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笔小新-第一部 蜡笔小新的原型 真的是一个悲惨的故事
关于蜡笔小新的原型,网上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
但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
创作蜡笔小新这部漫画的作者,为日本最红的漫画家臼井仪人。他说他创作“小新”这个角色的动机其实很单纯,只是想博君一笑而已。之所以会塑造这样一个奇特的角色,其实是对日本限制小孩子太多有感而发。他认为,应让小孩子有较自由的发展空间,而非一味责骂和禁止。
他同时也承认,“小新”有一部分是他自己的翻版。他透露,《蜡笔小新》里有许多内容是他现实生活的写照,例如:小新的爸爸造型与他本人有些神似;小新和他爸爸两道浓眉毛乃是因作者自己嫌恶自己稀疏之眉而产生的欲望投射。另外,小新家母强父弱的个性刻画与臼井仪人家如出一辙,夫人不但管教女儿,连他也不放过,家中一切大权,都由她掌控。
小新是三四十岁压力沉重的日本男人的投射;小新做尽了一切一个成人男子想做却不能做的事,“因为只有五岁”,所以所做的一切都可以得到原谅。小新的行为举止、言论思想都很好笑,但好笑之中亦含藏悲哀。成年人在小新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卑微、丑陋、自私及虚假。
类似的故事,在网上经常出现,作为吃瓜群众,我们该如何避免被欺骗呢?方法其实也并不复杂,那就是看观察报道的模糊程度:
我们不妨这么思考:如果这个段子是真的,那么应该怎么样报道?首先是新闻源,这里只有“网传”两个字。无论如何,消息源透露消息或者报道的时候,会尽量强调消息源,而不是模糊化,如果你最先挖掘到这则消息,费力报道不就是想扩大影响力么?所以哪怕是说“知乎网友xxx透露”,“日本网友xxx采访获知”,也比“网传”两个字来的。详见前不久“黑猫警长”的报道,绝不会出现“网传”两个字。总之”网传“基本等于瞎说。
类似,时间上,也是模糊化的。文中说“某一天”,如果记不清至少有个大概的时间吧?比如xxx年春的某一天。地点呢?地点呢?地点呢?日本?日本?日本?日本?日本?你为什么不说地球上?至于人物,干脆直接套用漫画里的,拜托,编的时候敬业点好么?所以,这个报道,我都能看到瞎编的人的编到最后的匆匆交稿的场景了……
如果是真的,报道应该会至少或者努力说明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因果关系:如果是真的报道,很有可能是:最近蜡笔小新的作者臼井仪人的家人xxx在接受xxx杂志社采访时展示臼井仪人的手稿流出透露,蜡笔小新的原型是日本xxx县xxx小学的小学生野原旧之助。
在xxxx年,野原旧之助在xxx(地点)附近因车祸去世,年近5岁时,母亲野原丑伢从此精神衰落,用蜡笔记下旧之助的点点滴滴。正好,臼井仪人同期也在该医院就诊,巧遇丑伢,记录了这一切,并且以他们为原型改编成了漫画《蜡笔小新》系列……
当然,这么感动的事情,臼井仪人至少和伟大母亲来个合影吧,那么报道贴个合影也好。没有合影,小新至少有几张童年时候的萌照吧,在报道下贴一张也好。相比樱木花道的车祸,这个编的也太业余了。另外几个地方,如果这是真的,掐指一想也可以知道:比如如果你是作者,见了这么感动的事情,还根据人家的事迹改编,难道作者在扉页上不写上“献给因车祸去世的野原新之助和伟大母亲野原美伢”么?你改编人家的故事(还有姓名)却张口不提,这合理么?好吧,其实说到底,看着这种酒后吹牛瞎编春秋的文风,我想吐槽的不是这篇有多么假,而是吐槽这么假还在微博上流传这么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