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振超事迹感悟 【改革先锋风采】 许振超:始终践行工匠精神
改革开放成就了一批新时代的产业工人,而来自青岛港的许振超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学习,我始终认为是产业工人或者技术工人的一项基础工作。因为高质量发展需要高技能人才。”改革开放40年来,许振超始终践行“工匠精神”,创造了“振超效率”。作为“工匠精神”的代表,他从未忘记自己曾经是一名工人。
从为生存而劳动到干一行懂一行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许振超说,记得他刚开始干电工,自己还感觉良好。结果师傅一次派工让他给一台三相鼠笼电机换相,他却不知道怎么换。再加上许振超曾亲眼看到由于工人不懂技术、盲目操作造成机毁人亡的事故,促使他下决心要学习相关的知识技术。
那时,许振超已经离开学校快十年了,为了能胜任工作,他还是咬咬牙坚持学习。后来队里安排许振超去开门机,虽然有点舍不得刚刚入门的电工岗位,但想想任何岗位都是学习的机会,能提升自己的能力,他还是愉快地到了新岗位。
十年门机司机的经历,为许振超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以后遇到再难、再复杂的活也不会缩手缩脚。2001年11月下旬,许振超借调到新港区工作,当时最关键的工程是新型桥吊要在年底前完成安装。算算仅剩下40天工期,许振超心里也没底。
在不舍昼夜的忙碌后,2001年12月31日19点,重1300吨、长150米、高75米的超大型新桥吊,终于矗立在了前湾码头上。第二天是元旦,许振超也没休息,又开始紧张的电气机械调试准备,一直到春节前两天将桥吊正式交付生产。许振超的工作也由借调改为调动,被任命为新公司的机械队长兼安全质量部负责人
从为中国工人争气到为建设世界强港奋斗
上世纪八十年代青岛港组建现代化集装箱公司,许振超成为桥吊司机。“新设备、新技术,使我对本职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很快成了公司的生产技术骨干,但是我并不满足,感觉当时在世界先进技术面前,我们的差距太大,我们花了大价钱买来设备,仍然要受国外公司的制约和技术封锁。这种例子太多了。”
许振超回忆,1988年,唯一一台桥吊出了故障,因为自己修不了,就请来外国厂家的工程师。在青岛港仅干了12天,就一下子拿走了好几万块人民币。“算一下,我干一年的工资他一天就拿走了,凭什么?你还别不服,这就是市场的规则。”
许振超说,他们这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工人受大庆铁人王进喜精神的熏陶,他们认同的是产业工人不惧任何困难的奋斗精神,崇尚的是自尊自强。“所以我发誓:一定要争口气,学会这门技术。”许振超前后用了4年的时间,在没有资料的条件下,用最原始的笨方法,消化吸收了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桥吊电气控制系统技术。靠着这些知识,当年外国专家修了十二天的故障,后来许振超和同事们只用一个半小时就解决了。
在世界航运界打出了中国码头的品牌
上世纪八十年代,青岛港曾经因为集装箱装卸效率不高,老是给人家船公司延误船期,信誉不高。进入新世纪,改革开放使青岛港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大型、超级集装箱船舶对他们在港作业时间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青岛港是涉外港口,装卸效率、工作质量直接反映的是国家形象。
“我们有了世界一流的码头,有了一流的装备,那我们就要干出世界一流的水平和它相匹配才行。什么是一流水平?就是技术上要有自己的杀手锏,要有高招。”许振超瞄准世界上装卸效率最高的港口,进一步提高司机团队的操作技能。许振超带领团队一次又一次实验完成了“穿针”的绝活,多次打破集装箱装卸船世界纪录,创造出世界第一的装卸效率。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想为国家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有很多路可以走。关键是自己对自己要有个起码的认识,比如我想干什么,这是理想;我能干什么、我适合干什么,这是能力;我经过努力能干好什么,这是未来发展趋势,实现自我价值的路径。”许振超说,认识自己是一个人自信的基础,也是一种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