单于的女儿为妻,被封在遥远而寒冷的坚昆,客死异乡。从此,红发绿眼的坚昆人中的黑发人被认为是李陵后裔,他们也自称都尉苗裔。

李广利尽管受到了妹夫汉武帝的一再庇护,但可惜只能算是一位皮影戏高手,打起仗来实在勉为其难,几度出征,非平即败,最多也就是小胜。李陵降胡七年后,李广利统率14万大军进攻匈奴。京城里一位宦官将李广利及其亲家宰相刘屈牦企图拥戴自己的外甥刘髆(bo)为皇太子的事和盘托出,并说李广利的夫人请女巫诅咒武帝早死。

武帝立即将宰相全家砍头示众,将李广利的夫人打入天牢。前线的李广利听到消息,寻机抛下自己统率的大军,只身向匈奴投降。主帅投降,大军只能撤退。

不知道这位天天自称"孤"(不能得众)、"寡人"(少德之人)、"不谷"(不够善良)的皇帝,是否真的认识到了自己的孤、寡和不谷呢?

晚年的汉武帝有所感悟,在巡游泰山时发布的《轮台诏》中检讨说:"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