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演员梁波罗 “小老大”梁波罗:从影六十载 自小“入戏”

2019-05-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他是<51号兵站>里的"小老大"梁洪,<小足球队>里的"阿舅"吴安,<蓝色档案>中的李华,也是<小城春秋>中的吴坚,<子夜>中的雷鸣.从影60年,梁波罗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的荧屏形象.8月31日下午,梁波罗作客文化论坛<大家说>,与听众分享他的从艺经历.影迷们从各处涌来,有人笑言,当年看着他的电影长大,没想到如今"粉丝"们白发苍苍了,"小老大"却依旧年轻.

他是《51号兵站》里的“小老大”梁洪,《小足球队》里的“阿舅”吴安,《蓝色档案》中的李华,也是《小城春秋》中的吴坚,《子夜》中的雷鸣。从影60年,梁波罗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的荧屏形象。8月31日下午,梁波罗作客文化论坛《大家说》,与听众分享他的从艺经历。影迷们从各处涌来,有人笑言,当年看着他的电影长大,没想到如今“粉丝”们白发苍苍了,“小老大”却依旧年轻。

电影演员梁波罗 “小老大”梁波罗:从影六十载 自小“入戏”

梁波罗作客文化论坛《大家说》

从乳名到艺名的“波罗”

“波罗”之名的由来是他最常被人问起的问题。台上,梁波罗说起了这段令人颇有点哭笑不得的往事。

《小城春秋》剧照

1938年12月31日,他在陕西西安呱呱坠地。小时候长得胖乎乎,圆溜溜像个球似的,父母亲欢喜地称呼他为“ball”(球)。“当时流行起洋名,父亲就说,不如叫我Paul。”由于母亲奶水不足,家里人便请了一位河南籍的奶妈,但她是个文盲,发不出“Paul”的音,反而一直“菠萝”“菠萝”地叫,久而久之,大家便跟着奶妈称呼他为“菠萝”了。

电影演员梁波罗 “小老大”梁波罗:从影六十载 自小“入戏”

但对于这个“乳名”,梁波罗从小便不满意,因为上学时,老容易被同学们取笑说“班里来了一个水果”。后来弟弟出生,父亲梁博就给兄弟俩起了大名,一个名梁仁,一个名梁义,取“仁义”二字。但校方教导主任却认为小孩子无改名的必要,他第一次改名的尝试失败了,“梁波罗”三字就这样成为了学名。

电影演员梁波罗 “小老大”梁波罗:从影六十载 自小“入戏”

1959年,梁波罗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分配到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工作。他心中暗喜:“出社会了,改名字的机会来了。”没想到,进厂之初就赶上了惊险片《51号兵站》的拍摄,他出演其中的“小老大”一角。等到夜以继日地忙完拍完,找到制片主任想要改名字时,对方却告知他,海报印刷好了,片头字幕也打好了。

“改名字可以,但要出一笔钱,我当时工资只有48.5元,只能悻悻地退了出来。”于是,从乳名到学名,从学名到艺名,“波罗”这个名字已经伴随了他80多年。

自小“入戏”

受家庭环境的熏陶,梁波罗从小就喜欢戏剧、唱歌,一切与“戏”有关的事物都令他兴奋。他说,父亲既爱西洋音乐,又喜欢中国的时代歌曲,同时也是梅兰芳的戏迷。在愚园路608弄的家中,父亲梁博购置了留声机、无线电,市面上出了新唱片,不出几日就会出现在家中。在周璇、白光、姚莉、吴莺音的歌声中,小梁波罗尽管不理解歌词的含义,却能从头到尾一字不差地把歌唱下来。

在《51号兵站》中,梁波罗(左)出演八面玲珑的“小老大”。

等到读高中,他就“入戏”更深了。当时上海的演出市场非常旺盛,报纸上全是各大剧院的演出信息。梁波罗没有太多的零花钱,便总买剧院后座、无座票看戏。“我那么喜欢看戏,高兴时看,不高兴时也看,好像锣鼓家伙一敲,精神就振奋了。

”高二那年,在票友的建议下,他开始找老师学戏。一三五晚上学京剧,二四六晚上学昆曲,周日再去大戏院练“把子功”,一连学了好几个月。顺利成为一名电影演员后,学戏的经历仍时不时对他有所启发。“昆曲唱词的文学性给予我很大的帮助,在拍电影时,有时候我想出一件从头到尾贯穿到底的道具,可能就是从戏曲中获得的启发。”梁波罗说。

对艺术的热爱也支撑着他走过了最困难的岁月。很少有人知道,梁波罗心中还埋藏着一段与“羊”有关的往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在奉贤的饲养场工作,负责养猪、放羊。每天的工作就是背着一个包,戴上一顶草帽,把头羊放出去。

“日子久了,内心苦闷,有天我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一声长啸,这个呼啸引起了头羊的注意,它回头看了我一眼。这一眼提醒了我,天这么蓝,这场合不是很适合练嗓子吗?”梁波罗一下子精神抖擞了。不拘什么,想得到的,有两句唱两句,有一段唱一段,听众便是老羊和小羊。1979年底,他复出了,重新活跃在各种舞台上,台下人头攒动,台上的他却一直不曾忘却这段只有“羊观众”的过往。

电影是门“遗憾”的艺术

电影更是他为之献身的志业。拍摄《51号兵站》时,梁波罗只有22岁,第一次接触电影表演。没成想,播出后一炮而红,“小老大”成为了观众津津乐道的角色。当时,《51号兵站》的电影票一票难求,还规定每人限购4张。在广州工作的母亲,为了让车间里的小姐妹都看上电影,不知耗费了多少时间排队。

但在梁波罗看来,处女作的表现只能说是差强人意,因为电影始终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在戏剧学院是台词课的课代表,为什么在这个影片中,我说出来的台词那么空洞?那么没有生命?”影片拍摄结束后,他主动做了“弥补”,向剧团申请,去军队里生活了3个月,与军人同吃同住同训练。

“腰背挺得再直,台词再溜,还是缺乏底气和依据,我的军人气质不足,内在的威慑力量不够,都是因为我没有深入生活。生活才是创作的源泉。”后来,他又拍摄了《蓝色档案》《小城春秋》《子夜》等多部影片,塑造了众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

有观众问梁波罗,不当演员会怎么样?他笑言:“或许会成为作家。”近年来,他一直笔耕不辍,前不久还在上海书展上签售新书《艺·述》,讲述自己的艺术经历。在朗诵、歌唱、主持的舞台上,也频频可见他的身影。在梁波罗看来,艺术是相通的,与艺术有关的梦想,会一直照亮人生,指引着前行的方向。他也希望,年轻人能接近、接触传统艺术,“里面有很多的宝藏,只不过很多人没到宝山中,不知其宝贵而已。”

文化论坛《大家说》由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和中共闵行区委宣传部主办,上海国际文化学会、上海市莘庄工业区、俞丽拿小提琴艺术基金和IF如果创意产业园共同承办。此前曾邀请过致力于“一带一路”历史人文资料发掘整理的探险家、摄影家尔冬强,纽约大都会歌剧院舞台上飞回的“中国夜莺”、美籍女高音歌唱家黄英,昆曲王子张军等名家登台分享个人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