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时隔5年 “巴赫全本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再现申城

2019-01-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2013年的上海国际艺术节上,大提琴家王健的两场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专场音乐会,近2400多张票竟然连加座票都销售一空,让很多乐迷至今津津乐道.时隔五年,王健再度演绎"完全巴赫",于1月12日.13日在上海大剧院连演两晚.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时隔5年 "巴赫全本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再现申城在众多现代大提琴演奏的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版本中,有许多经典演绎,包括卡萨尔斯.史塔克.沙弗兰.马友友等大师....这些大师的演绎都有着非常鲜明的西方演奏家风格.

在2013年的上海国际艺术节上,大提琴家王健的两场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专场音乐会,近2400多张票竟然连加座票都销售一空,让很多乐迷至今津津乐道。时隔五年,王健再度演绎“完全巴赫”,于1月12日、13日在上海大剧院连演两晚。

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时隔5年 “巴赫全本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再现申城

在众多现代大提琴演奏的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版本中,有许多经典演绎,包括卡萨尔斯、史塔克、沙弗兰、马友友等大师....这些大师的演绎都有着非常鲜明的西方演奏家风格。

然而,用一种具有东方哲学的境界去诠释巴赫,无疑是另一种美妙体验。大提琴家王健演奏的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骨子里就有着一种东方文明独特的飘逸、大气、灵秀、深刻。王健演奏的巴赫,简洁凝练,每个音都经过了深思熟虑,起承转合间都流露出了思考。

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时隔5年 “巴赫全本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再现申城

巴赫的作品向来被认为拥有圣洁、空灵的气质,他为大提琴所写的六首无伴奏组曲更是无伴奏乐曲中最早闻名于世的典范,在音乐结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上都举世无双,成为了历来大提琴家们的“试金石”,大约创作于作于1717年。

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时隔5年 “巴赫全本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再现申城

这六首组曲采用古组曲的形制,结构非常规整,大提琴浑厚温暖的音色,使得这一作品带上了不同于巴赫其他作品的特色:深沉凝重、温暖而暗淡。每首乐曲的风格又各有不同,第一号的明朗舒展、第二号的忧郁悲凉、第三号和第六号的热情温暖欢乐、第四号的庄重严肃,以及第五号的沉重压抑,使我们得以领略大提琴的丰富表现力。

王健认为巴赫完全发挥了大提琴这件乐器的品格,表现了它最精髓的一个部分。“当时大提琴还不是独奏乐器,只是个伴奏乐器,但是巴赫已经能听到这个声音,这是非常超前的。”

和有些演奏家特别强调个性主义不同,王健却主张音乐家应该像反声板一样,用琴弦把音乐反射出去。因为作品是作于“古乐时代”的,因此王健在演奏方式上也力求“复古”,尽量减少揉弦的使用,回归“本真”的感觉。 王健认为,巴赫音乐的一个特点,就是在迷惘中寻找力量。由于大提琴的音色是比较内敛的、沉稳的,而不是很宣泄、很刺激的乐器,所以很多大提琴音乐里都表现了一种孤单的情感。

王健4岁开始学习大提琴,父亲是他的启蒙老师。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时,著名纪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艾萨克·斯特恩在中国》讲述了他的故事。在斯特恩的鼓励与支持下,王健踏上赴美学习之路。1985年,王健进入耶鲁大学音乐学院深造,师从著名大提琴家奥尔多·帕瑞索,至今和世界很多顶尖乐团进行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