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忠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与文化传承是当代大学的使命。而关注民生、重视民生、改善民生,不仅是全党全社会面临的重大任务,也是高校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作为高水平的大学,如何在科学研究中坚持“民生观”,把关注研究民生、把促进民生问题解决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许多高校在探索与思考的问题。为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强调,“科学研究一定要有人文关怀”。
记者:您如何理解高校科研中的“民生观”?
柯炳生: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通常是育人和科研工作的自然延伸。通过科学研究工作来服务民生,是研究型大学的应有之义。至于具体如何表现,则是因大学而异。如医科大学是救死扶伤,通过科学研究,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而农业院校的核心使命,是要促进人类营养与健康。说得直白一点,就是研究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提高农产品供给的数量和质量,让人民吃得更饱、更好、更安全、更健康。
记者:可否举个例子来具体解释您的观点?
柯炳生:当前,大家十分关注国内奶业出现的问题,比如,奶源、质量控制、产品安全等。现在和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奶业面临的重要挑战,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出更多更好更安全的乳制品。在这样的背景下,日前中国农业大学与瓦赫宁根大学、荷兰皇家菲仕兰坎皮纳公司共同设立了“中荷奶业发展中心”。
中心的成立旨在通过借鉴与分享中荷双方在奶业科研、教育和产业方面的经验,提升中国乳品安全及生产水平。奶业的安全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事情。当中国的农产品、奶产品出现问题时,通过科研、培训等方式为提升中国乳品安全及生产水平尽一点微薄之力,这是中国农大的责任和使命。
记者:中国农大的校训是“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当前强调“解民生之多艰”,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
柯炳生:我国现在和未来农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如何用越来越少的农地、越来越少的水资源、越来越少的农业劳动力、越来越高的农业劳动力成本,来生产出更多、更好、更安全的农产品和食品。
这个挑战应对不好,影响将是全局性的。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业问题影响到的不仅仅是农民生产者,而且是整个社会。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是中国最基本的民生。农产品供给数量不足,质量安全保障不好,将对我国整个经济社会产生巨大影响。
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农业现代化的支撑,而科学技术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应对挑战的根本出路。中国农业大学作为以农业科学和食品科学等为特色的全国重点研究型大学,在这方面承担着重要使命。
记者:在食品安全及其他领域,中国农大是否也一直在做同样的努力?
柯炳生:当然。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前几年的三聚氰胺事件,最初做三聚氰胺的检测费时费力。中国农大动医学院的沈建忠教授团队,研制出了三聚氰胺等30余种快速检测试剂盒和胶体金检测卡。再如,今年是中国农大曲周实验站建站40周年。
从40年前起,我校的一大批师生先后奔赴曲周改土治碱,让昔日的盐碱地变成了今天的米粮川。科学研究要有远大的志向,要和生产实际、人民的需求结合在一起,这一点,中国农大的师生们一直牢记。
记者:“如果你能够为解决中国13亿人口的饭碗问题做出贡献,那么你自己的饭碗就一定不会成为问题”,您的这一观点让人印象深刻,能否具体阐释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