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敬之采访 拜访诗人贺敬之(图)
拜望诗人贺敬之,是我期盼已久的心愿。他是中国当代著名诗人、剧作家、新中国文化事业重要奠基人与领导人之一,几十年如一日为人民大众“放声歌唱”。贺敬之是台儿庄家乡人的骄傲,此次专程来北京,是取贺老题写的“中国运河税史馆”馆名的。
曹诏亮作为家乡《运河》杂志的主编,我没有忘记2009年《运河》杂志的创刊,是贺老亲笔题写的刊名。家乡的台儿庄在运河古城建一处中国运河税史馆,去年的11月我去北京找到《运河》杂志顾问、著名军旅作家、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学院原副院长贺茂之将军,说想请贺老题写“中国运河税史馆”馆名,不巧的是,贺老因病住院,不方便接待,未敢打扰。
后来贺茂之将军把我的来意转告了贺老,贺老康复出院后,欣然题写了“中国运河税史馆”的馆名。此次来京,在贺茂之将军的安排下,我才有幸拜望了贺老。
今年3月24日上午十点半,走进贺老的家,这是第一次和贺老见面,之前我们不曾认识,贺老见到我面带微笑,第一句话就问道,你就是《运河》杂志的曹主编吧?然后,安排保姆倒茶,并给我让座,贺老的热情举动和亲切的对话,使我打消了顾虑,瞬间和贺老拉近了距离。贺老精神矍铄,步履稳健,神采奕奕,他声音不高,侃侃而谈,思想敏锐,让你很难相信坐在对面滔滔不绝的是一位87岁的高龄老人。
我坐在贺老的对面,双手把2011年第二期《运河》杂志和我的一本散文集《在运河边行走》递给了贺老,并请贺老指导。贺老翻了翻《运河》杂志,然后关切地询问了《运河》杂志编辑部的情况,当我告诉贺老,《运河》杂志的编辑人员都是兼职,是义务,没有报酬时,贺老非常高兴地赞扬说,办杂志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何况你们都是义务奉献,精神可嘉,这是文学的魅力,你们为家乡办了一件好事。
当贺老谈到台儿庄贺敬之与柯岩文学双星馆建设时,贺老感慨地说,建双星文学馆,这是对文学事业的重视,既然建,就要充分发挥其作用,既从文学意义方面,也要与研究工作方面结合起来,可以办一个全国公开发行的文学研究刊物,要有自己的编制,也可外聘一些文学评论家共同创办,一定要有学术价值,作为一个学术平台,不仅有自己的文章,也可以转载一些评论。
贺老非常关心家乡台儿庄的建设,我告诉他家乡的变化,贺老高兴地说,台儿庄面貌变化很大,我为家乡自豪,为台儿庄自豪,因为台儿庄大战,建立了台儿庄纪念馆,我当时还在中宣部工作,当时正演《血战台儿庄》这部电影,在这部电影审查时,我肯定了这部电影,个别镜头稍有改动,有些人对这部电影是有争议的,但我的态度是明确的、支持的,这是民族的骄傲。
台儿庄大战时,我正在贺窑村,我也是这场战争的目击者,虽然当时我没有到台儿庄城里去,但我每天都跑到翠平山的山头上,望着台儿庄城,看着弥漫的硝烟,听着从战场上传来的炮声和枪声。
台儿庄这场战争的胜利,是与国共两党合作和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分不开的,当时周恩来、叶剑英、张爱萍等领导人曾给李宗仁提过很多的建议,共产党对台儿庄这场战争的贡献也是很大的。在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运河支队在巨梁桥一战表现得非常英勇,今天不仅要宣传好台儿庄大战,同时也要宣传好运河支队。
贺老的一席话让我铭记,贺老对家乡的关心和关爱令人敬佩。
贺老1924年11月5日出生于山东省峄县贺窑村,即现在枣庄市台儿庄区涧头集镇贺窑村。1941年6月,贺敬之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掀开了他献身革命的文学生涯。贺老的歌剧《白毛女》是中国歌剧开山之作,他的诗《西去列车的窗口》、《回延安》、《三门峡梳妆台》、《桂林山水歌》、《雷锋之歌》是传世经典,他作词的歌曲《南泥湾》、《平汉路小唱》、《翻身道情》广为传唱。
我是读着贺老的诗长大的,非常荣幸此次来京能与贺老见面,并聆听贺老的教诲。贺老虚怀若谷的情怀令人肃然起敬,此行北京我终生难忘。
贺老年龄已大,怕打扰老人家,我未敢久留,与贺老合影留念后便起身告辞。临别时,贺老握着我的手说,欢迎你再来北京时,到家里做客。