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火罗斯坦 新疆哈密发现吐火罗文岩刻?专家:不是吐火罗文
专家:形似婆罗米文字或藏文但不是吐火罗文
亚心网讯(记者段小利)近日,哈密市考古专家彭兴礼在哈密黄田农场庙尔沟村附近做调研时,在离景区收费站不足200米处的岩石堆里,发现岩画上的文字与吐火罗文的文字笔画结构接近或一致。“我用相机把这些文字拍下来,并与已知的史料和文物对比,发现它们疑似吐火罗文。”随后专家鉴定,形似婆罗米文字或藏文,但不是吐火罗文。
彭兴礼家住哈密市,是哈密古伊州文化研究院的研究员。“岩石呈不规则的正方形,边长约3米、高约1.5米,在向南面的岩石上,刻着一些文字岩画,这些文字长宽约50厘米,用使用木头制作的书写工具刻上,基本为独立的字母。”拍下照片后,彭兴礼回到研究院,开始查找史料和文物。
10月23日,记者将彭兴礼拍的照片传给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日本籍讲师、吐火罗语专家荻原裕敏博士,他在看过照片并询问拍摄地后表示,该文字不是吐火罗文,形似婆罗米文字或藏文。
荻原裕敏说,如果是吐火罗文他能看懂,但是岩画上的文字语法、词汇读不通,与吐火罗文的结构、笔画不同。“这种文字原本是抄写印度的梵语而创造的,随着佛教东传,流传到新疆后,新疆各民族用这种文字的字母进行融合,加入自己的特色”。
“吐火罗语的使用一般在库车、吐鲁番、焉耆等地,在哈密地区出现的可能性不大。”曾任吐鲁番地区文物局局长,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博士生导师、国际著名的吐鲁番学研究专家李肖说。
据了解,“吐火罗语”是门连名字都未必确定的稀奇语言,对于这门在地理位置上离我们很近,在语言系属上又离我们很远的语言,多少年来,只有儒学大师季羡林独自支撑着中国在该领域的学术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