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岳为什么不救叶挺 为什么说薛岳是“外战内行 内战内行”的将领?
翻开中国近现代史绚丽斑斓的画卷,有一些特殊的历史人物和诡异的历史现象常引起后人浓厚的研究兴趣。比如,有人指出国民党众多将领中有不少能征善战,但属于“外战内行、内战外行”者,其中就包括薛岳。不过,在对尘封的历史仔细梳理后,我们发现这句话形容薛岳有失偏颇。事实上,薛岳不仅外战内行,内战也内行。
“外战内行”的抗日名将
薛乐(1896~1998),原名薛仰岳,字伯陵,绰号“老虎仔”,广东省乐昌县人。幼时胸怀大志,以岳飞自勉,早年加入同盟会,曾追随孙中山,参加北伐,后成为国民党的高级军事将领。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薛岳主动清缨出战,战功赫赫,为世人所公认。
从薛岳指挥的战例可以看出,他与国民党许多逃跑将军不同,是一位“外战内行”的国民党名将。
其经典战役是三次“长沙会战”。武汉失守后,长沙及其周边地区地处中部的战略作用更为凸显。1939年1月,薛岳被端介石任命为代理第9战区司令长官。2月,兼任国民党湖南省主任委员和省主席,主持湘政。10月1日,正式就任第9战区司令长官,开始指挥第一次“长沙会战”。
9月下旬,日军10万余人在100多架飞机和300多只舰船配合下,从赣北、鄂南、湘北分兵六路向长沙进犯。薛岳调集21个军、52个师的兵力,分别部署在赣北、鄂南和洞庭湖畔,以阻止日军从侧面进攻。他采取“诱敌深入”“后退决战”“争取外冀“的作战方针,将主力置于新墙河、汨罗河、捞刀河和浏阳河等正面战场,重点放在两侧山地。
会战打响后,他首先令部队阻止赣北日军西进的道路。接着,又将鄂南之敌击退,断其侧翼。然后,集中兵力歼灭正面之敌。
14日,湘北日军3个师团从新墙河继续南犯。薛岳又指挥第19、第22、第15、第6、第77、第95、第107、第195诸师于新墙河、汨罗河等战线逐次抵抗,将敌诱至捞刀河地带决战。10月初,他见日军势衰力竭,即令第4、第73军和国民革命军新编第3军,以及第15军团,分别由南向北、由东向西对敌反攻。
同时,长沙守军从西向东、尾追部队从北向南攻击,致南犯之敌四面受击,伤亡惨重,向北突围。随即,他令各路部队乘胜追击、阻击和侧击。此战“歼寇四万,长驱三百里”。蒋介石特颂布嘉奖令:“此次湘北战役,歼敌过半……举国振奋,具见指挥有方,将士用命,无任嘉慰。”并犒赏参战将士15万元。
1941年9月下旬,日军卷土重来,这次出动陆、海、空总兵力15万人。薛岳调集了17个军共20万兵力,在正面进行“后退决战”的同时,将7个军部署于东侧山地,实施侧击,牵制敌人。经过逐次抵抗后,诱敌深入汨罗河、捞刀河伏击地带予以重创。最后,日军被逃回新墙河以北原据点。此役敌强我弱,我军以伤亡5.9万人、日军死伤4万人的代价堪称“惨胜”。
11月中旬,薛岳在长沙召开了第9战区官兵代表大会,总结第一、第二次长沙会战的经验教训。会上,他提出了著名的“天炉战法”。12月,日军又以12万兵力对长沙发动第三次侵犯。薛岳决定以这一新战法对敌,他选定了新墙、汨罗两河为伏击、诱敌地带,捞刀河、浏阳河以及长沙城为决战地,各路兵力共30余万人。
12月下旬,日军向新墙河阵地发起猛攻。薛岳命守军逐次抵抗后,将敌诱致捞刀河、浏阳河决战地带。1942年1月1日,日军从东南方向进攻长沙城。他立即命令,各部按预定部署对敌进行球心攻击。4日,各部先后攻至第二次攻击到达线,完成了对日军的反包围。
随即,从东、西、南、北方向“炉心”攻击,将敌击溃。薛岳见残敌突围北逃立即命令各部追击、侧击和截击。这次会战,历经半个多月,使南犯之敌伤亡5万余人。第三次长沙会战后,他获得国民党青天白日勋章一枚。
“内战内行”的将领
薛岳既然是国民党的高级军事将,为蒋介石所倚重,加上很会打仗,自然成为蒋发动内战的一枚重要棋子。从某种意义上说,薛岳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宿敌。红军及后来的人民解放军与他交手多次,不仅没有占到什么便宜,还一度陷于被动。说薛岳“内战内行”基本上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从以下战例可窥一二。
蒋介石发动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围剿”,薛岳被委以重任,先后任北路军之第3路军副总指挥兼第7纵队司令、第1路军代总指挥兼第7纵队司令、北路军之第6路军总指挥等,主要负责赣南的“剿共”任务。
1934年 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蒋介石令薛岳指挥第6路军和第8纵队共8个师“锲而不舍”跟踪追击,历时两年。如果说红军走了两万五千里,薛岳率部就追了两万里。中央红军主力由中央苏区出发时的8.6万余人,到达延安时,不到1万人。
薛岳率部从江西至大西南,马不停蹄,虽然“全剿”中央红军主力的任务没有完成,但给中央红军很大的威胁和杀伤力。另外,他还为蒋介石统治西南各省扩充了势力。薛岳一占领贵阳,就任命其亲信郭思演为贵阳警备司令,以中央军取代了黔军为贵阳城防军。
他任贵阳绥靖公署主任后,以“追剿”红军为借口,干预黔省经济、政治、军事、文教等各种事务。他还奉蒋介石之命,组织人力调查和整理黔省政府主席王家烈有关反蒋和贪污等方面的材料,迫使王家烈辞职而以吴忠信代之。
同时,他以第2路军前敌总司令名义直接指挥和调动黔军,吞并王家烈部的侯之担师,拉拢收买王家烈的嫡系何知重、柏辉章师归附国民党中央军。后来,又借第2路军集中整编之机将王部大量裁减,并停发军饷,煽动王的部下闹事,迫使王家烈再次辞去第25军军长职务。
可见,薛岳用“追剿”红军之机“捞草打兔子”,趁机为蒋介石在西南各省扩充中央军势力。为此受到了老蒋的嘉奖。1935 年4月5日,薛岳晋升为陆军中将。
第二个战例是新中国成立初,薛岳精心构筑“伯陵防线”企图阻挠我军解放海南岛。
1949年2月,蒋介石为笼络粤籍地方要人,扭转败局,任命薛岳为广东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薛岳上任后,打着“广东人民大团结”的旗号,苦心经营广东,加紧布防,妄图阻止解放军对广东的进攻。但这些都已无济于事,10月,解放军入粤。
12月1日,薛岳转到海南,被任命为海南防卫总司令,统一指挥海南陆、海、空三军,阻止解放军解放海南。但麾下已无国民党正规军一兵一卒。他没有办法。只好将原广东省的6个保安师运到海南,编成了第4、第63、第64军,每军各两个师,又利用军舰和飞机在海南构筑了一道“伯陵防线”。
1950年3月5日,解放军发起海南岛战役,海南国民党守军兵无斗志,一触即溃。4月22日,薛岳在征得蒋介石同意后,命令所部3个军撤退,3个军全部上船撤往台湾,同日海南解放。
关于薛岳撤离海南岛的原因主要有三:第一是海南的守军派系林立,残兵败将,有如惊弓之鸟,战斗力低下。薛岳建立的防线貌似强大,却依然没有改变国民党的派系纷争,上下斗志不强。第二是常年征战沙场,前后跟共产党军队拼杀,中间跟日本侵略军鏖战,此时他对战事已经深感仄恶。
第三是将主力保留,专门守卫台湾。这是最主要的原因,美国人只能帮助国民党协防台湾。所以,蒋介石决定:宁使海南丧失,也不能使台湾陷入险境。当海南岛受到解放军进攻的时候,急令薛岳所部撤守。
薛岳率部撤离海南岛,从战略上和效果上看是成功的,因为没有在海南将部队拼光,而是丢车保帅,主要防守台湾。更重要的是,国民党军虽然没有守海南,却全部退出,实力并未受损。台湾最后“保住”了,当然也有薛岳的一份功劳。
到台湾后,薛爪渐渐远离了政治中心,与蒋家父子始终保持不温不火的关系,后半生的生活也过得很平淡。薛岳晚年对世态炎凉看得很透,也乐得逍遥自在。1998年薛岳去世,终年103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