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炳辉梅花柱 罗炳辉发明“梅花桩战术”
1939年,罗炳辉任新四军第1支队副司令员、第5支队司令员,率部开辟皖东抗日根据地。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为了坚持华中敌后抗战,决定将原有的新四军以及陇海铁路以南的八路军重新统一扩大编组为7个师。5支队被编为第2师,罗炳辉任师长兼淮南军区司令。
在领导新四军部队期间,罗炳辉探索出一条以伏击战和运动游击战相结合的新战术:“梅花桩战术。”这个战术包括伏击、纠缠、阻击、迟滞、扰乱、歼灭等项目。主要特点是:(一)部队宿营按三角形的驻地部署。如果遭遇到敌人袭击,避免了一端一窝,使敌人优势火力难以发挥作用,可以减少自己的伤亡,而且任何一部分战斗力都能机动,实施对敌人的反包围。
(二)便于部队疏散隐蔽。人数少好分散,敌人不易发现,反而容易偷袭敌人。(三)对来犯的敌人可以实施多点打击,当敌人进入到形如梅花桩式的阵地时,我军可以从侧面、两面或三面甚至四面同时以火力杀伤敌人,同时可以用大刀、手榴弹、刺刀近距离和敌人搏斗。
实践证明,“梅花桩战术”是迷惑、扰乱、迟滞和伏击日伪军很有效的游击战术。1941年,罗炳辉指挥部队主动出击,破坏了日军的公路、桥梁,切断电话线,袭击军车。日伪军立即组织100多人前来“扫荡”,被新四军诱入到梅花桩式的埋伏圈内,只半个小时,除一名日军士兵逃脱外,其余全部被歼。
日伪军吃了败仗后,派大部队开始对津浦路东进行“扫荡”,当时罗炳辉只有一个团在路东驻防。对此,罗炳辉运用游击战术和“梅花桩战术”相结合,以战斗小组和班排小分队去袭扰敌人,纠缠敌人,打得日军首尾不能相顾,晕头转向。与日伪军周旋了半个月后,突然集中全部兵力在八百桥和大英集两地,用“梅花桩式”布阵,一下子歼灭了伪军两个营和一部分日军,粉碎了日伪军对津浦路东的“扫荡”,保卫了根据地。
罗炳辉率领新四军第2师主力进抵金牛山一线,驻扬州日伪军700余人携重武器乘车前来“扫荡”。由于罗炳辉在战前早已将部队按梅花桩式分驻,日伪军无法对新四军形成包围圈。当日伪军靠近新四军部队时,罗炳辉立即命令向日伪军开火。
在罗炳辉主持撰写的《战斗详报》中记述这一战斗时说:“敌人以爬行沿田埂秘密接近我军,当为我军事哨发觉开枪即打,敌人向我猛冲,我即与敌展开血战。因我军部署是梅花桩式,敌人不能包围我,反而为我包围。”此役共毙伤日军200余人、伪军300余人、俘日军2人、伪军30余人,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于文德)(12月1日 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