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月梅花 国画艺术大师—关山月
关山月(1912.10.25——2000.07.03),原名关泽霈,1912年生于广东阳江。著名国画家、教育家。岭南画派代表人物。曾拜师“岭南画派”奠基人高剑父。1948年任广州市艺专教授。1958年后,历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兼院长,广东艺术学校校长,广东画院院长等职。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常务理事,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人物经历
关山月,原名关泽霈,1912年农历9月16日出生于广东阳江县(今广东阳江市)那蓬乡果园村。早年就读于广州市立师范学校本科,刻苦自学绘画。后得到岭南画派主要创始人高剑父先生的赏识,招其免费进入春睡画院,成为高氏入室弟子,并为其改名关山月。
1939年,关山月以《渔民之劫》等作品参加了在苏联举办的中国美术展览。同年秋至1940年春,他首次于澳门、香港及湛江举办个人画展,之后他自广东出发,经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甘肃、青海、陕西等省区,深入生活,收集素材,边写生,边创作,并沿途举办个人画展,以卖画维持生活和筹措资金,他在敦煌石窟临摹过壁画,研习传统艺术。此次旅行写生,为他后来的艺术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
1946年,被聘为广州市立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兼中国画科主任。
1947年作南洋之行,关山月先后在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地旅行写生,作品描绘热带风光,并举办个人画展,受到华侨的欢迎。翌年又在香港、上海、南京举办西南、西北及南洋旅行写生画展,并出版《关山月纪游画集》(2辑)。
1949年春,在香港参加人间画会的艺术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先后担任中南文艺学院教授兼中南文联美术部副部长、中南美术专科学校教授兼副校长、广州美术学院教授、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文联委员、广东省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广东分会主席、广东画院院长、名誉院长。
1957年由国家委派赴欧洲主持中国近代百年绘画展览。
1982年被香港中文大学聘为学位考试委员会校外委员。他始终坚持深入生活,勤奋创作,其代表作有《新开发的公路》、《俏不争春》、《绿色长城》、《天山牧歌》、《碧浪涌南天》、《祁连牧居》、《长河颂》及与国画大师傅抱石合作的不朽巨作《江山如此多娇》(在《江山如此多娇》的创作过程中,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也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此外,他还访问过波兰、法国、瑞士、荷兰、苏联等国,并在日本、澳大利亚举办画展,在美国讲学和进行艺术交流。
1991年捐资中国美协设立“关山月中国画教学创作基金”,捐赠作品建立深圳“关山月美术馆”。
关山月在艺术上坚持岭南画派的革新主张,追求画面的时代感和生活气息;他的山水画立意高远,境界恢宏;他的梅花,枝干如铁,繁花似火,雄浑厚重,清丽秀逸。他先后出版有《关山月画集》、《关山月、傅抱石东北写生选》、《关山月作品选》、《井冈山》等作品。
1997年,关山月美术馆在深圳市落成;2000年7月3日下午,关山月因病在广州去世,享年88岁。
关山月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人民艺术家,美术教育家、岭南画派艺术大师。他原名关泽霈,广东阳江人。早年拜师于“岭南画派”的奠基人高剑父。1948年后,任广州市艺专教授兼国画科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关山月历任华南文艺学院教授、美术部副主任。
1958年后,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兼副院长、国画系主任,广东艺术学校校长,广东画院院长、名誉院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省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
关山月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第三至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主席团成员。
2000年7月10日下午,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人民艺术家,我国当代著名中国画画家、岭南画派一代宗师、杰出的美术教育家,原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主席团成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联副主席、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画院院长、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广东省文化艺术界咨询委员会委员关山月同志遗体在广州火化。广东各界四千余人向岭南画派一代宗师关山月告别。
人物故事
艰辛学画
关山月原名关泽霈,“关山月”的艺名,是岭南画派主要创始人高剑父所取。关山月第一次在广州裱画店看到高剑父原作时就很喜欢,心想要拜高老为师就好了。高剑父在中山大学有兼课,关山月打听到中大学生才能听课,就借了别人的学生证,冒名顶替报名听课。
一次,高剑父要同学们临摹他的一幅画,专门走到关山月面前并停下看他画,询问他是哪个班的学生,关山月结结巴巴,将冒名顶替如实告诉了老师,心里十分害怕,可怎么也没想到,高剑父对他说:“你明天不用来了,到我的春睡画院学,免收学费,包吃包住。”正是高剑父的惜才才造就了今天的国画大师关山月。
关山月与梅
关山月喜画梅,并以画梅著称,其作多为巨幅作品,气势磅礴,构图险而气势雄,与传统画梅不同。1963年所作的《报春图》,用倒挂的梅枝与冰峰雪岳形成视觉冲突,结果在文革中受到批判,被认为“攻击社会主义倒霉(梅)”。
七十年代复出后,关山月为了不受批判,作品中的梅枝全部向上,以达政治正确的目的,直到八十年代后才重新开始艺术探索,达到新的高峰。对此关山月曾在1987年作的《天香赞》题跋中题诗:“画梅不怕倒霉灾,又遇龙年喜气来;意写龙梅腾老干,梅花莫问为谁开。”
捐画换肾
关山月曾撰文提起,当初离开澳门,高剑父担心他为追名逐利而改行,并不同意。还念了“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两句古诗作为临别赠言。他此后一直以此自戒,所以,将画室命名为“鉴泉居”。 秦牧就曾赞赏关山月:“物物而不物于物”。
关山月艺术馆馆长陈湘波介绍,关山月的稿酬颇丰,多有海外商人重资购画。不过,他的画也有不卖:抗战时期,他宁肯忍饥挨饿,到西南西北举办抗战画展,也未卖出其中的任何一幅作品。
1944年冬,美国一位新闻处长愿出高价收购近百幅敦煌临画,他不忍割爱,婉言谢绝。 但其义卖行善的记录却很多:1981年,关山月在香港义卖一幅精品红梅60万港元,捐资香港培侨中学修建校舍;1990年,他将自己多年创作的稿费,捐给广州美术学院设立了“关山月中国画教学基金”;1991年,江苏等南方七省市遭受百年水灾,关山月先后捐画两幅义卖,筹得50万元……
有一次,广州美术学院一学生病情危急,在学校内筹募善款用于换肾;关山月得知后,直接就向医院提出,用他的画偿还学生的全部手术费用,以画换肾。
铁面无私
不过,在处理自己女儿的私事上。关怡笑道,父亲铁面无私,甚至近乎“苛刻”。 上个世纪60年代,知青下乡。关怡也被安排到中山的农村。一些有地位的人士当时都通过“疏通”,将子女留在城市,不用到农村受苦。父亲却反而鼓励她去。
临行前,关山月执笔为女儿画了幅人物像:旁边的行李已经打包好,戴着大红花的关怡出发前,仍抱着毛主席语录沉思———作品命名就是《听毛主席的话》。此后,18岁的关怡赤着双脚,站在蚝壳上围垦造田,苦熬两年才得以返城。
1978年,广东画院恢复,关山月任院长。后关怡也受聘到画院工作。不过,凡是有女儿参与的画展比赛,无论谁上门邀请,关山月都“避嫌”,拒绝担任评委。 有一次,画院3个美术师竞争2个评优名额,关怡也在其中。关山月就直接嘱咐女儿:“你不要申报”。为其他两人让出机会。
相濡以沫
1935年,24岁的关山月与17岁的李秋璜结婚。女儿关怡介绍,父亲当年任教93小学,母亲就是班里最大的学生,成绩优秀,但缴不起学费,透露出轻生之意。父亲一直耐心劝慰,还请求学校食堂负责她三餐。母亲感激,就经常上门帮忙打扫清洗。
两人越走越密,终于在工友的撮合下结成连理。关山月的收入拮据,当时一席简单的婚宴还是工友们捐助。在婚宴上新娘却迟迟不肯露面:因为家里只有两件破旧衣衫,洗一件,穿一件,没有得体的衣服,新娘不敢上酒席,那次婚宴就只有新郎参加。此后,两人相依相随逾半世纪,李秋璜都为关山月操劳。
1943年,关山月携李秋璜赴敦煌临摹壁画。在幽暗的洞窟中,关山月成功临摹了80幅珍贵的壁画,都靠李秋璜一路举着油灯来照明。
1993年,李秋璜病逝。亲友担心83岁的关山月动情,不让他参加告别仪式;关山月就在画展中临时增加了几幅敦煌壁画摹本,以纪念妻子“不尽的恩情”。
艺术评价
关山月是20世纪后半叶中国画坛上的主流画家之一,他的绘画艺术同中国美术的发展是同步的。关山月绘画艺术的总体特点与20世纪后期中国美术的基本特点是一致的。
这种一致性集中地表现为现实主义创作思想和不断地创新精神。
我们大致可以从三个阶段对关山月的艺术加以研究。
第一阶段,是从30年代末到40年代末。从这一时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关山月继承了中国写意画中水墨为主与古代壁画中人物画的方法,同时明显地吸引了西画的写实手法。
例如,在1939年创作的《拾薪》中器具的造型与景物的空间关系,《玫瑰》一画中对提篮和玫瑰花的形体塑造,都比较写实。在1940年所在地画的《侵略者的下场》中,树干与线杆都用明暗法画出,以表现其体积感。
40年代所画的《嘉陵江码头》、《岷江之秋》、《黄河冰封》及《祁连放牧》等表现场影的作品中,都以焦点透视,造成了较强的空间真实感。这一时期的作品与后来相比,写实性强,较注重形体刻画,而不太强调传统笔墨趣味。
第二个阶段,包括50年代到70年代的约30年间。关山月在这一时期的创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画家以饱满的热情,用中国画的艺术形式描绘了广大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生活。他的作品表现了钢铁厂建设、堵海工地、煤都、水库、水电站等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还表现了幼儿园、渡口、纺线以及山村的各种农作劳动和农家活动。
作品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区色彩。需要特别提到的是画家使一些山水画、花鸟画也具有了较强的社会主义时代感和精神内涵。如《快马加鞭未下鞍》表现我军骑兵部队的英勇迅猛,《春到雁门》表现了北方农民的辛苦劳作和生活的改善,都是以山水画表现较强社会内容的代表性作品。
至于《俏不争春》则是以花鸟画表达热情、活力等精神力量的范例。这些作品是反映一个时代风貌的代表性作品。关山月在这阶段还保持着写实的风格,同时加强了笔墨的表现力和对作品内涵意蕴的扩展和深化。画面比以前更为丰富、厚重,一些作品使用了鲜明的色彩。
从80年代至今是关山月艺术发展的第三个阶段。画家在前一阶段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笔墨、意境等中国画传统在作品中的万分。画家没有放弃写实性,但明显地从传统中汲取了更多的营养。画家用笔更加泼辣、奔放、恣肆,一些画面处理较为简练、概括,另一些画面又显得丰富、蕴藉。在《山泉水清》、《巨榕红棉赞》、《乡土情》等巨幅作品中,整体气势恢宏,细部耐人寻味,有较强的感染力,可谓神完气足。
如果我们把1991年创作的《漓江万里春》与50年前所画的《漓江万里图》相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出,画家对“形”的关注转向对“神”的关注,前者的笔墨意趣也大为加强。这一时期创作的《荔枝图》、《天香赞》等花鸟画作品也比以前简练,笔墨更为精妙,意蕴更为幽深。
通过关山月的绘画艺术,似可归纳为如下几个主要的特色:首先,关山月的中国画表现火热的现实生活,作品中饱含着作者的激情和浓厚的生活气息。他的作品特别是第二阶段的作品,体现了毛泽东在《讲话》中所提出的为人民大众所创作和所喜爱的精神,他的作品具有较强的现实主义精神,因而也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
其次,关山月在中国画中融入了写实成分,他的作品绝大多数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实境感,这是对岭南画派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第三,关山月于山水、花鸟、人物皆能,尤长于山水。他以山水画、花鸟画表现较强的社会意义和精神内涵,是对传统中国画的拓展,使中国画在新的时代更具丰富的表现力。在20世纪中国画总体的创新与发展中,关山月以半个多世纪孜孜不倦的探索和所取得的突出的艺术成就成为不可缺少的人物。
作品鉴赏
第一,“不动便没有画”。这一点,关怡及好几位专家都谈过,包括李伟铭也写过专门的文章。但我想,在当时这个场合,在广东美术界研讨会上,他这样强调“不动便没有画”,这很体现岭南派的特征。关山月紧接着说,“不搞展览便不能动”。也就是说,不搞展览便少有机会出去写生。他说的这个补充,也包括日常行政事务缠身的苦衷。
关山月强调的第二点,是“艺坛百花齐放,我算一朵花”。他只算一朵花,这一点,显然说得比较谦虚,也比较自信。然后,他谈到希望大家看他的画要注意几个点:注意八十年代与七十年代、六十年代、五十年代的区别,他希望大家看到这种区别。这种区别在哪里?他说,不同时期他想法和画法不一样,追求也是不一样的。还有,他希望大家能注意他的笔墨和书法的区别,尚有写生、用色和西洋方法上的区别。
最后,关山月讲了一点很重要的想法,他说想画祖国大地,一年画一张,类似于《绿色长城》这样的大画。他还想画西沙。这是1988年说的话,是我8月9号在工作笔记上记录的关老讲话的要点。重提这几个要点,把当年我和关山月先生直接交往的一些东西说出来,可能对我们的研究也有一些启发。
以《碧浪涌南天》为例,我和这一幅画也有特殊的缘份。这个作品完成以后,是我经手在1984年7月的《美术》杂志刊发出来的,我当时是杂志执行编辑。杂志作了一个整版的版式,期间和关老有若干书信来往,请他写了一个创作谈。
这幅画刊发完了,社会影响很大,后来在全国展得了奖,这件作品成了中国美术馆收藏的珍品。但是我并没有想到,这件作品同时还有一个水墨版本。这次看到了水墨版的,我个人认为水墨比彩色的效果更好,我想这件作品若也是中国美术馆藏品就更好了。
我举这一例子,是说关山月的研究还有进一步挖掘深化的可能,还有很多事情能做。这次研讨会我觉得有一点非常可喜,发言中除了年长的、师辈的专家,有中年的学者,更有崛起的史论界的新锐,这显示了中国史论界的生机和潜能,这让人非常高兴。
代表作品《绿色长城》
关山月《绿色长城》,中国画,144.5×251cm,1973年(新中国美术图史)。
关山月是岭南画派的著名画家,70年代初,他的创作出现了第二次高峰。他参加1973年“全国连环画、中国画展览”的作品《绿色长城》,是新山水画的又一范本。
明朗的阳光下,南国海岸一片郁郁葱葱,海水卷起一层层浪花。沿岸是绿色的防护林,高耸的木麻黄被风吹动成一道道波浪,与海浪互相呼应。
王策认为:这幅画“不囿于传统山水画的构图,在技法上为了表现现实内容的需要,吸收了油画技法”。它“不仅表现了壮丽的祖国河山,表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更有意义的是通过这些美丽景色的描绘,表现了劳动人民改天换地的精神,表现人民用双手艰苦培植起来的绿色长城”。
作品的意境不是幽美的风景区,这里是海防前线,被认为阶级斗争很尖锐,题目定为《绿色长城》以寓长城既可防沙,又可防风,还可以防敌人,是一个绿色的铜墙铁壁,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有人说《江山如此多娇》是关山月影响最大的作品。但在美术界,却认为他的《绿色长城》才是最好。
《绿色长城》是突破了传统山水画的平远和高远,在透视上吸收了西方绘画的元素,有光影效果,但同时保留了中国画的韵味,将西画和中国画传统结合得很完美,在专业上备受认可。 但《江山如此多娇》有它的艺术影响。
上个世纪50年代,山水花鸟画因无法反映现实,备受批判。不过,这幅巨作却完美体现了毛主席的诗意,开创了中国画的新局面。
上世纪80年代后,其实是关老创作的黄金时期。中国画是有一定套路和程式的,但没有这些又不成国画。关老就很想在套路里面有所突破。他吸收了许多西方的观点,希望每张画都能表现出不同:比如他画海南的尖峰岭,要有尖峰岭的韵味;他画武夷山,要有武夷山的感觉。同时追求画面语言的多样性:比如这张画上全用色彩;那张画全用笔墨;另一张画可能更多强调线条。
他是希望表现画面的现实和差别。这种探索,实际上是给自己出难题。但传统的中国国画追求笔墨趣味,有些人画哪里都是一样。很多人因此诟病,他晚期的画作不成熟,没有了自己的面貌。实际上这正是关老的优点。
人物影响
言及关山月对广州、广东的影响,岭南画家、广州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卢延光就认为应突出三大方面:最突出的是对广东美术、岭南画派的影响力。
1959年,关山月与傅抱石合作了《江山如此多娇》后,进一步扩大了岭南画派和广东美术在全国的影响,让广东美术与京津、江浙两地成三足鼎立之势。
二是促成广东一系列展馆的建设。此前,广东无一岭南画派纪念馆,关山月与黎雄才二老合力,先后促成了岭南画派纪念馆、高剑父纪念馆、陈树人纪念馆、十香园共4大展馆的建成。资金筹措困难之时,关山月曾多次牵头捐出画作,呼吁各方捐赠。
另外,广东艺博院中,有关山月馆等10个名人馆,关山月就为其捐赠了150多幅字画。而在全国一流的广东美术馆,也有关山月促成的功劳。
三是对广东和广州美术教育的影响。1946年,关山月就回到广州,任教高剑父在原春睡花园基础上创办的南中美术专科学校。后任广州市立艺转中国画科主任、教授。1958年起,担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兼中国画系主任等。后任广东画院院长等。
逾半世纪,关山月都执教于广州,培养出了陈金章 、林镛、史正学、吴泽浩等第三代岭南画派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