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嘉文自杀原因 林嘉文的死因其实我们都有
林嘉文(1998年—2016年2月23日),陕西西安人。被誉为“史学奇才”。母亲是一名小学教师,父亲在一所法律院校工作,外公外婆都是中学的理科教师,外曾祖父教过中学的语文。一个17岁的高中生,一边在备战高考,一边在出书,并且还是几十万字具有学术分量的著作,他就是已经出了两本书的西安一所中学高中学生林嘉文。
他已出版两部著作,一部《当道家统治中国:道家思想的政治实践与汉帝国的迅速崛起》;另一部《忧乐为天下:范仲淹与庆历新政》。2016年2月23日(农历正月十六),因抑郁症跳楼自尽,年仅18岁。
这件事,网络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但在对他自杀原因的概括除了一两句“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患有抑郁症”之外,再无深入解读。一方面,对于自杀这样的事件,媒体还是少报道的好,因为会形成社会模仿,尤其是对自杀细节、生前所做之事的详细描述,都会让同龄人或“粉丝”产生认同,从而导致自杀率在短时间内的上扬。
大家可以去查查,张国荣跳楼自杀后,自杀人数以及跳楼自杀的人数比同期都要高的。另一方面,自杀的原因很复杂,既有先天神经生物学因素,也有后天人格、家庭和社会因素,新闻媒体为博流量,不可能写的很科普,也就不可能给人深入的感觉。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倒是想以林嘉文自杀这个事件谈谈人类的死本能,或许也是理解为什么像林嘉文这样优秀的“天才”会选择自杀的一条路径吧。
生本能和死本能这两个词一般人都不会陌生,若用精神分析的语言,则应称作“性驱力(力比多)”和“攻击驱力”,这两组词汇的使用各有利弊,前者容易从字面理解其内涵,但表达不准确,后者不太容易理解,但一旦理解,则更能准确地理解人类行为。为方便表述和理解,本文暂且将两组词汇对等,并使用“攻击驱力”这一术语。
生和死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从来不可分割,在童话故事中,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必然要有老生命的逝去,否则无法平衡(《五日谈》之女王)。或者,要想阻止死神的光临,就要让新生命打破死亡的顺序(《死神来了》系列电影)。求生是一种本能,越低级的动物越是如此,像“自杀”这样看似违背天理的行为只出现在高智商的人类、海豚等生物身上,其实,并不是低级动物没有向死的内在驱力,而是,我们自己加速了这种驱力罢了。
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精神分析意义下的“攻击”,简单地说,就是“一股力量”。首先,这股力量的释放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对外,包括从针对几个人的拳打脚踢、恶语相向、横眉冷对、冷嘲热讽到针对一群人的刻板印象、屠杀异己、发动战争等;另一个是对内,包括从针对日常事件的自责自罪、自我怀疑、身体透支、自命不凡到针对道德事件的自我审判、自我终结。
其次,这股力量还有两种表达方式:一种是破坏性的,由本我指使,泛指任何直接对人和物造成伤害的行为;一种是建设性的,由超我谋划,泛指任何符合社会规范的“伤害”行为。
就林嘉文所代表的高才生而言,他们对“学习”这个社会允许的攻击利器运用自如,打败天下难遇敌手,令其他同学甚至教师都望其项背、自愧不如。在这个过程中,建设性攻击被他们施展的淋漓尽致,他们的超我异常强大,在道德的约束下,他们只能用建设性的方式表达攻击,而这个维度的另一端——破坏性——一直被压抑着——既然无法对外表达,那就只好对内释放了——这就是攻击驱力平衡的结果。
这从林嘉文的遗书、日常表现均可看出(封面图片中林嘉文背后没有空隙的书架,任何一个人看了都会感到满满的攻击力吧),这大概也是为什么像北大、清华级别的高等学府的自杀率比民办高校高很多的主要原因之一吧(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高才生都会自杀,但自杀的高才生总绕不过这个原因)。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的“攻击驱力”都是在这两个维度上源源不断地表现出来的,只不过我们没有那么极端。重度抑郁症是自杀率最高的精神疾病,从心里动力学来看,抑郁症患者都是道德上的“楷模”——只攻击自己,不攻击他人。
不过,抑郁症的治愈也不是把攻击的方向反过来,而是要达到平衡,这种平衡的点在理性和客观。所以,当一个人本我和超我都过于强大时,他所表现出的攻击都是不健康的,只有让自我强大起来,制约本我和超我,用理性去管住这两匹野马,才能生的自由、活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