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方式 云霄收藏家捐出“郑和雕像” 丢失近40年终于回家了!
“丢失近40年的郑和雕像,今天终于回家了。”
“感谢收藏家罗建章先生,丢失近40年的郑和雕像,今天终于回家了。”4月16日下午,云霄县博物馆内走进寅饯寺负责人郑聪火、郑永平等人,他们专程前来移交80年代寺里遗失的郑和雕像。在县博物馆馆长汤毓贤,燕翼宫开漳文化博物馆藏品国际交流总监、县收藏家协会主席汤育智,副主席龚楠、汤穗波等人的见证下,一起为郑和雕像办妥移交手续。寅饯寺代表当场向捐赠者罗建章颁发奖金和证书。
“郑和雕像于80年代遗失,至今已近40年了。今天能找回来,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对于这一失而复得文物,郑聪火感慨万千。
这尊郑和雕像高52、宽28、厚20厘米,系明末清初木雕作品,取材樟木。郑和全身呈踞坐状,身着官服蟒袍,气势威严不凡,面部祥和,显得英风大度,一直供奉于寅饯寺。寺内原来供奉一尊郑和木雕神像,正是闽南地区“太保公”郑和。该寺位于云霄县莆美镇高塘村口滨江码头,是天地会创立者提喜和尚郑开卓锡第一处寺庙。
今年元宵节期间,“庆元宵、迎国庆”云霄收藏精品成果展在将军山公园文化中心南侧博物馆第一展厅展出,这次展出云霄县收藏家协会会员优秀藏品。理事罗建章特地在家中从众多藏品中挑选此雕像作为展品。郑和木雕像一经展出,便吸引了观众前来参观。
正巧,这天寅饯寺负责人郑聪火、郑永平也在参观云霄收藏精品成果展。眼尖的他们当场指出展厅内这尊郑和雕像,正是寅饯寺失落已久的神尊。
据了解,寅饯寺郑和雕像于80年代遗失,至今已近40年。郑和雕像经过多次辗转,流失于漳浦县,后由收藏家龚楠购得,再转让给罗建章收藏。几个月来,在县博物馆和县收藏家协会积极动员下,罗建章表示愿意接受认领,并以慈爱之心捐赠文物,从而使郑和雕像捐赠得以实现。
县博物馆研究员汤毓贤介绍,这尊明末清初的郑和木雕像,雕刻与装饰风格具有闽南特色,艺术水平颇高。虽然表层略有些剥落,但稍加整理后,仍不失为一件体量较大的民俗艺术品,有着一定的文物价值,可为郑和造像文化研究提供实证。
郑和(1371 - 1433),明朝太监,航海家、外交家、宦官, 回族,本姓马,世称“三保太监” (又作“三宝太监”),云南昆阳州(今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人。郑和早年经历不详,据推测于明平云南之战中为明军所掳,1385年随傅友德等前往北平,随即进入朱棣的燕王府从侍。
后因在靖难之役中有功,被赐姓郑,升任为内官监太监。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在第七次下西洋期间,郑和去世。1433年(宣德八年),郑和卒于古里国。(方章雄 文/图)
长按以上图片识别加入云霄同城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