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瞻的故事 如何评价诸葛瞻?
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是个怎样的人呢?抛开那些说了无数遍的“忠臣”“不屈”之类的套话,在我看来,他确实只是个才能不怎么样的普通人。
诸葛瞻靠着父亲逐步迁升。出于对他父亲的怀念和对诸葛瞻才思敏捷的喜爱,朝廷干了什么好事,百姓都要归功到诸葛瞻身上。他收获了许多本不该属于他的赞美,更得到了本不该属于他的官职。因此,他开始得意忘形了。
《三国志·诸葛瞻传》:“瞻工书画,强识念,蜀人追思亮,咸爱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曰:‘葛侯之所为也。’是以美声溢誉,有过其实。”
景耀四年,他当上了行都护、卫将军,与董厥共同管理尚书台事务。他的主簿陈寿被他侮辱,朝中廖化等老臣不得已去拜访他。当年不屈于孙权和邓芝的老臣宗预就不愿去拜访他。新官上任,没有什么政绩就开始作威作福,恐怕是因为他不劳而获的荣誉太多了吧。
《三国志·宗预传》:“时都护诸葛瞻初统朝事,廖化过预,欲与预共诣瞻许。预曰:‘吾等年踰七十,所窃已过,但少一死耳,何求于年少辈而屑屑造门邪?’遂不往。”
裴注引孙盛《异同记》:“晋永和三年,蜀史常璩说蜀长老云:‘陈寿尝为瞻吏,为瞻所辱,故因此事归恶黄皓,而云瞻不能匡矫也。’”
当然,在景耀年间他也是搞了件事情的:上书请求用阎宇替代姜维并将之软禁。阎宇“宿有功干,于事精勤”,已经当上了巴东都督,用他替代姜维可能不会出什么岔子。对姜维的怨恨指责早已遍布朝野,诸葛瞻、董厥之辈恐怕是在附和。
当然,这个主意刘禅并没有采纳。且诸葛瞻此议若成亦无法改变什么,在朝臣的压迫下姜维已经停止了北伐,上表之事纯属画蛇添足。诸葛瞻上表以后,姜维恐惧,希望通过北伐成功以挽回朝臣的态度,同时远离成都。可惜再次战败,不得已沓中屯田。诸葛瞻搞事导致北伐再败、姜维恐惧,实在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裴注引孙盛《异同记》曰:“瞻、厥等以维好战无功,国内疲弊,宜表后主,召还为益州刺史,夺其兵权;蜀长老犹有瞻表以阎宇代维故事。晋永和三年,蜀史常璩说蜀长老云:‘陈寿尝为瞻吏,为瞻所辱,故因此事归恶黄皓,而云瞻不能匡矫也。’”
《三国志·姜维传》:“五年,维率众出汉、侯和,为邓艾所破,还住沓中。维本羁旅托国,累年攻战,功绩不立,而宦官黄皓等弄权于内,右大将军阎宇与皓协比,而皓阴欲废维树宇。维亦疑之。故自危惧,不复还成都。”
搞完此事,魏灭蜀之战中诸葛瞻再次搞事。作为手握重兵的卫将军,在邓艾未走出险要之地时没有前进救援江油以力挽狂澜,而是待在涪县吃瓜。同为官二代的黄权之子黄崇好歹也能看出要占据险要,使敌人无法进入成都平原,但诸葛瞻犹豫不决,没有采用,黄崇痛哭流涕。如此战略头脑,白瞎了姜维的布局。邓艾一到平原,江油陷落,诸葛瞻与之在绵竹一战,无法挽回注定失败的局面,与黄崇等官二代一同战死。
《三国志·黄权传》:“权留蜀子崇,为尚书郎,随卫将军诸葛瞻拒邓艾。到涪县,瞻盘桓未进,崇屡劝瞻宜速行据险,无令敌得入平地。瞻犹豫未纳,崇至于流涕。会艾长驱而前,瞻却战至绵竹,崇帅厉军士,期于必死,临阵见杀。”
补充:经评论区@潇潇指正,埋人脚而战是指脚下已经尽是尸体,但继续战斗,而非将士兵的脚埋进土而战斗。这里是我理解错了。
诸葛瞻确实 “聪慧”“早成”,但其才能仅仅在“工书画,强识念”罢了,不能成为国之重器。他的失败,是该怪人才制度失败的蜀汉政府,还是无脑吹捧他的民众,亦或是他自己的水平太差?环境与周围的人确实对他造成了一定影响,但面对赞美无法控制骄傲情绪,面对姜维与朝臣的紧张关系无法控制乱掺和的欲望,面对危局不听从黄崇的好建议自寻死路就是他自己的过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