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邓铁涛 中医希望 | 国医大师邓铁涛寄语青年中医
21世纪将是中华文化的世纪,是中医药腾飞的世纪。这不是空话、大话,我认为这是历史的必然,相信历史将为我们作证,请拭目以待。自鸦片战争以来,到20世纪的前半页,中华民族灾难深重,中医中药已奄奄一息!解放后,中国雄狮醒了,中医中药也开始复苏。
反思欧美文化,在20世纪创造了史无前例的辉煌,创造了物质世界的顶峰,但给地球环保带来的灾害,将祸及子孙。中医药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有人称之为第五大发明,21世纪中医中药将发展腾飞,造福于人类。这是唯物史观的前瞻而不是空想。
回顾中医中药,20世纪前半叶,中医教育不被政府承认,民国以来中医虽未遭灭顶之灾,但倍受卫生行政部门的歧视与排斥。解放后王斌思想流毒深远,80年代中医中药仍处于从属地位,在这样的历史影响之下,正确认识中医中药的科学性,实为难矣。
时至今日,强调现代化、强调与世界接轨,于是又增加了人们对中医药的误解!近数十年来,批评中医落后、保守,把中医药学发展缓慢,错误地归咎于中医学术本身。能发扬中医学理论的优势并加以大声疾呼的文章则不多见!可悲可叹!!
中医能治好病,说你是“经验医学”;你说中医有理论,说你是“哲学”;若说中医包涵辩证法思想,便说中医只是朴素的辩证法。总之,有些人必把中医药贬低而后快,并以显示自己之高明,企图改造中医,视而不见充满唯物辩证法思想的中医药理论已建立于两千年前,而且天衣无缝地和中医药理论结合得如此深刻与丰富,如此能指导中医药理论不断发展。
这是多么值得岐黄子孙引以自豪的啊!建议中青年中医同志,多学一些马列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掌握科学的哲学以指导研究生命科学,发扬中医药学,千万不可作脱离中医药学精髓的空头理论家。
中医药学的精髓出于哪里?
几千年来,不是出自实验研究,而是出自临床实践,在中医系统理论指导下的无数临床实践。为什么汉代出医圣张仲景,因为传染病在“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这部巨著是理论整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科研成果,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又如金元时代的李东垣,生活于连年战争的环境中,他继承《内经》、《难经》、《伤寒论》的学术思想与系统理论及其师张洁古的创新思想及辨证用药理论,经过无数的临床实践,写成名著《脾胃论》,取得甘温除大热等全新的科研成果。
这些成就,今天仍然珍贵,能在临床上取得西医药无法取代的效果。
▲李东垣
李东垣没有进行动物实验和化学分析,却能创造出如补中益气汤之类的名方。几千年来众多名医,众多的新学说,从哪里来?是在继承中医系统理论基础上,通过医疗、康复、养生的无数实践总结提高得来的,中医走的是不同于西医还原论之路。中医是在先进的系统理论指导下,通过宏观观察与临床实践得来的。
因此在理论高度上,不是落后而是先进的。例如西医知道肺有非呼吸功能不过近几十年的事,中医早就知道肺对血循环系统的影响及对水液代谢的作用,中医治水肿,不但知道利尿,还知有时要“开利肺气”。西医知道脾有免疫功能,再不敢随便把人的脾切掉,只不过是四五十年的认知,而张仲景早就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清楚地说明脾有免疫功能。为什么宏观研究就不能领先于微观研究一千七百年呢?
有人说现代医药已达到分子水平了,比之中医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已相去千万里,不可同日而语了。西药天天出新药,其创新的生命力,使人佩服(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其没有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好药)。化学药能人工合成,中药仍是草根树皮,对比之下,中药太落后了。
我们试回过头来看看汉代张仲景的方药能否有所启发?《伤寒论》用药90多种,组成方剂113方,但在治病的舞台上,1千多年来直到今天仍熠熠生辉,用现代的化学研究仍难揭其奥秘。以白虎汤为例:1956年石家庄乙型脑炎流行,证属暑热,中医用白虎汤治疗,治愈率达90%,且无后遗症,而当时西医治疗的死亡率在30%左右,且有后遗症,这一疗效受到质疑,几经调查、核实才得到卫生部的肯定。
当时广东省中医进修学校一位药理学教师,用白虎汤进行动物实验,不论是单味药,或4味药合用都没有退热作用!
白虎汤用治阳明高热,合格的中医都有白虎汤可以退高热的经验。白虎汤能不能退热,应该相信一千七百年前的仲景,还是相信大白鼠的实验结果呢?
又如桂枝汤,由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主治外感风邪,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证。在《伤寒论》中桂枝汤及其演变之药方共19方。如桂枝汤原方,加大黄一两,倍加芍药,变为桂枝加大黄汤,主治误下而阳邪不解,因而腹部大实痛者。又如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又变成补中缓急的小建中汤。这些汤方的加减变化,估计用分子化学也难以分析说明其疗效改变的机理。
又如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如果离开了李东垣的升发脾阳的理论,很难想象在参、芪、术、草、当归之外加人柴胡、升麻的道理。今天我们能想象出用化学合成之研究方法,创造出流行七百多年的补中益气汤来吗?这里我没有否定现代化学对药物研究的重要性。我只想说明,不仅只有微观才能进行科学研究,根据中医药的宏观理论也能进行科学研究,并且取得超现代的科研成果。其实验的对象是最高级动物——人。这样得来的成果多么值得珍贵。
中医中药,自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之后,形势一片大好,论教育从中专至博士后,论医疗从县中医院到国家级中医院,论科研机构在中医而言数目是空前的。但我们不能盲目乐观,中医教育45年之后,开始发现问题了,学生对中医药信心不足,毕业生中医药的水平在下降,中医院的日子有些不好过,科研还没有大的突破。
中医水平在下降,我们老中医早就看出问题,现在56、57、58级毕业的老三届毕业生也看出问题了。问题出在“重西轻中”,自从经典著作成为选修课之后就更加每况愈下了!
中医所以历经百年的风风雨雨,推而不倒,能巍然屹立,乃治病有良效也。如果不能用中医药为人民解除疾苦,则中医中药可以休矣!应当消亡了!!我们坚定相信,历史的发展不会这样。当中国的中医放弃中医药的时候,中医药会更快地流入国外,今天活跃在世界各地的中医,凡是有水平的中医生活都过得很好,他们只能用中医药为人治病,故治疗水平能更快地提高。
青年中医们,不管你是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毕业,我们真诚地祈望你们重新温课,进行经典再学习,多读书,多临证(不管你干什么工种都不能远离临床工作),尽量用中医、中药、针灸、按摩……等方法把各种病人治好。
我们不排斥西医,但必须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能中不西,先中后西,中西并用。临床研究是中医药学最重要的实验室。论中医药学,应该是世界向中医药接轨,千万别用西医的理论去改造中医。接受21世纪的最新科技去研究中医、发展中医,使中医药学有“质”的飞跃。我们更希望在中医药学飞跃发展时,中医药的成就又会反过来促进世界新科技的发展。
我坚信,和21世纪的新科技相结合就会带来中医药学的腾飞。要腾飞必须有一个基础,那就是目前十分需要千千万万个高明的中医临床家和相对少数的基础研究家。中医药理论的源泉来自临床实践,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21世纪年青一代成长起来,能用中医药解决世界医学上的难题,发扬中医理论,还有什么事情比这更激动人心呢?21世纪,中医药已站在腾飞的起跑线上,辉煌的时刻一步一步向我们走来了。年青的战友们,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