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圣制幸玉真公主 李白和玉真公主有不寻常的关系吗?

2019-02-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李白是受道教影响极深的唐代大诗人,生活在开元.天宝年间崇奉道教的时代.唐代崇奉儒.释.道三教,而因为唐王朝制定新谱牒,为了抬高皇室的品级,追溯其祖先为老子(李耳).李白年轻时即受到道教影响,向往修炼成仙.李白未离蜀时,曾隐居学道.据王琦<李白年谱>推算,李白隐居岷山学道时年仅20岁.李白离蜀后,曾结识茅山派道士司马承祯.其后又与当时著名道士吴筠亦相友善,吴筠与司马承祯均师事潘师正,为茅山道士陶弘景之四传弟子.奉和圣制幸玉真公主 李白和玉真公主有不寻常的关系吗?李白正式履行过入教仪式,成为受过符

李白是受道教影响极深的唐代大诗人,生活在开元、天宝年间崇奉道教的时代。唐代崇奉儒、释、道三教,而因为唐王朝制定新谱牒,为了抬高皇室的品级,追溯其祖先为老子(李耳)。

李白年轻时即受到道教影响,向往修炼成仙。李白未离蜀时,曾隐居学道。据王琦《李白年谱》推算,李白隐居岷山学道时年仅20岁。李白离蜀后,曾结识茅山派道士司马承祯。其后又与当时著名道士吴筠亦相友善,吴筠与司马承祯均师事潘师正,为茅山道士陶弘景之四传弟子。

奉和圣制幸玉真公主 李白和玉真公主有不寻常的关系吗?

李白正式履行过入教仪式,成为受过符箓的道士。李白入道教是在离京师以后,他在京师约三载,于天宝元年(742年)至天宝三年(744年),这时李白四十四、五岁。入道教后,李白潜心于内、外丹术。据他自述:“吾与霞子元丹,烟子元演,气激道合,结神仙交,殊身同心,誓老云海,不可夺也。

奉和圣制幸玉真公主 李白和玉真公主有不寻常的关系吗?

历行天下,周求名山,入神农之故乡,得胡公之精术。”胡公即紫阳先生、道士,长于内丹术,为李白所景慕。李白还曾到嵩山访炼丹之焦炼师。焦炼师是传说中的人物,被当作仙家,长于炼丹,而李白信以为真,竟访道少室,尽登三十六峰,可见其虔诚。

奉和圣制幸玉真公主 李白和玉真公主有不寻常的关系吗?

李白潜心内、外丹术,志在游仙,其一生高尚于此,坎坷亦于此。李白有时向往得到朝廷重用,以施展济世之才,但又因其道家气质而无法于仕途上进。《新唐书·文艺列传·李白传》载:“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

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颒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饮。白常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数贵,耻之,摘其诗以激杨贵妃。

帝欲官白,妃辄沮止。”李白于长安供奉翰林三年,即被朝廷斥去,与他鄙视佞幸,如高力士辈,不无关系。他失官后继续浪迹江湖,未再被起用。唐代宗即位,李白曾拜拾遗,然未及奉命即死去。李白之道家气质,逍遥任性,不拘一格,不与流俗为伍,这样的狂人,朝廷自然容不得他,世间亦容不得他,他只好入名山而寻仙了。

李白狂傲,但其人格表里一致,是因为他吸收道家任自然而反对矫饰。李白接受了道教的宇宙观。李白诗云:“观变穷太易,探元化群生。寂寞缀道论,空帘闭幽情”。“太易”指宇宙之元初,本原,亦即“道”之状态。“观变穷太易”,是他认为宇宙本质乃运动。

而“探元化群生”,“元”亦“道”,群生由道生出,亦说明道运动不息。而“寂寞”、“空帘”都是指学道之修养方法和所要达到的境界。李白吸收道家自然思想,认为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皆属自然,“万物兴歇皆自然”,天地万物之兴衰生死均属自然。

李白诗又有“贵道能全真,谮辉卧幽邻。探元入窅默,观化游无垠。”其中所说“全真”即指道家重自然,倡无为,反对有为,反对诈巧虚伪。所谓“幽邻”、“窅默”、“无垠”,均指自然无为,因为道是无形无名的,故为天地万物之根源,而为万化之本。

李白诗又云:“穷通与修短,造化夙所禀。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这是道家之宿命论思想,认为人的寿命长短与富贵穷通,皆由命中(造化)注定。“一樽齐死生”是以醉酒达到得道的境界,酒醉忘记一切,超越万物和自我,名为“失天地”,实际达到齐天地万物和死生的境界,即道的境界。

李白一生求仙未成,亦未能施展其济世之才,然而道家情致,对于他诗歌艺术上的成就则甚重要。关于李白诗风之受道家影响,唐代文人裴敬曾评论说:“为诗格高旨远,若在天上物外,神仙会集,云行鹤驾,想见飘然之状。”这是以李白为诗仙,而诗仙正是道家气质的表现。李白诗之洒脱和清雄奔放,正是道家任自然之精神境界,这也恰是李白诗之所以取得成就。如杜甫所云,“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乃神仙中人,其诗乃有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