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沙娜永远的 常沙娜:紫荆花开绽放永远

2018-04-0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常沙娜,浙江杭州人,满族,1931年3月生于法国里昂,1937年随父母回国.1945年,14岁的常沙娜即开始在甘肃敦煌随父亲--著名画家常书鸿临摹敦煌历代壁画,学习传统文化艺术及绘画,并与父亲合办"父女画展",展出父女俩在敦煌莫高窟临摹的作品.1948年赴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院美术学院攻读绘画,1951年初回国,先后在清华大学营建系.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染织美术设计系任教,教授图案基础.传统图案临摹.花卉写生.专业艺术设计等课程.1982年出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

常沙娜,浙江杭州人,满族,1931年3月生于法国里昂,1937年随父母回国。1945年,14岁的常沙娜即开始在甘肃敦煌随父亲——著名画家常书鸿临摹敦煌历代壁画,学习传统文化艺术及绘画,并与父亲合办“父女画展”,展出父女俩在敦煌莫高窟临摹的作品。

1948年赴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院美术学院攻读绘画,1951年初回国,先后在清华大学营建系、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染织美术设计系任教,教授图案基础、传统图案临摹、花卉写生、专业艺术设计等课程。1982年出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1983年至1998年任院长。

作为国内外知名的敦煌艺术和工艺美术设计研究专家,常沙娜曾先后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徽、人民大会堂外立面的建筑装饰和宴会厅的建筑装饰图案设计,以及民族文化宫、首都剧场、首都机场、燕京饭店、中国记者协会、中国大饭店等国家重点建筑工程的建筑装饰设计和壁画创作。

1997年,主持并参加设计中央人民政府赠送香港特区的大型礼品雕塑《永远盛开的紫荆花》。代表论著有《敦煌历代服饰图案》、《中国敦煌历代装饰图案》、《花卉集》、《敦煌藻井图案》、《敦煌壁画集》等。

凡是到过香港的人,几乎都要到坐落在维多利亚湾的香港会展中心广场,与那座金灿灿的“紫荆花”雕塑合影留念。10年前的今天,作为中央人民政府向香港特别行政区赠送的礼品,巨型雕塑《永远盛开的紫荆花》“绽放”在香港会展中心广场,与庄严的五星红旗、绚丽的香港区旗相映生辉,成为世人瞩目的一道景观。

这朵美丽的“紫荆花”是怎么“培育”出来的?“紫荆花”绽放的背后都有哪些故事?日前,本报记者采访了当年主持并参加这尊国宝级礼品设计、时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的常沙娜——

紫荆花,过五关夺魁

记者:1997年7月1日,是一个中国人永远都不会忘记的日子。作为见证香港回归的国宝级雕塑——《永远盛开的紫荆花》耸立在香港会展中心广场。当时,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与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共同为“紫荆花”揭幕,数亿观众在电视上看到了回归庆典的现场直播。

10年来,这尊寓意着香港永远繁荣和美好未来的巨型雕塑,已成为一个标志性景观。但当初作为中央政府赠送给香港特区的礼品雕塑工程,“紫荆花”只是数十种设计方案中的一个,是经过多轮筛选才最终确定的?

常沙娜:“紫荆花”先后经过了五轮筛选,是从63个方案中选出来的。我们接到礼品工程设计任务是1997年的1月9日,我那时66岁,还没从院长的岗位上退下来,所以承担起“礼品”方案设计组组长的担子。当时国务院一位负责同志给我们提出“礼品”设计方案的原则是:具有永久性、纪念性、艺术性,既能体现中央意图,又要考虑香港喜于接受的形式。

应邀参加设计方案的除了我们中央工艺美院外,还有中央美院、广州美院、上海雕塑院、清华大学等共七家单位的数十位雕塑家,经过反复筛选、论证、修改,第一轮共拿出63个方案。

这些设计千姿百态、各具异彩,我们中央工艺美院就拿出了14个方案。其中像《无限生机》是一双大手高高举起,寓意“一国两制”;《东方之珠》是以展翅飞翔的鸽子为雕塑主题,表现香港与祖国一道腾飞;《依恋》是以海豚为主题,揭示香港同胞和内地同胞的血乳交融;《一九九七》则以数字为主题,寓意香港历经百年沧桑,终于回归祖国怀抱的难忘时刻……袁运甫、张昌、李德利、杜大恺、赵萌、周尚仪、王培波等著名雕塑家、教授都参加了设计。

由于中央工艺美院的设计方案比较接近要求,于是确定第二轮方案设计主要由我们来完成,在“世纪之花”、“东方之珠”、“掌上明珠”、“一九九七”四种形式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设计。

1997年2月28日,国务院香港回归庆典筹委会全体委员经过投票,选出“永远盛开的紫荆花”、“东方之珠”、“锦绣明珠”三个方案,送中央有关领导最后审查。

3月1日,我们便接到国务院管理局通知,确定将前两个方案再次修改后送审。3月17日,中央政治局在二者中又反复甄选,最后确定了“永远盛开的紫荆花”的设计方案,江泽民、李鹏、朱镕基等分别对方案的修改提出了具体意见。

18天后,“永远的紫荆花”设计方案终获正式通过,整个方案设计阶段从1月9日至3月31日,历时82天,在每一轮评审中,每个设计方案都是只有编号,而没有设计者的名字,我的设计稿“永远盛开的紫荆花”是“方案13”。

紫荆花,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

记者:您当初怎么一下子就把紫荆花设计成了雕塑的主题?香港街头到处盛开的紫荆花本身的模样,大多是五个花瓣全部张开的,现在的“紫荆花”雕塑看上去是“含苞欲放”?

常沙娜:对于这尊国宝级的礼品雕塑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起初我们谁都心里没谱。1997年1月15日至21日,由国务院机关事务局副局长带队,我们用了六天时间在香港实地考察。我发现,在香港街头到处是一株株的紫荆树,枝头上一年四季都盛开着紫荆花,不仅给香港平添了许多色彩,而且使城市生机盎然。

看到举目皆是的紫荆花,我真的是兴奋不已:紫荆花是香港的区花,香港的区徽上不也是盛开的紫荆花吗?那几天,我泡在街头,拍了许多照片,画了很多写生,雕塑方案的雏形正是那时产生的。

但真正着手创作设计方案时,难题就出现了:紫荆花的花形全是张开的,完全写实并不理想,最后几经修改,我们将五个花瓣艺术处理成全部上翘的圆弧状,于是形成了“含苞欲放”的感觉。这样,既表现出了它永远盛开,又充满了生生不息的活力。

记者: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您设计的人民大会堂宴会厅藻井、人民大会堂门楣石雕和民族文化宫大门的镶嵌图案,到1997年的“紫荆花”雕塑,我们不难看出您作品中一脉相承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

常沙娜:我出生在法国里昂,父亲给我取名“沙娜”就是借用里昂Saone河名的发音。记得我很小的时候,父亲从巴黎塞纳河畔的书摊和吉美博物馆看到大量从中国敦煌盗去的唐代大幅绢画,愤怒之极。1936年,父亲毅然决然地带领我们全家回到了祖国,后来又经历了几年的颠沛流离,终于到达敦煌。

从此,全家人的命运紧紧地与敦煌艺术联系在了一起。我自幼习画,十几岁时就天天跟着父亲到莫高窟临摹壁画。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已在心田里深深地扎下了根,人民大会堂宴会厅顶部天花板的设计,正是借鉴了敦煌唐代壁画中的藻井图案,其他的许多设计也都是秉承着东方文化的“根”。

父亲曾被誉为敦煌文化的守护神,也有很多人称我是敦煌的女儿。

父亲离开我们时90岁,他在76岁时曾在送给我的一本书中专门题字:“不要忘记你是敦煌人,应该把敦煌的东西渗透一下……”可以说,我所有的作品中都融铸着敦煌文化的深厚底蕴,“紫荆花”正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孕育出来的。

紫荆花,花开永远

记者:在您的作品中,花卉系列占相当大的比重,您画的花卉品种可谓数不胜数,除了著名的紫荆花,还有许多不知名的花卉。看了您的《花卉集》,我才知道土豆也能开出美丽的花朵,您为什么对花情有独钟?您最喜欢的是什么花?

常沙娜:花是生命和美的象征,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最珍贵的礼物,我喜欢大自然,所以,花自然成了我作品中的最爱。花不仅给人类带来绚丽、芬芳,更带来了美的遐想。我一直认为花与人其实并无二致,也有着各自的容貌和性格,有的争奇斗艳、芬芳扑鼻,有的纤细秀丽、婀娜多姿,有的质朴敦厚、清淡素雅,更有无数不起眼的无名野花默默无闻、兀自绽放……说到我最喜欢的花,我觉得应该是野花,因为野花最“自然”,最原生态!

艺术说到根本,就是传统和自然,即:一个“源”、一个“流”。继承传统才能创新,对我来说,源就是骨子里流淌的敦煌文化的血脉,流就是生活,惟有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艺术作品才能具有永远不衰的魅力。

记者:巨型雕塑“紫荆花”于1997年6月23日在香港会展中心广场安装完成后,您曾二赴香港,代表香港回归及庆祝活动筹备办公室活动礼品组在验收证明书上郑重签字。此后的十年,您又去过几次香港?您觉得香港回归十年来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常沙娜:我第一次去香港是在回归之前,1990年中央工艺美院曾赴港举办艺术设计展。香港回归后,我们和香港的文化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了。香港理工大学每年都要请几位杰出学者前去讲学,去年10月,我曾应邀赴港,在学校办过关于敦煌艺术的学术讲座。

今年3月,位于九龙的《志莲静苑》新建了一座中国木结构建筑艺术馆,我应邀前往为其创作壁画。关于“回归”,《志莲静苑》的宏勋师傅早在几年前就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回归”就是归宗,归到自己文化的根!

这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归宗”,表达的正是香港和内地同胞的共同心愿。多次往返香港,有时间的话我也会到会展中心广场,去看看那尊“紫荆花”。我现在觉得花的基座似乎小了点,看上去缺少点敦实感。“回归”十年来,香港的变化太大了,人文素质、交通管理、公共道德等等很多地方都值得我们学习。香港确实像那盛开的紫荆花一样,繁荣、有序、充满了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