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概括 《水浒传》是中国人的精神地狱?
《水浒传》讲的是什么?主题是什么?有好多种说法,当然最传统的是“农民起义的颂歌”。到八十年代出来一种说法,说是为市井细民写心。到1990年代又出来一个说法,说是为流民写心。此前还有一种说法,是太行山群盗的自我写照,等等。
这中间影响最大的有两种,一种是农民起义的颂歌。这有没有道理呢?肯定有一定的道理。小说描写的大规模武装反抗政府,和中国历史上此起彼伏的农民战争——叫造反也罢,叫暴动也罢,叫起义也罢,就是农民战争,肯定是有关系的。
但是它也有问题。你要说是农民起义的颂歌,起码有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这个队伍里的一百零八条好汉里几乎没有农民,只有一个,是九尾龟陶宗旺,不上数的一个人;而且没地位,几乎没他的戏。第二个问题,整个情节里没有关注过农民的利益,尤其土地要求绝对没有表现。第三个问题,如果是歌颂农民起义,怎么后来受招安,倒过去打方腊了?所以“农民起义的颂歌”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问题不少。
跟它相反的一种说法,是近六七年出来的。一个著名的学者,很有名气,他说《水浒传》是中国人的精神地狱。听着很吓人,说中国人为什么现在道德水准这么不好?社会上这么多痛心疾首的问题呢?他说就是因为《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把中国人教坏了;幸亏中国人精神世界还有“圣经”,是《红楼梦》。
说《水浒传》是中国人的精神地狱,有没有道理?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水浒传》里写了很多血腥和暴力。但是你要这么简单的否掉,有几个问题不好解释:第一,风雪山神庙,一个正直的人、善良的人,被社会黑暗势力逼得无路可走,最后奋起反抗。
《水浒传》让人们看了感到很痛快、很喜欢,这是重要的原因。还有像拳打镇关西、武松打虎,这样一种表现反抗、表现英雄气质的情节脍炙人口,你要说都是精神地狱,是说不通的。
第二,以偏盖全,双重标准。《红楼梦》里难道没有按照今天道德标准来衡量不是那么太妥当的内容吗?肯定也有。扬之九天贬之九地,走极端了。第三,如果这样来挑文学作品的毛病,不光是中国,世界文学的名著里相当一部分都会被淘汰,这个说法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是要不得的。
为什么同一部作品会有差别这么大的评价?理解分歧这么大?主要是因为这部作品内在的复杂性。它如果很简单,就是一杯白开水,就不会有这么多差异巨大的理解。它不是白开水,里面有很多不同的成份,所以见仁见智。我们今天就是要来分析这些复杂的成份。
亦侠亦盗:“正义和野蛮的交响乐”
对这部作品,我们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亦侠亦盗。我在爱课程网、央视网,讲到《水浒传》时说是“正义和野蛮的交响乐”,和这个判断同义。“亦侠亦盗”,什么意思呢?先说这个“亦侠”。
中国白话小说写武侠的第一部著作就是《水浒传》。什么是侠?首先“见义勇为”?见义勇为是我们这个民族一个好传统。要是说“侠”的话,《水浒传》里首席代表是哪一位呢?对,是鲁智深。鲁智深听说镇关西的恶行,挺身而出;后来碰到小霸王周通抢亲,又是挺身而出;看到生铁佛崔道成欺负那几个老和尚,还是挺身而出。“见义不为无勇也”。鲁智深就是这样见义勇为锄强扶弱。
还有仗义疏财。《水浒传》里仗义疏财的首席代表应该是宋江。当然别人也是,比如鲁智深碰到金翠莲,立刻把口袋里的银子全给了,仗义疏财。
再说一诺千金。这也是侠的一个品格。咱们还举鲁智深的例子,他答应救金翠莲,第二天一大早就来了,搬一条板凳在客店门口一坐,所谓“救人须救彻”。
还有“不计利害”,更不用说了。好汉们行侠仗义都没有利害的考虑。
总之,侠是什么?就是一种精神和一类行为,就是在体制之外,凭靠个人的力量来伸张正义。而想行侠仗义你得有本钱,得有武勇,所以就有了武侠,武侠都得是超人。于是就产生了一种传奇文学——武侠。行侠仗义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传统,如果没有这个传统,我们的民族文化就有点偏柔弱了。讲侠,就是提倡在公平与正义面前的热血、担当。这种精神其实也不限于中国。
比如在世界范围很有名的侠盗罗宾汉。2007年路透社华盛顿电讯有一篇报道,叫《罗宾汉仍在人间》说美国的一个大学研究社会心理的教师,搞了一个测试:发给学生们同等虚拟的货币,再制订一系列的规则,每人根据你自己的意志,可以去抢别人的钱,也可以把钱送给别人。
最后发现,70%的人行为是有规律的,就是劫富济贫。如果看谁的钱特别多,大家都去抢他的。如果看有一个人的钱很少,还剩十几个,好多人都愿意把钱给他。这个被称作“罗宾汉冲动”。从心理机制上是不是和《水浒传》相通呢?
明代末年有一个很有名气的文人叫陈眉公——陈继儒,他说了两句话,对于侠的社会基础是特别好的概括,说“天上无雷霆,则人间无侠客。”倒过来说,人间的侠客等于天上的雷霆。雷霆是什么?双重属性,一重属性威力无比,一重属性伸张正义——民间说某人尽干坏事,等着遭雷劈。所以雷霆和侠客中间有这么一个同构的关系。
《水浒传》有这一面,但是《水浒传》还有另一面。哪一面呢?亦侠亦盗。什么是“盗”?广义的讲,破坏社会秩序,人身侵害、血腥、暴力,等等。《水浒传》里这些方面的描写也不少。首先是杀人越货。占了山头,何以生存?就靠打劫客商,或者洗劫村镇。
这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林冲刚一上梁山,王伦不收留他,给他出难题,让他交投名状。什么叫投名状?到山底下抢一票,最好你能把客商杀了,你杀不了抢的东西多也还行。还有更可怕的,开黑店、做水盗。
开黑店大家会想到孙二娘,实际上不光是孙二娘,刚才说到林冲,林冲上梁山之前先到朱贵开的酒店里,朱贵就给林冲介绍自己的经营范围,跟孙二娘一模一样,说来往客商,把他麻翻了,肥的熬油,瘦的做馅儿。还有张横,“吃馄饨还是吃板刀面”,很坏的水盗。他们上了梁山就成好汉,没上梁山之前害了多少人?这个就是正义盲点,我们不细说了。
还有劫掠城乡、草菅人命。闹江州,李逵抡起两把板斧“排头砍去”,砍的是什么?都是吃瓜群众——站道边看热闹的,砍了一大堆。为了促使朱仝上梁山,李逵就把知府的小孩脑袋劈两半。还有更加恐怖的,李逵投宿,碰到人家房东家里的女孩搞自由恋爱,李逵这个家伙思想很保守,你凭什么搞自由恋爱?他就把人家杀了,杀了还很变态地抡起板斧把两个人的尸体剁的稀烂。这些肯定不是正面的东西,所以我们说亦侠亦盗。
包括刚才给大家放的《好汉歌》,这个当然不是《水浒传》原有的,但把《水浒传》的两面全表现出来了。例如“生死之交一碗酒”,你可以说是侠肠热血,也可以说是某种近乎黑社会的形态。“你有我有全都有”,也是同样的情况。所以说《水浒传》有两面,亦侠亦盗。
《水浒传》里的大传统、小传统
除了这个基本判断,还有一个:“大”“小”杂糅说水浒。什么叫大小杂糅?我们说文化传统有大传统、小传统。大传统指的是社会上层的一种文化,小传统就是民间的、江湖的。《水浒传》里两个传统都有,杂糅在一起。比如说大传统,像这样一些传统(《论语》:“见义不为,无勇也。
”),我们今天说见义勇为,这个词哪来的?《论语》里的,孔孟本身有一定的侠的因素,又如“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
君子人也!”这不正是侠肝义胆吗?墨家更不用说了:“摩顶放踵,以利天下;赴汤蹈刃,死不旋踵。”所以研究者说:“墨之徒党为侠,多以武犯禁。”(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以武,个人的武力;犯禁,就是我说的体制外,是和法制相冲突的。
《史记》里专门有《游侠列传》:“缓急人所时有……有道仁人犹遭此灾,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胜道哉!”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侠:“言必信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羞伐其德”等等,这些是侠的一种定义和赞歌。这是大传统里面的。
小传统呢?水浒好汉的故事,在宋代书场里,《花和尚》《武行者》《青面兽》《石头孙立》等,都在表演。还有杂剧里,《黑旋风》十种,还有《争报恩》《黄花峪》,等等。这些民间小传统和大传统杂糅到一起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水浒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