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家康和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为什么始终对德川家康这么客气?
这个问题其实二者是见招拆招,共有两点。秀吉对加家康是明宠暗防。个人觉得还是从德川家康转封关东说起比较好。
一般认为日本天正十八年(1590年)3月丰臣秀吉东征北条氏,7月5日小田原落城,便进行了所谓关东诸候封领转移,把北条旧领:伊豆、武蔵、相模、上野、上総、下総6国及下野一半合计24O万石2000石分配给了德川家康。
实际上按小赖浦庵的『太閤記』与大村由己的『天正記』记载,围城中的4月9日军中便流传家康请求关东移封的风闻,但没有下文。到了4月22日丰臣秀吉又忽然许诺把江户城赐给立下战功的德川属臣户田忠次。5月27日又囗传家康关东移封。8月1日,家康特地选择“正日吉朔”入府江户,拉开了德川氏统治关东300年的序幕。
这一系列步骤表明丰臣秀吉对德川家康的转封是有一番深思熟虑的转折。但遗憾的是两书都没有说明转封的理由。因为大村由己是秀吉指名的御用史官, 小赖浦庵是丰臣秀次的门客,尤其是前者,所以史料还是高度可信的。
(现存神奈川县小田原市的小田原城公园内垣壁残迹一隅,小田原落城后,丰臣秀吉并没有选择拆除,一直保留。在后丰臣时代依然是雄踞关东平原,大坂,名护屋后日本第三大城。庆长19年1614年大坂冬阵前,德川家康为防止丰臣方乘自己上洛,于乱中夺取此城,亲率数万人捣毁城垣,这想必也是他对付大坂的提前演练。)
正因为没有留下关东转封的理由,后世的很多人也迷惑为什么丰臣秀吉不选择减封削弱德川,反助长其势?要知道转封前他才骏河,远江,三河,甲斐,信浓五国150万石领地。而天下人的丰臣领尚不过220万石高。
实际上这个问题要一分为二看待,先谈谈德川家康领地与石高。
现今战国石高的统计帐,除丰臣控制的摄畿与尾浓地区还有毛利西国所领是天正年间,绝大部分都是基于1591年后文禄庆长年间后检地所作。古代检地不单純检的是土地,其背后人口以及其役税则更为重要。顺便提一句比起家康的正攻法检地,秀吉桶狭间式的检地方式在当时更遭诸侯忌恨,因为秀吉都是于所在国郡大小名从征朝鲜期间,乘虚检地。
而负责检地的支持者是石田三成。所以很多被检地的大名把怨气撒在他身上。最至关重要也相当玩味的是丰臣政权下关东地方的全面检地是庆长6年(1601年)3月17日开始,属于日本全国最晚一批检地。
这时秀吉亡故,关原之战毕结,一切尽在内府掌握中。至于为何拖到这么晚,缘何可以拖到这个时候,这里面不得不说老乌龟可是相当相当精明的,这里待会再讲。
不过现阶段反过来而言,在这之前关东八国94郡有多少石高,丰臣秀吉与德川家康都并不是很清楚。而后世的所谓战国诸大名石高也是基于文禄庆长检地得出的数据。但是这个数据是否能说明过往之前石高便是如此就模棱两可了,因为田地生产力不会固定,是浮动性的。以关东地区來说,1590年前石高肯定是要低于240万石左右的。为什么这么说,一并后讲。
而且当时日本各州国的实力并非仅以田力衡量的,金山银矿,港囗贸易这些商业因素的比重也占很大一部分,比如毛利本家虽然只有120万石高,但他还拥有当时仅次于西班牙控制下的智利利阿,出矿量世界第二石见银山,有着濑海门户之称的下关。
从大内时代起,便吸引了来自吕宋与中国沿海的明商,明商在下关周防港凑卸卖生丝换取石银与赤铜,毛利不但抽税,这些舶来物转手又是十数倍利润,其一进一出所创造价值可远不止100万石,一直令秀吉垂涎不已。
与此同例是控制佐渡金山,鹤子银山的上杉氏。而秀吉虽然只有200万石高领地,但他掌控了日本绝大部分金银矿收入,包括上杉和毛利的抽头。江户初年刊物「伏見納藏目録」中所载,庆长三年全国金银诸山献物为法马金3398枚,银79415枚,折算成日元为1110亿又6千万日元,粗折石高为1450万石高,而庆长検地日本全国亦不过1851万石,秀吉经济基盘可见雄厚。
(丰臣秀吉金藏用法马金复原物,又称分铜金,一枚重333克,一枚折10两黄金)
话归正题:如今的关东地区是日本经济最为繁荣的地域。镰仓,室町时代又是幕府轴所。关东八州,德川拿下六州半,可谓名副其实的关东王。但实际情况是当时关东的社会与民生落后于东海道五国。很多人会说,关东不是有“战国第一民政家”北条氏康吗? 这点姑且没有错。但先来看看两幅地图。
(第二次国府台合战后,北条氏康的统治下,北条家最终全盛期版图)
(1590年,丰臣秀吉完成统一前,北条氏政执国时的版图)
从以上图来看,北条氏在关东的支配范围在1570~1590年二十年内缩退近1/3,即上下两总,上野及常陆一隅的北关东地区。这些地方的新旧统治者不论,但二十年的战乱使这里的发展比较落后。而北条氏的经济基盘主要是相模与伊豆。
北条氏康在这里的农政措施搞的比较顺畅,除此之外的地区,因为旧有的地方豪族存在,发展并不顺畅。特别是利根川所在的武藏地区,这里当时湿地遍野,洪涝频繁,并非沃野之乡。直到北条氏政当国,虽然后世评价他暗庸,致使亡国灭种。
但实际上他只是时运不济,碰上了乱世终结。1580年天正十年后,北条氏政退位隐居,北条一门称其为「御隠居樣」,氏政开始对武藏地区进行试行开拓,以期为子孙创造另一个相州,用于抗衡如日中天的织田。不过当时江户领域在其手中初有起色,碰上秀吉只能戛然而止。
以上是南关东的形势,相对好些。北关东的情况则相当糟糕,这里原本便不是北条家的核心领域,后北条时代,宇都宫与佐竹先后在这里拉锯争霸,使这里的社会形势更加凋敝。江户时代有则逸闻,这个逸闻也被山冈庄八写入其著《德川家康》中,为中国人熟知,但并不知道其历史背景。
:关东转封后,家康在四天王井伊直政与本多忠胜的陪护下郊游,望着广袤无垠的关东平原,想起了富饶繁荣的三河故里,想起失去一争天下的资本,不禁惆怅流泪。这时侧近的两位重臣,多说是本多忠胜,高声呵斥道:
「鳴くまで待とう不如帰」
中国人直面翻译是“杜鹃不鳴,则待其鳴!”
但这句其实是日语的双关语,中国翻译的只是一意,杜鹃别称为不如归。意为啼鸣之声像是汉语或日语音读的“不如归”,所以这句另一层日语之意为:
「泣かめなら泣くまて待とうホトトギス」
“要是(主公)在这里就哭哭啼啼,还不如回(三河)去!”
(战国末年织丰时代前的武藏国江户城CG还原图)
这则轶闻从侧面反映的也有两层意思,其一为德川家康对关东转封持消极态度。第二是隐喻关东八州贫瘠萧条,就是鸟不拉屎的乡下。
不过以上只是江户时代轶闻,诞生的时代接近于19世纪幕晚。其主要是表达东照神君把江户发展如此繁荣是相当不易,顺带批评一下秀吉的阴谋论。实际上公允的讲,江户地域在战国晚期,托北条氏政的恩惠,发展还算关东前列,己经有繁荣的初迹。
不过其他地方就真的不尽神君之意。于是和当时所有的战国大名一样,在此地进行开发。而他首要问题不是如何繁荣江户而是如上所说,东国第一河川,利根川为首的治水问题。因为搞不定洪涝,百姓辛苦耕耘的土地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被洪水吞没,这是国本问题。
从1594到1614年,二十年时间内,在关东地区削山劈石,修堤改河。使得关东五川合流注入东京湾,河道固定后减少了每逢雨季肆虐横行,武藏湿地沼泽环境逐渐水土改良,给后续的新田开发创造条件。关东水利的成功除了感谢家康还得记住一个人——伊奈忠次,这是被家康呼为吾之萧何的人物。
(茨城県水戸市の備前堀道明橋上的伊奈忠次像)
但大家注意,家康进行关东水治水时间点选在了1594年后,实际是1595年3月末。这个点也很微妙,1592年2月~1593年8月是丰臣秀吉第一次侵朝段,日明双方于1593年六月在名护屋达成暂时戢和,其时秀吉子秀赖诞生,1594年秀吉筑伏见,战意息止。
秀吉侵朝准备的各大名徵兵是基于检地石高,暗中观察各大名兵农基盘盛寡,德川此举无非是钻空子,暗藏实力,第二次侵朝,基于极大钱粮消耗与民心浮动,秀吉只出动西海道诸大名,这对家康又是莫大利好,五六年间家康在关东逐渐积聚了四~六万的军事力量,而出阵朝鲜的丰臣嫡系大名损失惨重,此消彼长,加重了他的政治话语权。
不过客观来说关东这250万石有一半是家康自己奋斗而来的。和秀吉的恩赏没有直接关联性。秀吉把他封在东国,而骏河至尾浓的东海道全部分封丰臣谱代系大名,实际是有扼衡的考量在里面,至多料想将來德川成势也不过下一个大内,达不到改朝换代实力,怎奈一场朝战,使丰臣秀民心离德臣心尽丧,家康趁机收揽。
下来便是秀吉临终前的五大老制:
五大老制度不过是江户后世模仿德川幕府四大老体制的说法,为了渲染德川家康从丰臣氏手中取得执政合法性而流布。而要介绍五大老制度以及秀吉如何利用此制度遏制家康,就先得讲一讲与其相对的五奉行制度。当然安土桃山时代是没有大老这个叫法,奉行是有的。
现存丰臣秀吉生前颁给德川家康,前田利家的文书中大致用称为「御奉行衆」与「年寄共」。而这两个称谓在丰臣秀吉颁给其他战国诸侯时也常常用到。「五大老」称呼始于山鹿素行『武家事紀』。「五奉行」说法多数流说小瀬甫庵『太閤記』。一般现在日本史学家不一五大老称呼丰臣政权下职官体制,一律以宿老或年寄代替。
丰臣政权下的最上层奉行层无论从时间跨度,还是实际政务都是比宿老更为稳定,合法性更强,但其实人数也不一,后世认定惯例五奉行为:
主司法担当 – 浅野長政(筆頭・甲斐甲府22万石)
主行政担当 – 石田三成(近江佐和山19万石)
主土木担当 – 増田長盛(大和郡山22万石)
主財政担当 – 長束正家(近江水口5万石)
主宗教担当 – 前田玄以(丹波亀山5万石)
五奉行制度初成是在1587年丰臣秀吉九州征伐前后,以上五人基本是秀吉务政的主要活跃骨干。除他们五人之外大谷吉继与小西行长也担任过奉行之职,比如1590年秀吉东征北条,三成与吉继随君东国,此时朝鲜贺庆使抵达,小西行长与浅野长政临时负责起政权的外交担当。
1596年丰臣秀次追放高野,受此牵连笔头浅野长政下台, 宮部継潤,富田一白进入,形成了以近江系全面揽权的吏僚圈。丰臣秀吉如此重用近江人,不但因为在长滨城那段发迹,也决然不是浅井茶茶缘故,是因为日本中近世史上以琵琶湖区域为生计的近江人就是相当有名,做买卖的好手。
近江地区的商业发展也是当时日本最好的。世传源于织田信长的“乐市乐座”,其实不过自然继承与放大被征服地南近江六角家的家策罢了。重商主义的丰臣秀吉需要这样的理财政务能手,这是石田等人上位主要原因。
比起奉行阶层稳定固化,丰臣秀吉针对实力强大的诸侯,实行是宿老轮替制,而非绝对固定,人数其实为“6”,不为“5”。比如天正十六年后阳成天皇行幸聚乐邸,秀吉挟天子之威以令诸侯写下永不叛离的起誓文。其文后署判六名宿老分別为、徳川家康(大納言)、織田信雄(内大臣)、丰臣秀長(権大納言)、丰臣秀次、宇喜多秀家、前田利家。
这实质被认为是丰臣政权下宿老制度的初行,里面尚没有毛利与上杉东西兩雄。九州征伐后秀长病故,小田原征伐后,信雄拒绝改易三河被流,小早川与上杉始入,到文禄四年1595年秀次被废,秀吉召集重臣如法炮制写下「御掟」五条, 徳川家康、前田利家、宇喜多秀家、上杉景勝、毛利輝元、小早川隆景六人连暑,即互为钳制六大老制度形成,但不久之后小早川病故,六变五,形成现在通说。
「御掟」中亦明文前田利家死利长继,家康挂了秀忠上。但如今大阪城天守閣蔵「秀康宛て秀忠書状」中古文书研究发现,1599年庆长4年春,利家找家康商议,准备擢补结城秀康进入小圈子,憨厚老实的德川秀忠赶紧写信给哥哥秀康,提前恭贺,秀康回书没有直接回应此事,暗示父亲家康不会答应的,果然最终没有了下文。
「御掟」五条之后临终前丰臣秀吉又追加九条:其中最重要两条是:
【伏見ニハ内府御座候て諸職被成御肝煎候へと御意候】
【大坂ハ秀一頼様被成御座候間大納言殿御座候て惣廻御肝煎候へと被成御意候】
现代文翻译便是秀吉本人亡故后,内府德川家康呆在伏见理政,大纳言前田利家于大坂城担任幼主傅役,两地各臣子僚众皆要悉心遵照,不得怠误。这两条秀吉依旧把家康排在了利家之前,看似尊重,但实际上暗藏了后手,后面再说。
在“六大老制度”背后是丰臣秀吉对各位大老次世代继承者的操纵,以期达到死后也能保其丰臣江山永固。最著名的莫过于用秀赖的姨母江许配给德川储嗣秀忠,又为其指腹为婚。其他者如指名小早川隆景收秀秋为子。把弟弟秀长女儿许配给毛利秀元,在辉元有子情况下仍指定为毛利宗家储君。
上杉家养子义真在大坂做了5年人质,1590年天下静谧后秀吉送归又议立为储,直到关原之战四年后景胜实子定胜诞,与丰臣关系密切的义真顺水推舟还籍,保全自己,比宇喜多秀家还长命,―直活到了95岁。
对五大老制度的安排从中不难发现,丰臣秀吉是算定德川家康,前田利家命不长矣,所以他的政治防备没能做到细节化。当然这也不能怪他,古代人谁能像老乌龟一样活过古稀,秀吉预测也就是三四年后乌龟跟着自己入土,所以重心都放在了次世代配置,这是人之常情。
现在就说说秀吉死后为什么让家康待在伏见理政,而让利家在大坂辅佐秀赖。五大老也好五奉行也罢,日本三朝武家一贯实行的是合议制度,所不同的是参与者与统治者的血缘亲疏。合议制度的核心在于一个“合”字,所以所有的政令以及判书都是需要联名花押方能起法律效果。
对于家康来说他虽位高,但是丰臣秀吉只给了他草稿撰令权限,而布政颁政的最终权限是分散在五大老和五奉行手上。通俗解释类似于唐代的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书、法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的三权分立。
换句话说德川家康手里只有中书省的权力以及五分之一略强的审核权。再俗一点说法是丰臣秀吉把德川家康在丰臣政权内部给无形的架空了。但作为辅君来说,这是包括历代天皇政权在内所有日本政权最为人窥窃的宝位,摄关的藤原,镰仓的北条,室町的细川都是以此权倾天下的。
秀吉把辅君重任托付给了利家,一方面是对前田信任,另一方面认为前田根基不深,日后秀赖成年不至于到尾大不掉,难以处理的地步,也算苦心积虑。
(伏見城大小天守阁遗址:实际上这1964年重修的模拟天守,并非遗址,原城1623年元和9年在幕府一国一城令下被废却。)
丰臣秀吉病逝后,按秀吉遗嘱天下将以秀赖居城大坂为政治中心,伏见的历史已然是过去。德川家康也不傻,呆在这里只能自己给自己写政令,远离中枢是要有危险的。所以1599年贺旦十天后,秀赖迁驾大坂,他也借口跟着回大坂,并厚着脸皮不回伏见,为了就是防止利家或三成以新君名义把自己给清洗了。
但这一阶段,石田三成自己不争气,忙着清算回国的加藤清正等武将派,给了家康利用的空间与时间,最大利好是三个月后前田利家也见丰国大明神了,傅役位置空缺,接下来的事嘛大家都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