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宁宁现状 马宁宁:仿制药目前只是相似药

2019-06-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我国的聪明药企并不多,人人满足于做山寨药,很多企业都是靠销售站稳脚跟,对提高药效并没有真正考虑.近些年,国家对药效提高要求,才有越来越多企业开始投身于研发.仿制药和山寨药的概念,在国内并没有清晰的区分.这不仅来源于消费者的误解,更来自于企业研发实力和技术的缺失.对于这一误解,深圳生物药物研究院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细胞工程中心副主任马宁宁时,可谓极为痛恨,怒其不争.在马宁宁看来,未来对于仿制药,一方面应该引导企业改变研发观念;另一方面需要主管部门在放松审批的同时,加强后期监管.马宁宁现状 马宁宁:

我国的聪明药企并不多,人人满足于做山寨药,很多企业都是靠销售站稳脚跟,对提高药效并没有真正考虑。近些年,国家对药效提高要求,才有越来越多企业开始投身于研发。

仿制药和山寨药的概念,在国内并没有清晰的区分。这不仅来源于消费者的误解,更来自于企业研发实力和技术的缺失。对于这一误解,深圳生物药物研究院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细胞工程中心副主任马宁宁时,可谓极为痛恨,怒其不争。在马宁宁看来,未来对于仿制药,一方面应该引导企业改变研发观念;另一方面需要主管部门在放松审批的同时,加强后期监管。

马宁宁现状 马宁宁:仿制药目前只是相似药

仿制药目前只是相似药

CEI:今年被称为是药品专利过期年,国内将有千亿元的仿制药市场。这对国内企业来说是机会也是挑战,你如何看待目前国内仿制药的情况?

马宁宁:目前国内的药基本上都是仿制药,但是大部分只做到了仿制的第一步,把人家药做出来。至于像不像、工艺和品质能否达到原研药的要求,我认为还没有。

马宁宁现状 马宁宁:仿制药目前只是相似药

仿制的"仿"字很简单,能把东西做出来就可以,但是后期会发现很多问题。比如药效不一样,质量控制上达不到原研药的水准等。整体看,国内仿制药的水准达不到国际水平。

现在国内企业欠缺翻译后修饰和质量控制,以蛋白领域为例,各厂家都可以弄清楚细胞并且正确排序,但是序列表达出来之后,细胞会对蛋白进行各种修饰,这就是翻译后修饰。而翻译后会形成各种蛋白,对于很多企业来说,翻出来之后就可以了,但实际上,修饰是完全由细胞决定的,到底应该修饰到什么阶段,怎么修饰,细微的差别会造成不一样的结果。

马宁宁现状 马宁宁:仿制药目前只是相似药

生物药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国内企业没有办法完全修饰做成翻译后修饰,因此我更习惯叫它相似药。因为翻译出来的东西是一模一样的,但是修饰却不同。这一步骤对药效和安全性有很大影响,如果这一问题控制不好,即使是一样的药,也达不到相似的效果。

CEI: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何在?

马宁宁:国内企业普遍面临知识、经验、人员的缺失,技术水平达不到国外的要求。对于国外原研药怎么做出来的,懂的人很少。而对于企业来说,不能是一个人懂,而是应该团队都懂,每一个点都要有人懂。但大多数企业都不具备如此实力的团队。

企业不仅缺人才,而且缺经验,要怎么做才能像,究竟应该哪方面做得像,怎样做才能达到要求,这些都不知道。比如一种药,国外可以做成液体制剂,但是中国企业不行,必须要先冻干再溶解才可以。这是一个现实,国内技术无法达到国外技术那么稳定。有时候同样的成分,国内的工艺做出来会多一个氨基酸,而这个部分在国外可以技术性处理掉。

CEI:既然这个情况是普遍存在的,企业为什么不去改进技术?

马宁宁:其实是可以做到的,但是企业会问,为什么要去做。现在的药在国内完全可以销售,也有人买,质量要求没那么严。只有企业要去国际市场,国外要求做到精益求精,企业才会进行技术改良。而目前在国内,技术难度大就要增加经费,研发成本已经够大了,如果还继续增加成本,那做仿制药的优势在哪?这对企业来说是很困难的。

另外,对于企业来说,审批也是很麻烦的事情。试想一个已经拿到审批的药,企业如果要修改技术和工艺,还要重新审批。而仿制药的审批,经常是按照新药去报,流程不仅繁琐而且冗长,等再次拿到审批可能就是若干年后了,那时候市场又变了,企业为什么还要去改?

有人会说,修改了工艺后,药效会更好,对于企业长期发展是有利的。但这个系统研究需要从头到尾的对照,这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更重要的是,这对于企业来说影响并不大,只要没有副作用,在国内销售是没有问题的。作为一种有效且没有副作用的药,企业没必要非要再去改良。

这种情况从严格的角度看存在潜在风险,除非企业能证明潜在风险不存在。可实际情况是,企业不能证明,因为仅证明这一点就需要进行大量临床试验,需要大量资金,也需要更高的技术门槛。相比之下,企业倒不如去修改技术,门槛还相对低一些。

放松审批和严格监管

CEI:你刚才提到了审批环节的问题,你怎么看待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

马宁宁:监管环节我认为应该再严格一些,加强质量监管,同时对审批放松要求。近年来,药品中心对质量的要求更严格了,药品中心看得更细,审得也更细了,毕竟临床试验证明一定要是有效的,副作用也要是可控的。

对于质量来说,药品中心应该好好去提高质量监督门槛,这样不管对于仿制药来说,还是对企业来说,都是好事。多花点心思,市场就会不一样。

而至于审批这块应该适当放松。其实中国审批严格是可以理解的,美国审批是假定企业提交的材料全部是真的,如果有造假、隐瞒,出了问题由企业负责。而中国药品出了问题是由药监部门负责,药被药监部门批了,之后出了问题,如果不是企业掺假造成的,而是因审批时没有足够重视风险造成的,就要由药审的人负责。所以药审部门的每个人都要对批的药终身负责。

在这一背景下,药品审批变得复杂且艰难。这个问题需要改变得从法规上进行,政府部门应加强对药品的监管,是在药品上市之后。

CEI:如何改变才合理?政府应从哪方面下手?

马宁宁:中国有4000~6000家制药企业,而法国只有1家,英国只有2家,美国多一些也不超过10家。现在要做的是整合中国医药企业,扶持龙头企业,把控好质量,把竞争交给市场。同时,也不能过分规范,不少中国企业一规范就会死掉,这是中国医药企业怪圈,很难完全改变。

未来,中国应该走政府引导加市场主导的道路。这些问题,50年前在国外已经不是问题了。而大部分企业没有做到这一点,这才是问题,企业的技术达不到,怎样都不行。

我国的聪明药企并不多,人人满足于做"山寨药",这是我很痛恨的,消费者不知道详情让药品蒙混过关。很多企业靠销售站稳脚跟,对提高药效则根本不去考虑。近些年国家对药效有更高要求了,才慢慢有药企开始加大研发力度。

中国药企应该生产一流的药,一流的产品,进入欧洲一流的市场,可很多企业明明可以努力去做,但是安于现状。

CEI:药的问题回到根上是民生的问题,改是一定要改的,但是应该怎样去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马宁宁:提高要求。国家药审中心的指南已经在明确一些要求,由国家主管部门画杠杠,同时鼓励企业"走出去",不要在国内争来争去,而是面向国际市场。

虽然国际市场不易进入,但可以进行合作。印度药已经打开市场,韩国的生物仿制药也已经进入欧洲了。而中国的药呢?现在中国企业没有一家进入国际市场,中国所有生产仿制药的企业和产品,国外企业都注意到了,如果还没有关注的,一定是还没有申报的,不是做得好的企业。

现在,大量药的专利将过期,在这个大背景下,业内在期待催生出龙头企业。会有大企业脱颖而出,但由于国内企业要么品种新工艺旧,要么技术好研发时间短,所以会有企业抓住市场壮大,但是暂时还不会出现业内期待的龙头企业。现在中国医药企业要做的是提高研发水平,不要停留在做"山寨药"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