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季鸾三骂 于右任张季鸾:孙中山的忠实追随者

2018-09-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张季鸾,则小于右任近十岁,生于1888年,祖籍陕西榆林,出生于山东邹平,自幼便体弱多病,加上口吃,读书略有困难,但非常聪敏,又刻苦用功,因此文章写得又快又好,当地人誉为文曲星下凡.1902年,张季鸾从榆林南下关中,在礼泉烟霞草堂从刘古愚求学,侍立先生左右,和前来拜访纵谈国事的于右任相识.张季鸾三骂 于右任张季鸾:孙中山的忠实追随者他和于右任一样受刘古愚影响,思想激进,认清了清王朝政治腐败.媚外残民的面目.后出国去日本求学,逗留上海期间,和于右任结成莫逆之交.于右任.张季鸾都是在日本结识孙中山,并

张季鸾,则小于右任近十岁,生于1888年,祖籍陕西榆林,出生于山东邹平,自幼便体弱多病,加上口吃,读书略有困难,但非常聪敏,又刻苦用功,因此文章写得又快又好,当地人誉为文曲星下凡。1902年,张季鸾从榆林南下关中,在礼泉烟霞草堂从刘古愚求学,侍立先生左右,和前来拜访纵谈国事的于右任相识。

张季鸾三骂 于右任张季鸾:孙中山的忠实追随者

他和于右任一样受刘古愚影响,思想激进,认清了清王朝政治腐败、媚外残民的面目。后出国去日本求学,逗留上海期间,和于右任结成莫逆之交。

于右任、张季鸾都是在日本结识孙中山,并加入同盟会,办报纸刊物,走上民主革命道路。1906年4月,于右任与邵力子一起东渡日本考察,筹集办报资金。由陕籍留日学生康宝忠、好友刘觉民引荐,在东京拜谒了孙中山,并于同年11月加入中国同盟会,从此走上了职业革命的道路。

张季鸾三骂 于右任张季鸾:孙中山的忠实追随者

孙中山委任于右任为长江大都督,负责上海一带同盟会事务。张季鸾也于同年在东京会见孙中山,1906年秋天加入同盟会。于右任返回上海后,相继创办了《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

张季鸾在日本学习期间,主办《夏声》杂志,并为于右任主办的报纸撰稿。1909年春,于右任因创办《民呼日报》宣传革命,被上海英租界捕房逮捕,张季鸾在《夏声》上发表文章揭露事件真相,呼吁社会舆论支持正义,引起国内外的震动,英方最终只好释放了于右任。

张季鸾三骂 于右任张季鸾:孙中山的忠实追随者

1910年武昌起义爆发,张季鸾决定回到国内,到于右任创办的《民立报》任记者。他在临行前,对友人说:“这次起义,必获成功,我决定先行回沪,协助于右任先生,鼓吹革命思想,期望早日达到革命成功目的。”

《民立报》为当时国内发行数量最大的报纸。张季鸾在这样的一个民主革命熔炉中经受锻炼和洗礼,结识了许多革命党骨干,同时也表现出了过人的胆识和灼灼才华。于右任对这个年龄小他近十岁的同乡、同学,自然十分器重。张季鸾后来也认为:“我的新闻学,都是从于先生学的,今天大家若认为我有丝毫成就,应该先对于先生感谢!

”于右任曾追忆过一段不寻常的往事:“先生曾助余办《民立报》,英思卓识,天宇开张。”武昌起义爆发后,孙中山从国外回到上海,首先到民立报馆会见于右任、张季鸾等,并题“戮力同心”四字,嘉勉于及《民立报》对辛亥革命的贡献。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张季鸾经于右任推荐,担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秘书,于右任也在交通部任次长。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于右任、张季鸾相继离开临时政府,再返上海,办民立图书公司,同时续办《民立报》。于右任还委派张季鸾北上北京,担任上海《民立报》记者,同时创办北京《民立报》。

这是张独立从事新闻事业的开始,自此真正成为报坛闻人。他和于右任南北遥相呼应,以鲜明的立场,高举民主革命的旗帜,痛斥袁世凯的野蛮暴行。

1913年4月,张季鸾得知袁世凯“善后大借款”内幕,立即撰文在上海《民立报》披露,震动全国,掀起倒袁浪潮,并成为讨袁“二次革命”的导火线。

追随孙中山,策划奔走联俄联共

“二次革命”失败,《民立报》被查封,于随孙中山避居日本,从事反袁斗争。张则继续留在上海办报,宣传民主革命。但他们的情谊,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密切深厚。

1918年,于右任回陕,领导靖国军革命;张季鸾在上海办《中华新报》,为民主革命鼓与呼。1922年靖国军失败后,于右任辗转甘肃、四川返回上海,家门未进,就先到《中华新报》报馆来看望张季鸾。此年,于右任协助孙中山进行中国国民党的改组工作,赞成孙中山说的“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观点,在当时影响极大的《东方杂志》上发表文章,力主国共合作,提出“合则两益,分则两损”的著名论断。

张季鸾极为推崇无条件地支持和拥护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赞成于右任的论断,随着于先生为国民革命策划奔走。

1924年1月21日,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逝世,张季鸾以非凡的胆略、勇气和见识,在《中华新报》上发表《列宁逝世》一文,高度赞扬列宁的伟大功绩,称列宁的事业“是全人类的事业”,列宁是“千古一人而已”。

1924年,《中华新报》终因经济拮据停刊。失业的张季鸾,一时生活无着,在于右任推荐下,从上海北上,担任陕军暂编第一师师长胡景翼的驻京代表,穿针引线,参与了北京政变。后来,于右任也随孙中山北上,两人在北京相会,奉侍孙中山左右。后他们一同下郑州,宣传新三民主义,积极贯彻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中原之地出现了少有的革命高潮。

1925年2月,在段祺瑞的密令下,奉系军阀、阎系军阀和当时占领陕西的刘振华决定对国民二军采取联合行动,当时在京的张季鸾得知这一消息,立即告知胡景翼,并提三点建议,其中一点是敦请于右任为国民二军代表,专程前往沈阳为张作霖祝寿,瓦解三角联盟。后来,孙中山委派于右任去沈阳,亲自和张作霖谈判,使一场大战偃旗息鼓。

孙中山、胡景翼相继去世后,于、张都流寓天津。后于右任辗转去莫斯科,受到了斯大林的接见。于右任和冯玉祥密谈,达成冯玉祥军队进军西北、解西安之围,出兵潼关,策应北伐的协议。张则在天津续办《大公报》,斥责军阀混战,为北伐革命鼓与呼。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于右任和一些国民党左派人士,反对蒋介石残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张季鸾在《大公报》上骂军阀吴佩孚,骂汪精卫,骂炙手可热的蒋介石,抨击蒋介石杀戮进步青年,残害民族精英。

北伐战争胜利后,于右任、张季鸾都反对内战,支持全国统一,他们也都受到蒋介石信任。宁汉合流以后,于右任先被国民政府任命为陕西省政府主席,未到任。后在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上被推选为国民党中执委会常务委员、国民政府常务委员,还被指定为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

在同月下旬召开的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上,又被推为国民政府审计院院长。1930年11月,于在南京出席国民党三届四中全会,被推为主席团五成员之一。这次会上,他被推选为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凡是关于陕西乃至西北的人事安排,蒋介石都尊重于右任的意见。张续办《大公报》,声誉鹊起,受到蒋介石重视,明确提出“四不”精神,主张和平裁兵,也成为蒋的国士。

(本文系作者李满星《于右任与张季鸾的半世友情》部分内容,题目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