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一光到送温暖 送温暖到“家” 更要送温暖到“心”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知要求,做好元旦春节期间有关工作,确保全国人民度过欢乐祥和的节日。其中第一条要求就是,扎实做好关心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生活工作,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家中。(12月26日 《人民日报》)
逢年过节,党和政府心里装着人民群众,把温暖送到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家中,这是新旧社会的本质区别,是共产党执政的宗旨体现,也是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必然之需。然而,有些送温暖活动却表现出一些形式主义的“作秀”,还有些送温暖活动“变了味”。如此一来,不管是受惠的困难群众,还是旁观的群众,对党和政府的“送温暖到家”犯起了嘀咕。温暖送到“家”,却不能送到“心”,原本是做好事,却没有得到认可,这个问题不能小视。
莫搞“一阵风”。上级领导下基层,群众反感一阵风。看望一个贫困户,几台车,一群人,不仅有下属陪,还有基层领导陪,有的还要通知电台报社跟随。那阵势,呼啦啦,下去的人觉得很有气场,十分“威风”;旁观的群众却认为是“形式之风”、“官僚之风”。
莫搞“得不偿失”。领导下基层送温暖,把钱或者物送到贫困者家中,这是好样的。但是有种情况不是很好,领导下基层,机会难得,基层借机表表心意,“给领导送温暖”,或钱、或土特产,有的还胜过了“给群众送温暖”。当然,这种“送领导温暖”,也不一定是领导刻意要之,也不一定是基层刻意为之,大体是一种潜规则的使然。然而这种“得不偿失”的送温暖,但实在是亵渎了给群众送温暖的意义。
莫搞“张冠李戴”。有个县委书记暗访贫困户,结果发现有的贫困户穷到自己不敢想象,这是基层上报情况中,他一直不曾了解的。最需要温暖的群众门前冷落,相反,一般贫困的群众却被列为慰问的对象,这不能不说基层在确定贫困对象时,存在“贫困关系户”,存在“张冠李戴”。把温暖送到真正的贫困户,则可温暖一村的人;相反,把温暖送到不是真正的贫困户,则会伤到一村的人。
莫搞“蜻蜓点水”。有人把上级扶贫慰问比作飞机投弹,呼呼地飞来了,扔下两颗炸弹,又呼呼地飞走了,至于炸弹有没有炸,就像蜻蜓掠过水面一样,那是没有下文的事情。诚然,贫困家庭就像受伤的鸟,失去了飞翔的能力,这就需要党和政府为之治病疗伤,不能只是留下药物和绷带,就不闻不问了,还要帮他杀菌消毒、上药包扎、补充营养,只有伤口康复了,才可放开翅膀,任尔自由飞翔。
送温暖到家,更是要送温暖到心。心暖了,浑身暖和,就会充满正能量。让心温暖,绝对是慢工细活,需要三味真火慢慢调养。尊重群众、关心群众,就从关心困难群众开始吧,老百姓会看在眼里,记在脑中,暖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