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玄策一人灭一国 王玄策“一人灭一国” 基础属实其余皆是神话儿
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神话,近些年在许多人嘴中都在传扬。自从我做今日头条16个月来,偶然间碰到说这个事儿的就不下五六遍。正好,借着问答回答后我依然意犹未尽,又进行了增加填补。本人认为:这件事儿由于时代已经久远,事情有大概梗概,然而,细节全没有。如此,小说家最喜欢了。所以,细节历史就由小说家来填补,时间长了,人们就把小说家的言论当作了历史。
1.这一神话有历史依据,那就是唐初的强大,这是王玄策建此功的基础。但是,这一历史却被日本小说作家田中芳树的《天竺热风录》给夸大了、神话了,例如“火牛败大象”等,还有把北宋中后期的武器提前到唐朝初期等。诸如各种细节等等。还是他第一个真正说出了“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这句话,之前,有的人只是说了半句或大概意思,明确提出来的就是此人。
日本人对中国的历史研究得很细,这点值得佩服,所以日本人才能够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这些本人早在之前的文章说过了。例如二战前的日本学者:它们比侵略军的刺刀更危险,影响至今20160810、110年前日本军界学术界造“满蒙”“满清”等词,其心可诛 20160815、中国用“持久战”抵抗日本侵略,倭寇则用挑拨各民族关系应对20160928等多篇文章。
“新旧唐书”都记载了其事,可见这件事儿对唐史爱好者来说基本都知道。但史料缺乏细节,诸如“吐泥”联军谁指挥?并没有指明。他“借兵”未必他拥有指挥权,这是需要明确的。
《新唐书》比《旧唐书》记载得更详细、有条理,我们就以它为例:玄策挺身奔吐蕃西鄙,檄召邻国兵。吐蕃以兵千人来,泥婆罗以七千骑来,玄策部分进战茶镈和罗城,三日破之,斩首三千级,溺水死万人。阿罗那顺委国走,合散兵复阵,师仁禽之,俘斩千计。
馀众奉王妻息阻乾陀卫江,师仁击之,大溃,获其妃、王子,虏男女万二千人,杂畜三万,降城邑五百八十所。东天竺王尸鸠摩送牛马三万馈军,及弓、刀、宝缨络。迦没路国献异物,并上地图,请老子象。玄策执阿罗那顺献阙下。有司告宗庙,帝曰:“夫人耳目玩声色,口鼻耽臭味,此败德之原也。婆罗门不劫吾使者,宁至俘虏邪?”擢玄策朝散大夫。
王玄策作为一名从知县起来的外交官,他的指挥作战能力等都没有记载。有人会说有许多文人带兵的案例,但问题是,这些只是案例,能够扩充到所有吗?
田中芳树是玄幻小说作家,他的作品内的描写不能算作是历史。但有些人却偏偏要拿小说、影视剧当历史看待,那也没办法。
2.王玄策的价值,仅此就可以被称为“伟大的外交家”了,没必要再神话他
唐太宗、高宗时期的中国,在亚洲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力。因此,王玄策的“神话”是建立在唐朝的影响力之上的。从现在看,“吐蕃”是哪里不言自明,但在唐朝它却也是与唐朝争雄的势力之一。
在当时的亚洲东部(包括东北亚、东南亚、南亚次大陆)是三雄并列的。除了唐朝、吐蕃之外,还有一个北印度(请注意是北印度)的戒日王朝(606年到647年)。因此,并非是“一人灭一国”而是“两雄灭一狼”,其原因就是:王玄策利用唐朝的影响力,且唐朝和吐蕃关系正处蜜月期,便从尼泊尔、吐蕃借来了兵马(当时的所谓尼泊尔政权也是听从吐蕃和北印度双重命令的,北印度势力对其威胁自古至今都有,他派兵很正常。
),打败了戒日王朝的叛臣。
在其间,王玄策的价值在于,能够利用唐朝与吐蕃的蜜月关系(641年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结婚),以及吐蕃与尼泊尔的密切关系,挑准了借兵的对象,以及利用叛臣阿罗那顺劫走了北印度以及之外的各个国家的敬献的礼物,这一严重挑衅唐朝和其他国家的行为,使其在战争中偏向唐吐尼联军的有利时机,更借助“叛臣篡位”国内各势力积极准备反扑的情况下,导致战斗力低下的时机,将其打败。抓回长安!
其间,王玄策的智慧可见有多么大的功效。
3.王玄策灭的不是一大国而是一众小国中的国家
王玄策确实有此功劳,但其功劳主要是靠唐朝的自身影响力的巨大。当然,他的个人能力也很突出。但是他的敌人并非“一国”,更不是有些人口中的“印度整体”,而是印度上百个分裂的小国中的一个,更何况因阿罗那顺篡位,其国内是否承认?势力几何?等等都难以说清。因此,这就给了小说以想象空间,但问题是,历史的想象空间并不大。
公元641年(贞观十五年,以下读者自己换算吧),在玄奘的影响下,戒日王(中文为:失罗逸多)派人来到了长安,主动与唐朝交好,唐太宗立刻命令梁怀璥出使。
公元643年出使、645年正月二十七到达戒日王朝首都,646年归国,那时他的身份是副使、黄水县县令。
647年,王玄策以副使的身份再次出使戒日王朝,然而,当王玄策在647年再次出使时,戒日王却被淹死了。由此,王朝大乱。
戒日王朝是由16个国家(玄奘记载的国家数量)联盟而成,而每个国家内部又都有各自的“割据势力”,这很像我国的“春秋时期”,戒日王的地位类似于东周周王。当然,戒日王比较有才能,武功权谋都很不错,当然比较有威信,但是,他的地位却比较尴尬。并没有实质性统一北印度,只能靠宗教信仰的宽松来维系王朝。
戒日王一死,天下大乱。这样想像一下:如今的印度北部地区占其国土的将近一半(因为西印度大概今天的巴基斯坦),在一半国土上分列成至少二十个国家以上,其中一个又因为“大臣篡位”又是人心浮动,厌战者、意欲推翻篡位者、意欲重建戒日王朝者等等势力颇多。
如果没有对篡位者本身的痛恨,没有人帮助王玄策等人逃走,在异国他乡他可能吗?几天内,50多座城池相继投降,如果不是对“叛臣篡国”行为的不满,那是很难想象的。
戒日王
4.王玄策在唐朝根本不被重视
如此厉害的人物,但在唐太宗、唐高宗眼里却根本不算啥事儿。因为,王玄策的级别太低了,从侧面反映出在李世民眼中这根本不是啥事儿。王玄策将国王篡位之主押到长安之后,按照有些人的解释破格提拔为朝散大夫。然而,他的品级是多少?从五品,白居易就做个职位,显然,属于闲缺。如此丰功伟绩,怎么可能不被重用?
综上所述
王玄策“一人灭一国”之所以会出现,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唐初的强大,另外,王玄策作为文臣对形势判断的准确、个人的超强谈判能力也很关键。
但是,前者是关键,没有这一点他就不可能在印度北部各邦国、吐蕃、尼泊尔等地招兵。其次,如果没有王位纷争中各势力的尔虞我诈,各怀心事,打败一个小国也并非容易。最后,王玄策的个人能力确实很强,毋庸置疑的。
王玄策第一二次出使北印度之后,王玄策第三次、第四次出使印度大约在公元656到658年以及663到665年。这次同样也没什么历史记载。也就是说,王玄策这件事儿在当时的人眼中算不得上什么特别大的事儿。只不过,因为一个喜欢中国的日本人出现后告诉一些人,唐朝很厉害耶,一个人就打败了印度。如此,才成了热门。
口述史:77年前的一次“报庙”行为,让保长惨死(又名:七十七年前的炮楼、报庙和盖草房)大年初七朱元璋批评商鞅变法后,接见方国珍朝见听太姥姥说戒烟为啥难,因为烟草背后的凄美爱情故事郭威驾崩柴荣登基赵匡胤荣升,但他还未见过中原大敌契丹 合作头条号:草低风高大唐县尉杀县长、把妓院开到县衙旁,张巡听说后心动杀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